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历史是经济史,所有的冲突不过是利益分歧发生的冲突。
所有伟大的作品,都是深刻的作品,而深刻,一定揭示了这个社会的底层逻辑,而社会的底层逻辑无非是人性的逻辑和经济的逻辑。

《红楼梦》描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实际上也是那个社会的兴衰覆亡,具体到个人的命运,也是每一个人走向悲惨的路径和过程。
本文说林黛玉和她的家产的问题。
林黛玉是林如海和贾敏的独生女,却不似今天的独生女和男性可以拥有法律认可的家产继承权利。林如海死后,他的遗产,尤其是不动产如宅邸、田庄、祖茔等产业,原则上是归属于林家的族人了。也就是说,这些东西是不能改姓的,扎心地说,林黛玉是没有可能继承它们的,林如海最多能将金银细软交给黛玉,事实上作为她将来的嫁妆。
不动产的部分,没有办法安上轮子带走。
所以,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社会,男女权利不平等的社会,一个家族没有儿子,这个家族就是完结了,财产也属于他人了,就算是有女儿,包括女儿、嫁妆等,也将永远属于她的婆家。所以,那个时代,男性的确的家族的延续和传承者。女儿担不了这个责任。

林家是四代列侯,钟鸣鼎食之家,书香之族,可惜人口凋零,积累了百余年的家业可以想象有多丰厚,但曹雪芹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告诉读者,林家的家业没有落入林家远族之手,而是由林黛玉完整且完美地继承了下来。
没有继承权的黛玉,能将林家巨额财产转移到京城贾府,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实仅凭黛玉一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她之所以事实上可以做到,是因为权力的作用。
《红楼梦》的时间线,也可以以林家家产为一条线梳理起来。小说一开篇,就是林如海送女进京,同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同时扶持贾雨村。
林如海生前下了三步棋:
第一步,送女进京自己年已半百,仅有的一个女儿,却要忍受骨肉分离,也要将黛玉送入京城。这不符合正常的人性,之所以林如海能下得了这个决心,无非是为了长远考虑。
父女二人生活在姑苏,万一林如海有个变数,黛玉不仅仅应对不了变故,她更加应对不了的,是阻挡族人来吃绝户。
所以,送女儿进京,顺便将林家的金银等可以移动的悉数带入京,交由贾府来保管,才是上策。

贾雨村和林家当家庭教师的这一年,说是闲居也不为过。林如海却在他身上下了重注,一是动用自己政治资源为他谋取应天府知府,连吏部的活动经费都替他出了。
贾雨村凭什么值得林如海这样对待他?
一是需要他护送黛玉以及巨额财富安全到京;
二是这也是林如海的未雨绸缪,应天府,就是姑苏一代的父母官,一旦林如海不测,有贾雨村这个地方第一长官在,贾府才能方便接受林家的家业,林家的远族只能干看着,他们吃不了绝户。
三是贾雨村作为黛玉的启蒙恩师,某种程度上也负有黛玉监护责任,算是黛玉的一个退路和托底之人。
第三步,贾雨村二次护黛玉进京黛玉回南葬父,这是明线,暗线实际上是贾琏在贾雨村的支持和保护下接手林家的产业。然后二人一起护黛玉回京。黛玉的两次进京,第一次是母亲病逝,黛玉将林家动产带入贾府,这一次的操作人是林如海;第二次是父亲病逝,黛玉将林家的不动产处置完带入贾府,这一次的主导者是贾雨村。
到此,林如海对于林家产业的安排和执行完美结束。

可惜,贾府此时正走向没落,不仅林家的财富被元妃省亲挥霍一空,黛玉和宝玉的婚事也阻碍重重,贾府内部利益纠葛错综复杂,贾母、王夫人等各自代表不同的家族利益,除了争夺存量,没有一个人可以开发增量市场。
黛玉泪尽早逝,贾府也到了末路,四大家族不是因为没有男丁而败,而是因为腐朽而败,和林家一起淹没于滚滚历史的尘烟里。
本文作者:屏山品红楼
参考原著:《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图片来源:87央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