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1619-1692) 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另有双髻外史、一瓢道人等别号,中年一度更名壶。衡阳人。崇祯举人。初在衡山举义军抗清,败走肇庆投南明永历帝,授行人司行人。从军瞿式耜部。后见复明无望,决意隐遁,居衡阳之石船山,著述终老,学者称船山先生。为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学者,后人将其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为"清初三大儒"。曾撰《夕堂永日绪论》、《诗绎》传其诗论。有《姜斋文集》、《姜斋诗集》。今人辑有《王船山诗文集》。词集名《鼓棹初集》、《二集》及《潇湘怨词》,亦合称《姜斋词》。
杂咏 其一 明末清初 · 王夫之
曲岸平塘小径通,山坳倚杖避回风。
知谁扑速林间响,雀啄霜馀数子红。
首句“曲岸平塘小径通”: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优美的自然环境。曲折的河岸旁,有一片平坦宽阔的池塘,一条小径蜿蜒曲折地通向池塘深处。这里的“曲岸”与“平塘”形成对比,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又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
次句“山坳倚杖避回风”:诗人自己出现在画面中,他站在山间的低洼地带,手倚拐杖,似乎在躲避着回旋的冷风。这里的“倚杖”不仅暗示了诗人的年迈或悠闲,还与他所处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和谐的统一。同时,“避回风”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适应,以及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第三句“知谁扑速林间响”:这句诗通过设问的方式,增强了诗歌的趣味性和神秘感。林间传来的快速声响,让诗人感到好奇和疑惑,不知道是谁或什么在发出这样的声音。这种设问不仅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还为下句的解答做了铺垫。
末句“雀啄霜馀数子红”:这句诗是对前一句的解答,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原来,林间发出的声响是雀鸟在啄食经霜后留下的几颗红果。这里的“雀啄”与“霜馀数子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现了雀鸟的活泼可爱,又突出了秋天果实的鲜艳和珍贵。同时,这句诗也寓意着生命的顽强和自然的循环不息。
杂咏 其二 明末清初 · 王夫之
暝烟欲捲任栖迟,断嶂云光射岭西。
恰似半晴三月雨,林梢只少子规啼。
首句“暝烟欲捲任栖迟”:傍晚时分,烟雾缭绕,仿佛要卷起天幕,诗人便在这朦胧的景致中悠然自得地停留歇息。此句以“暝烟”开篇,营造出一种黄昏时分的宁静与朦胧感,而“任栖迟”则表达了诗人随性而为、自在悠闲的心境。
次句“断嶂云光射岭西”:断裂的山峰间,云彩的光芒照射向岭西,形成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这里的“断嶂”与“云光”形成对比,突出了山峰的陡峭与云彩的绚烂,而“射岭西”则展现了光芒的穿透力与方向的明确性,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与立体感。
第三句“恰似半晴三月雨”:诗人用“半晴三月雨”来形容眼前的景色,既展现了天气的变化无常,又表达了景色的朦胧与迷离。这种天气下的景色如同三月里细雨蒙蒙的晴天,既有着晴天的明亮,又有着雨天的柔和与湿润,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美感。
末句“林梢只少子规啼”:树林的枝梢上,只缺少杜鹃鸟(子规)的啼鸣。此句以“只少”作为转折,强调了景色的完美与和谐,同时又不失一丝遗憾与期待。杜鹃鸟的啼鸣往往与春天、与离别、与哀愁相联系,而在这里,它的缺席反而让景色更加宁静与纯粹,但也留下了些许的空白与想象。
杂咏 其三 明末清初 · 王夫之
罂粟苗轻翠瓣娇,水仙胎满暗香飘。
丁宁雪霰休凌藉,任打窗前败叶蕉。
首句“罂粟苗轻翠瓣娇”: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罂粟幼苗的轻盈与花瓣的娇嫩,用“翠瓣娇”三字生动地刻画出罂粟花的美丽与柔弱。
次句“水仙胎满暗香飘”:水仙含苞待放,内部孕育着满满的生命力,同时散发出淡淡的香气,弥漫在四周。这里的“胎满”形象地描绘了水仙花的饱满与生机,“暗香飘”则突出了其香气的幽雅与持久。
第三句“丁宁雪霰休凌藉”: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叮嘱飘落的雪花和冰霰不要欺凌这些娇弱的花草。这里的“丁宁”即叮嘱、告诫之意,表达了诗人对这些植物的怜爱与保护之情。
末句“任打窗前败叶蕉”:诗人转而写到窗外的芭蕉叶,这些芭蕉叶已经衰败,无法再承受风雪的侵袭。诗人说就任凭雪花和冰霰打在它们身上吧,这里既是对芭蕉叶命运的无奈接受,也隐含着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杂咏 其四 明末清初 · 王夫之
问病人稀樾径閒,朝飞孤鸟暮飞还。
麇麚避虎昨宵过,乱蹴泥黏碧藓斑。
首句“问病人稀樾径閒”:开篇即以“问病人稀”点出诗人因病而少有人来访的情境,营造出一种孤寂与冷清的氛围。而“樾径閒”(树荫下的小路显得格外空旷)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寂感,同时也为后文描绘的自然景象提供了背景。
次句“朝飞孤鸟暮飞还”:诗人以孤鸟的飞翔为线索,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律动。早晨飞出去的孤鸟,傍晚时分又飞了回来,这种日复一日的循环往复,既体现了自然规律的恒常不变,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第三句“麇麚避虎昨宵过”:诗人以小鹿为躲避老虎而经过这里的情节,为诗歌增添了一抹生动与紧张的气息。小鹿的惊慌逃窜,不仅展现了自然界中生命之间的斗争与逃避,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脆弱与无常的深刻认识。
末句“乱蹴泥黏碧藓斑”:小鹿在慌乱中践踏了泥土,粘上了碧绿的苔藓,留下了斑驳的痕迹。这一细节描写既生动又富有画面感,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也隐含了诗人对生命痕迹与时间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