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爱茶,饮茶既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也是文人雅士爱好的生活艺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就把饮茶奉为上等生活艺术,他曾言道:“茗赏者,上也。”
一杯好茶,深蕴“清雅和”精神,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品位的追求,它是疗愈身心的风雅之物,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之臻品。
独饮好茶,清幽自得
茶为清淡、清雅之物,自古以来,文人普遍“尚清”,茶为文人士大夫开辟了一方清静淡泊的精神领地。
自得其乐的“独饮”,是领略茶之清雅与幽趣的好方式。诚如明代文人黄龙德在《茶说》里所言:“茶灶疏烟,松涛盈耳,独烹独啜,故自有一种乐趣。”
独饮好茶,贵在心境,不必刻意去追求繁复的仪式感,只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去体会,亦能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尽致感受茶的雅致。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终身与茶相伴的白居易,深得日常饮茶之乐,独酌亦有情趣,茶可涤清心灵尘俗,让生活简单起来。
文人雅士独饮香茗,往往能在茶中寻得自己的诉求与安顿,有它相伴,精神独与天地相往来,可抵内心豁达之境。
宋代文人杨万里在《舟泊吴江三首》中写道:“江湖便是老生涯,佳处何妨且泊家。自汲松江桥下水,垂虹亭上试新茶。”羁旅之途,茶不可缺,捧一盏香茶在手,亦可有云淡风轻的心情。
所以,不妨且把好茶当为生活之趣友,独处之时,茶烟渐起,暖茶入肚,畅快之感顿生,平生不平事尽散,一颗心宁静淡泊,知足常乐,自是人生乐事。
天地为席,饮何雅也
古往今来,文人在饮茶之时,注重的是茶的品质、韵味与文化内涵,对饮茶环境亦有诸多讲究。
品茶历来为风雅之事,饮茶的境界与古代文人崇尚自然山水的生活情趣相对应,故而文人尤其乐于将茶席延展到天地之间。
“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古代文人士大夫饮茶,认为清幽的环境和雅致的饮茶氛围相得益彰。
古代文人偏爱在自然之中饮茶,如松林、湖畔,泛舟湖中,或在庭院山石旁,寄情于田园山水,在品茶或玩赏茶艺中求得内心的愉悦,达到心灵的平衡。
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一生嗜茶,他曾言道:“茶宜精舍、 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
文人钟情的茶,其蕴含的生活美学,是清净与雅致,是闲适与超脱。注重生活品位的文人墨客,到自然中去饮茶,诗茶唱和、书画遣兴,风雅至极。
茶,这一片神奇的叶子,记录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与和谐的向往,对生活与情感的体悟,从而凝聚着东方的智慧与韵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符号。
读书饮茶,品味经典
宋代诗人翁森诗云:“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对文人雅士而言,饮茶与读书是一样的风雅。
书斋,这一隅雅室,体现着文人的精神境界和内心世界。对古代文人而言,书斋往往是一方清净饮茶的好场所。
古代雅士多拥有属于自己的书斋,并在其一侧建构茶寮,如明代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茶寮》中记载:“侧室一斗,相傍书斋,内设茶灶一,茶盏六,茶注二,余一以注熟水……当教童子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
“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文人深知,品茗之乐在于“味”,读书之妙则在于“境”,一书一茶,构建了传统文化中具代表性和审美意趣的雅致生活方式。
读书时若有好茶为伴,茶香弥漫于室,手执书卷,席上清茶一壶,浅斟慢酌,细读眼前的字句,心境清静平和。
茶,是闲情,是幽雅,是蕴含着“清雅和”生活的美好风物。清逸高雅的茶,不仅是温柔的知己,亦是我们体悟生活的雅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