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感性:为什么人类要在我们之间做选择,这很愚蠢

无知的求道者 2023-11-27 14:25:36

之前在知乎网站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你因为什么分手了?

其中一位网友回答道:“我真的太喜欢他了,可是,这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因为我害怕失去他,所以我开始变得粘人,开始变得不安,对于他的一切和相处的细节总是患得患失,这让我丧失理智,思考和判断貌似完全被这种恋爱脑淹没了一样。后来,我们终于分手了,他说我让他感到非常的累。我以为随着时间的拉长,我一定会忘记他,而且我也做到了,时间真是一个好东西。”

“可是,当我以为我完全忘记他的时候,忽然有一天,我听到一首老歌,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掉下来,因为这首歌,我们一同在校园听过。我的同事问我,如果有一天你们再次碰到,他提出与你复合,你会同意吗?我的答案是不会,即使这个决定很让我违心和心痛,但是,我知道,这是明智的,因为我知道,我还会再次失去他。”

当他陈述着这个选择的时候,眼睛里面泛着泪花。他口头的思考过程代表了他的理性心理,而被我们忽略的眼泪却出卖了他的感性心理。这种纠葛的复杂心理充满了悲伤和无可奈何,就好像眼泪不经意滑落脸颊,流到嘴里,感性的“心理眼泪”阻止嘴巴继续说出理性的话,每吐一个“理性的文字”都是一声“感性的哽咽”。

如果说太过深爱一个人,是感性淹没了理性的相爱方式,那么,决定不再符合,是理性告诉她,他的“深爱”依然会再次出现,依然会再次分手,依然会再次撕心嘞肺的痛,理性压制了“冲动复合”的决定。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定位自己的人格属性,做人到底是应该感性还是理性才不会那么痛苦。其实,从上述自述中,我们不难发现,爱情只是我们万千情丝中的一缕,但是,我们还会有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让我们始终在感性和理性中挣扎。这两种心理模式让我们感到纠结,忧愁,我们必须选择,但是无论如何去选,都会附带后悔的成分。

其实,对于“感理之争”,无异于抛弃一方,留下另一方。在我看在,无论你抛弃哪一方,留下哪一方,都是一种极端的选择。我们最好追求两者的平衡,雨露均沾,才不会辜负自己。因为无论是哪一方略胜一筹,其结局都难免留下“不得已”的遗憾,甚至于酿造一场人生悲剧。

错乱

感性心理与理性心理相互影响

有这样一句俗语:“人间万苦人最苦,世上万难,人最难。”我们到底苦在哪里,又难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很难下定论,因为每个人所面临的苦难都不同。但是,无论任何人,都不约而同的面临同一个困境:我该如何抉择才是受到最小的伤害。

有些人凭借感觉而做决定,有些人凭借分析而下结论,无论是遵从当下的感受,还是未雨绸缪的深思熟虑,都是感性与理性的心理博弈,换个说法来讲,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内心的纠结,是因为确实没有两者兼得完美方案,只能被迫选择遗憾的尺度。

对于感性心理和理性心理,百度百科分别作出如下定义:

感性心理一般被理解为:凭借感官等认知的、基本由个人的感情决定的。

理性心理一般指人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进行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其意思和感性相对,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

那么,你更倾向于哪种心理模式呢?其实,选择哪种都没错,只是不完美而已。换言之,如果以理想化作为标准,你做的任何选择都是错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感性是灵魂,理性是大脑。” —— 巴尔扎克

当你明明知道“吸烟有害身体健康”时,可你依然无法拒绝香烟的这种口感所带来的体验,这是感性为你下的决定,但是,你的大脑会留下身体不适的痛苦记忆;当一名高血糖患者明明知道烤肉的口感,但是依然拒绝这种体验时,这是理性为他下的决定,但是他会感觉灵魂不再意气风发的活跃。

其实,我们的人生中不单单只是“是否吸烟”和“是否吃肉”这样简单的选择。有太多太多的事情,我们“想做而不敢做”的理智决定或者“明知是错,但依然固我”的冲动决定。我们的诸多选择就像一个迷宫,每走一步就会面临新的两难选择,真所谓人生处处是选择。

由徐峥主演的《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之所以票房过亿,且都豆瓣评分为9.0,其出彩之处不单单是人性的良知,更多的在于主人公经历了一段感性与理性的内心挣扎。

