前言: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能够听到“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俗语,但很少有人清楚这句俗语的出处。它流传于民间两千多年,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很多人都误解了这句话的本意,其实“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是圣人孔子所说。
很多人说到“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时,通常认为是在骂老人,比如说老人“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这样的解释是错误的。
孔子提倡的儒家思想,是“尊长敬老”的,若是孔子认为老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该死,那岂不是有违他的儒家思想。
其实“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指一些没有道德素养的老人,活了大半辈子还没有活明白,没有长者的样子,是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下面就来看看,“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的出处!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出自于《论语》,《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论语》是我国的儒学经典,是由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教导弟子时所说的语录文集,编撰而成的一本儒学经典。
春秋时期有一鲁国人名叫原壤,他是孔子的故交,也是孔子的老相识,两个人在年少时就已经认识,且彼此也非常熟悉。
原壤这个人年少时就不重视礼仪,这点经常受到孔子的责备,因为孔子是极为重视礼仪廉耻的,作为原壤的故交,他有责任纠正老友的错误。
有一次,孔子前去拜访老友原壤,此时二人都已经年老,但原壤仍然是没有改进,非但没有起身相迎孔子,还叉开双腿在那里干坐着,一副为老不尊的模样。
孔子见状不由得怒道:“你年轻的时候不知礼仪也就算了,如今都这把岁数了,还是这般死不悔改,现在老了又不死,简直就是一个祸害。”
孔子的意思就是,老人其实是年轻人的一个榜样,如果人到老了还是这般模样,那岂不是成为了一个坏榜样,这样会祸害后代的。
常言道长者为尊,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以来,都提倡人们尊老爱幼,这是一种传承美德,但老人作为长者,也要有长者的风范,不能成为“为老不尊”的那号人。
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都是值得人们敬重的,他们活了大半辈子什么都见过,通常在面对年轻人时,向来都是豁然大度、慈眉善目的模样,从不会与年轻人争执什么。
面对这样的老人,大部分人都能够做到敬重,但凡事没有绝对,也有许多为老不尊的老人,这些老人不但没有给年轻人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反而会作出一些连年轻人都不耻去做的事情。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年龄很大的老人,有六七十岁的年龄,在看到能当自己孙女的年轻女孩子时,反而会露出一副极其猥琐的模样。
不少新闻都曾报道,老人猥亵年轻女孩的新闻,对于这样的老人,“老而不死是为贼”说的就是这种人。一大把年纪了,还不知廉耻,这样的老人活着就是一种祸害。古人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现代也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一些为老不尊的老人,叫:“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
这类人的性格早已定型,哪怕是年老了仍然不知悔改,总是表现出一副为老不尊的模样,孔子所说的“老而不死是为贼”指的就是这类人,一大把年纪活着也是祸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