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村级事务遇冷, 农民多数保持沉默! 什么让村级事务议事主体消失了?

引言:偶尔在城市碰到农村务工年轻人,若问及其家乡村级事务,十问九不知!农村一些涉及补贴发放引发的信访问题,一个普遍缺失的

引言:偶尔在城市碰到农村务工年轻人,若问及其家乡村级事务,十问九不知!农村一些涉及补贴发放引发的信访问题,一个普遍缺失的环节,就是当事人在事项公示环节时根本不闻不问。而更普遍的是,本应是很严肃而庄重的如投票、签字画押这样的程序,在农村很可能也是极少数就给代劳了,因为好多人不参与、不回应、不关心!

就农村事务在多数农民那里得不到回应的现象,“原生态乡村”试着深层次探析其中因由,有想到解决办法的欢迎在评论区给出好的建议和意见,喜欢本文请点赞、收藏和转发,关注我接下来带给您更多精彩内容!

村级事务遇冷:农民为何集体“沉默”?

在曾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村委会的公告栏如今常常冷冷清清,只有风卷着落叶从它面前匆匆掠过,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热闹不再。村民代表大会的会场里,座位常年空置,仿佛在无声地质问:曾经那些热烈讨论村级事务的场景,究竟去了哪里?乡村公共生活的热度,如同冬日的暖阳,逐渐变得微弱,沦为了时代的背景音。农民们对村级事务的疏离态度,不禁让人深思:这究竟是他们基于利益考量做出的理性抉择,还是意味着乡村治理正面临着深层次的危机?

经济突围:个体生计与集体事务的拉锯战

在湖北孝感那广袤的稻田边,老周蹲在田埂上,一边抽着旱烟,一边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他无奈地说,参加一次村务会议,耽误的时间算下来误工费得80元,可要是进城去打零工,一天就能挣200元。这简单的数字对比背后,反映出的是农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所占比重的现实困境。根据2022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农业收入仅占农民总收入的37%。如今,种地对于许多农民来说,已然渐渐沦为了“副业”。像村级修路、水利设施建设等集体事务,虽然从长远来看对乡村发展有益,但它们所带来的收益,远远比不上进城送外卖或者进厂打工所获得的即时回报。农民们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能快速增加收入的工作中,也就无暇顾及村级事务了。

而土地流转现象带来的影响更为复杂。在四川成都郊区,王姐把自家的5亩地租给了企业,每年能稳稳当当收到6000元的租金。她直言:“现在土地租出去了,地里的事儿都归公司管,村里开会讨论那些事儿,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据农业农村部调研数据显示,全国2.3亿土地流转户中,高达68%的人都表示“不再关心村集体事务”。随着土地从农民手中的生产资料转变为租赁资产,农民与村庄之间原本紧密的经济纽带,正悄然发生着断裂。这种经济关系的变化,使得农民对村级事务的关注度大幅下降,他们更关注租金收益和自身在外的工作,而对村庄公共事务逐渐变得漠不关心。

空心化困局:消失的议事主体

每当黄昏降临,豫东的村庄里,麻将碰撞的声音在留守老人中此起彼伏。在这里,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超过了45%,初中以下学历的人群更是达到了82%。这些老人,或许还清晰地记得集体生产时期,每天听到敲钟声就去上工的场景,但面对如今“三资管理平台”复杂的电子账单,他们却感到一脸茫然,不知所措。一位村支书无奈地苦笑着说:“去年改选村民代表,想凑齐10个识字的人都困难重重。”

而青壮年劳动力的“数字缺席”,对村级事务的影响更为致命。在江西赣州,村干部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尝试通过微信群召开“云会议”,方便在外的村民参与村级事务讨论。然而,让人沮丧的是,在一个278人的群里,竟然有167人长年处于潜水状态,几乎不参与任何讨论。农民工李强在东莞的车间里,趁着短暂的休息时间,疲惫地说:“每天都加班到晚上10点,累得只想倒头就睡,哪里还有精力去管老家修不修广场这些事儿呢?”据北京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2.86亿农民工中,仅有12%的人参与过村级事务决策。青壮年作为乡村发展的主力军,他们长期在外务工,无法有效地参与到村级事务中来,使得村级事务的议事主体严重缺失,乡村治理缺乏新鲜血液和活力。

信任赤字:形式主义消磨的最后耐心

在华北的某个村庄,原本旨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厕所革命”,却沦为了村民们口中的笑谈。政府补贴修建的冲水厕所,由于没有配套的下水道设施,只能成为毫无用处的摆设。村民老张气愤地指着崭新却无法使用的马桶,说道:“这就是村干部搞出来的‘业绩’,我们早就提过意见了,可是提了三年,根本没人理会!”类似这样的形式主义项目,严重打击了农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中国社科院的调研显示,73%的农民都认为“提建议也没用”,他们对村级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失去了信心。

更令人担忧的是村级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湖南的某镇,村级工程招标常年被3家“神秘公司”包揽,村民们对其中的猫腻深感怀疑。在一次查账过程中,他们发现1公里村道的预算高达80万,可实际到账却只有50万,大量资金不知去向。当“三务公开栏”只是徒有其表,成为一种应付检查的装饰品时,农民们感到自己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于是只能用“不参与”这种消极的方式来表达不满和抗议。一位德高望重的乡贤痛心疾首地叹息道:“过去在祠堂议事,大家都讲公道,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可现在的会议室里,只剩下应付检查的台账,却没有了真正为村民办实事的氛围。”

沉默背后的“积极抗争”

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农民们看似消极的“不参与”,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表达。在浙江义乌,村民们因为不满垃圾清运外包过程中出现的乱象,集体拒交卫生费。他们用这种看似沉默的方式,向村委表达了强烈的抗议。最终,村委不得不重新进行招标,改善垃圾清运的管理。这种“以沉默为武器”的策略,体现出农民们在面对问题时的底层智慧:当正常的制度性参与渠道无法发挥作用,无法有效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时,消极回避便成为了他们维护自身权益成本最低的方式。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赋能正在为乡村治理带来新的转机。广东清远推出的“村务区块链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的特性,让每一笔村级支出都可追溯且不可篡改,极大地提高了村级财务的透明度。在试点村,村民对村级事务的信任度大幅提升,参会率也从原本的19%跃升至67%。这一案例充分证明,农民并非天生对村级事务冷漠,而是乡村治理中的信任机制出现了问题,亟待重建。

农民的沉默,既是在市场经济浪潮下,他们基于个体生计考量做出的理性选择,同时也是对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警示。当土地不再是捆绑农民生存的唯一要素,当农民在参与村级事务过程中遭遇信任危机时,我们需要深刻反思,重建乡村公共性的关键或许并不单纯在于田间地头的物质建设,更在于如何从制度和观念层面,让农民真正成为村庄的主人,切实保障他们的权益,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村级事务中来。毕竟,没有人会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自家事”永远保持漠不关心的态度。只有当农民重新找回对村庄事务的热情和责任感,乡村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