男主人公程勇原本只是一家保健品店的小老板,后来因缘际会得知一个绝大的商机。市场上两万元的格列宁,普通人根本消费不起,后来得知印度的“高仿正版药”只有五千。于是,他看到这个商机,从印度大量收购,卖给本地患者,最终赚的盆满钵满。

但是,这种事情终究是违法的,程勇也知道适可而止的道理,所以,中途停止操作改为做服装生意。但是,由于他的退出,又让一贫如洗的患者陷入绝境,有些患者甚至于把房子卖掉,用来买高价格列宁,更严重的是,他看到自己的朋友因为没有药物治疗而死亡。回想往日的点点滴滴,内心更是陷入了挣扎,在良知和法律边缘左右徘徊。

最终,他站在了良知了一边,可是,却遭到了法律的惩治。

其实,他无论做何种选择,我们都不会对他的品性多加指摘,因为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更严谨的说,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缩影,只是所面临的事件不同而已。

很久之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人们似乎每天在接受命运的安排,实际上人们每天在安排着自己的命运”

无论是感性占据了上风,还是理性占据了高位,都会相互影响,进而结局也不会是我们想要的,最后可能仅仅留下一句话:“有憾,无悔。”毕竟这是自己的选择。

我们的命运是由千万条选择中的最终结果,而每一次的选择也总是在感觉和思考博弈后所做的最终抉择,无论是你的爱情,还是婚姻,亦或是事业,往往都是如此。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认知方式相互制衡,共同构建我们内心的心理活动。他们相互缠绕,相互影响,纠葛不断,而我们也别无选择的携带他们走完我们的一生。

当然,我们需要更加客观的理解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看到和谐的一面。

感性与理性的纠结

感性心理与理性心理相互配合

在道家有这样一句古话:孤阴不长,独阳不生。百度百科解释为:单凭一方面的因素或条件促成不了事物的生长或出现。比如,没有小偷,也就没有警察;没有老公,也就没有老婆;没有丑,也就衬托不出美的概念。

感性和理性亦是如此,正因为你有感性的欲求,理性才会出现“我应该如何实现”的心理,又或者随时可能会纠正或否定感性的“无理要求”。反之,无欲无求,理性也就无用武之地。这两种心理以不同的认知方式携手合作,为我们的人生提供方向。就像上述概念解释的那样“他们出现了,并生长了。”

很久以前,我们公司新来了一位同事,是武警出身。后来经过不断相处,也熟络了,所以就问了一个比较幼稚的问题。

“在所有兵种中,哪种兵最厉害啊”

“要看你怎么比了。我是武警,如果打海军,论拳脚的话,我一个人,打他们一个班”

“这么厉害?”

“如果是配合作战的话,他们一个班能打掉我们一个连”

我当时非常感叹配合的力量居然如此强大。那么,感性心理和理性心理是如何配合的呢?

托马斯·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感性是我们的第一反应,理性是我们的第二反应。”

无论我们想要得到什么,无论是为了寻求快乐,还是为了逃避痛苦,归根结底都是一种感性诉求。但是,我们如何才能实现自己想要的呢?这个时候,就需要理性这名军师为我们出谋划策,制定一些能够实现的诸多环节。波普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理性是罗盘,欲望是暴风雨”。总而言之,理性的罗盘是为了实现感性的企图。

反之,当我们在不断前行的路上,始终会遇到一些阻碍,毕竟我们不是预言家,同样也不是万能的主,不能将所有的荆棘轻松化解。所以,但我们力有不逮之时,我们会忧虑;当我们完成一个小目标时,我们会略感兴奋,这种感性的情绪会驱动我们克服当下的困难以及迎接下一个目标。就好像一辆机动车,只有高配置还不够,还需要有充足的油。

感性是理性的钥匙

调查人员专门对同一环境的人群对于目标的态度做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有较模糊的目标,10%的人有清晰而短期的目标,只有3%的人有清晰而长期的目标。

25年的跟踪结果显示:3%的人25年来都不曾更改过目标,他们几乎都成为了社会各界的顶尖人士。27%的人,25年来生活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并常常报怨他人、报怨社会。

