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宪著名书法家刘正夫《佳履帖》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宋代,是中国文化璀璨斑斓的朝代,涌现了一大批书画诗词名家。宋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魏晋和隋唐书风向元明清过渡的转折阶段。宋书法尚意,与宋代文人意趣相关,亦系理学倡行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这种风格的形成,既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又是书法艺术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细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文宪书法家刘正夫书法作品。
刘正夫(1062—l117)字德初,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县人。宋元丰八年(1085)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工部尚书,特进少宰,封康国公,卒赠太傅,谥号“文宪”。
刘正夫早期敢于直谏。蔡王赵似因犯事入狱,徽宗问他意见,他“引淮南‘尺布、斗粟’之谣以对。帝感动,解散其狱,待蔡王如初。他日,谓正夫曰:‘兄弟之间,人所难言,卿独能及此,后必为公辅’”。刘正夫后期为官为政则多有污点,蔡京当丞相时,正夫想攀附他,奏言:“近命官纂录绍述先志及施行政事,愿得陈力其间。”后来蔡京被罢官,正夫又与郑居中暗中援助蔡京。
蔡京虽然赖其帮助,但内心厌恶其为人,后来多次打压他。宋史评价刘正夫由博士入京都官至宰相,为人左右逢源,持禄养权。晚年,他在杭州万松岭以建阁奉御书为名,强取旁边的军营民舍,为时人所讥讽。徽宗眷念他旧情,封他长子阜民为兵部侍郎,少子阜民为徽猷阁待制。
刘正夫喜书学,多作行法。《三希堂法帖》中有其《宣台记》、《泛舟题名》二帖,此二帖没有查到。《佳履帖》入《三希堂法帖》第二册第1129页。
《宋史》、《宣和画谱》、《中外美术家人名辞典》、《衢州市志》有载。
北宋工部尚书刘正夫尺牍行书《佳履帖》赏析
北宋工部尚书刘正夫尺牍行书《佳履帖》佳履帖尺寸不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书法真正可以与米蔡媲美。如果刘正夫有更多书作传世,应该列入宋代书法主流的人物之一,可惜他的作品非常鲜见,可能与他个性特点有一定关系。据记载刘正夫“喜书学,多作行法。生不求虚名,故传世书迹绝少。”
此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字体,它的用笔兼用楷书的点画和草书的使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点画形态。就其书写速度与节奏而言,比楷书要快。由于笔锋在点画中不可能有更多的停留时间,因此下笔收笔、起承转合,大多顺势而为。
乾隆十二年,皇帝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由宋璋、二格、焦林等人镌刻而成。法帖收集自魏晋至明末名家135人的340余件楷体、行体、草体书法名品,并各家题跋200余条、印章1600多方,共9万多字,刻石500块,分为32册。因帖中收有乾隆视为稀世墨宝的3件东晋书迹,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而取名《三希堂法帖》。
刘正夫《佳履帖》被收入三希堂法帖第二册第1129页,能进入三希堂法帖说明此书法作品不同寻常。
释文:正夫顿首又启,远辱手翰,得闻佳履,殊用慰感,正夫乍至都下,公私扰怵,叙布草略,惟亮幸甚,他冀珍啬,以需褒除褒除,正夫顿首。
此书法之美可见诸宋四家尚意之趣味,结字在不平正中见均衡,比平正一律更高难,提按使转多变化,行笔自然无迟滞,行列长短韵律有致,读帖者可共作者一气呵成之快意。
此行书笔毫的使转流畅,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有明显交代。书写过程中,遵循中锋、铺毫、逆入平出等准则,以欤侧代替平整,以圆转代替方折。结体上字体修长内敛,中宫收紧而外松。章法上做到大小相间、疏密得体,呈现出上密下疏,行距大于字距的形态。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能相互牵连,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做到了字势无不正而无不连。整体呈现出“劲爽谨严”的风格。
三希堂
此书法用笔,最主要特点在于非常好地处理好了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的关系,形成一种飘逸超迈、劲健沉着痛快的风格。张怀瓘《论用笔十法》云:“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这里的敛,就是我们所说的收。有收无放,缺乏生机;有放无收,缺乏静气。只有收有放,阴阳相应,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此书法结构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可谓做到了敛收自如。次书法注意布白,重视整体气韵,同时兼顾细节的完美,应接处多参差、离合、连断之变,以意态取胜。可以说做到了成竹在胸,独出机巧。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