其实,从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三分钟热度”的驱动力,与“恒温”下的驱动力是截然不同的,然而不止于此,对于理性的调动也是截然相反的,往大了说,对于未来的走向也有非常大的区别。为什么会这样呢?理由很简单,因为有一方放弃了,掉队了,无法有效配合了。

有人可能会提到这样一个问题:“理论上确实没有什么问题,我们需要正视他们的统一性,也需要重视他们的矛盾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有长远目标的人,也很难权衡两者的最终抉择,失衡可能在所难免。也就意味着可能根本不存在可行的方案化解这个问题。”

没错,的确是这样,从认知心理学来说,这是一个认知漏洞的客观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无知空间比你想象中的更大。但是,我想说的是,一心求道的人,最终都不可能“得道”,只能说他们的内心一直在无限度的靠近“道”。感性与理性的平衡也是如此,这种理想化的状态很难实现,我们只能一步一步靠近它。这不是理性问题,更不是感性问题,这是心境问题。

感性是方向,理性是斟酌

感性心理与理性心理的平衡

有人可能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是理性好一些,还是感性好一些呢”

其实,问这个问题的时候,貌似又回到了起初的问题,无论孰高孰低,都不好。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两者的平衡,这个临界点即便圣人也望尘莫及,何况我们区区凡人。但是,我们需要向这个方向迈进,不求实现,只求精进。

爱默生曾说“感性和理性是互补的,需要两者的平衡。”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第一反应与第二反应,并无高低之分,只是次序不同,他们是同等重要的搭档。就好像你先用手拿东西,然后放入口中,难道手就比嘴巴更加重要吗?无论是手跟不上张口的速度,还是嘴巴跟不上投食的速度,都不是一场令人愉快的饮食。所以,平衡的配合是最为美好的。

感性和理性就好像一对夫妻,需要平衡的互动,才能弹奏出美妙的和旋,也就是说两者之间是互为配角关系,而非主次。

平衡

很久之前,我们几个老同学一起聚餐,其中有一对夫妻整理饭菜的时候,非常的协调,好像分工特别明确一样,就好像两道独立的程序一般。

吃饭期间,我们问道:“你们平时吵架吗”

“也吵,只是很少”

“这么和谐吗,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我们只是做到一点就行了,就是甘当对方的配角,配合对方的情绪”

“怎么说呢?”

“其实,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当我工作不顺心或者有其他的生活琐事的时候,我就非常容易烦躁。我老公知道我的情绪非常容易发生波动,所以每次看我不顺心的时候,就会给我一些小惊喜,让我开心起来”

“那么,如果你老公不开心的时候呢,你也会这样对他吗,也会给他一个惊喜”

“我不会给他任何惊喜”

“为什么呢”

“男人和女人不一样,女人是情绪的代名词,但是,男人不是,他们是理性的象征。他给我惊喜,是理智的。如果我用相同的办法,就是不理智的。我知道他心里需要什么,他需要一个人静静的待一会,我不能在这个时候去打扰他。平时我们都是一起做饭,一起整理衣服,但是,今天她肯定没有心思做这些。所以,我只需要自己在厨房好好做饭,帮他整理明天需要穿的干净衣服,然后等她慢慢梳理好自己的烦心事,从卧室里面出来,一起吃饭就可以了。无论等到多晚,我绝不单独一个人吃饭。这个漫长的等待是值得,因为我需要让他知道,他需要独立空间的时候,我不干涉,不打扰。他需要我的时候,我会随时出现陪他吃饭,不能让他独自承受这一切。我们的关系是配偶,所以一定要做好配角,而不是主角,这是平衡的关键,关键在这个“配”字上。他做到了,我也必须做到,而且是心甘情愿的”。

这段对话让我想起了小学时的“拟人修辞”手法,一个扮演感性,另一个扮演理性。谁说内心只隐藏其内,其实在不经意间借助我们的躯体演绎在现实生活中。

由此可见,这两种心理的配合简直是巧夺天工,感性离不开理性的执行力,理性离不开感性的警觉和方向指令。但是,如果要做到一定程度的和谐,还需要我们自身不断完善,否则就会经常出现感性压倒理性,或者理性欺凌感性的失稳状态。而这个和谐的临界点将是我们毕生的挑战。

0 阅读:3

无知的求道者

简介:扩展认知,仿若拨开人生云雾,原来四处全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