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个经济文化大省江苏和浙江的省会——南京与杭州,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均跻身于中国八大古都之列,而且都是经济发达的副省级城市。
两个城市的地理形势非常相似,群山、大江、名湖、名河,都城依照山水形势而布局。
回顾历史,我们更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奠定两个城市根基的竟然是两个杭州人。
南京的奠基人是三国东吴的孙权,吴郡富春(今杭州富阳区)人;杭州的奠基人是五代十国的钱镠,杭州临安(今杭州临安区)人。为什么说他们俩是奠基人呢?这得放眼历史长河,看这两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如何嬗变,看他们对两座城市兴起的重要贡献和深远影响。
1.文明曙光,城市肇始
史前时期,杭州有跨湖桥文化(距今7000-8000年)、良渚文化(距今4300-5300年),南京有湖熟文化(距今4000-5000年),均是"文明的曙光",江南文化的源头。
信史时代,追溯至春秋时期,南京、杭州都是默默无名,两者位于当时诸侯国的边疆、争霸的前线,南京位于"吴头楚尾",杭州则在"吴根越角"。那时江南最富盛名的是苏州和绍兴,分别是吴国、越国的都城,是当时的"一线城市",南京与杭州是"五线"以外地区。江南的"双城记"是苏州与绍兴。
这种城市格局,历经战国、秦朝、西汉、东汉,延续了七八百年。东汉时期,江南的会稽郡治所在绍兴;吴郡治所在苏州,杭州仅仅是钱塘县(秦朝置县),属吴郡;丹阳郡治所在宣城,南京也仅仅是秣陵县(吴国筑冶城,越国筑越城,楚国筑金陵邑,秦朝置县),属丹阳郡。历史积淀深厚的苏州与绍兴依然是江南历史舞台的主角。
这种格局在什么时候改变呢?南京、杭州是如何后来居上呢?这就要说说这两座城市的奠基人了。
2.称雄江南,定鼎伊始
(1)孙权与南京
孙权,吴郡富春(今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期东吴的建立者,南京建都史的第一人,也是南京第一个繁荣期的奠基人。
相传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出使东吴,对孙权说:"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孙吴谋士张纮建议孙权迁都秣陵,刘备到秣陵后也劝孙权定都在此。
孙权权衡考虑后,于公元211年从京口(今镇江)迁都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东吴成为第一个定都南京的政权(中间一度迁都到武昌,即今湖北鄂州)。南京城市的大发展也拉开了帷幕。
为巩固城防,公元212年,孙权在秦淮河的入江口,原金陵邑的基础上修建石头城,在此屯粮驻军,拱卫都城。又听从吕蒙的建议,同年在外围濡须口(在今安徽无为县、含山县之间)修筑濡须坞以防曹魏南侵,构筑了多层防御体系,确保都城的安全。后来曹魏在40年间4次攻打濡须口,始终未能突破该防线。
孙权井然有序地开展了都城建设。将原来的将军府改建为太初宫,宫城全长1200米,面积约7万平方米(相当于1.4个南京总统府);在宫城外围修筑都城,都城全长8600多米,面积约4.67平方公里。最终形成宫城、都城两重格局。
同时,凿运渎、挖青溪、开潮沟(又名城北堑),连通了长江、玄武湖、秦淮河,形成的完整水网,即可灌溉、漕运,又作为护城河。
建屏障、筑都城、修水利,孙权前后耗时20年,终于建成了完备的建业城,南京也一跃成为当时南方的经济、政治中心。"阐阖闾之所营,采夫差之遗法。抗神龙之华殿,施荣楯而捷猎。"西晋文学家左思在《三都赋》中赞叹吴都建业的华美壮观,时人争抄《三都赋》,"洛阳纸贵"也因此由来。
(2)钱鏐与杭州
杭州的崛起,晚于南京600多年。
在隋朝以前,杭州默默无名,是一个普通的县。直到隋朝,"杭州"之名首次出现,大运河开通后,杭州一跃而"咽喉吴越,势雄江海"。到唐朝时,已成江南大郡。
即便如此,比起绍兴来,杭州还是略逊一筹。让杭州进入历史上"一线城市"行列的是钱鏐。
钱镠,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是杭州建都史的第一人。与孙权继承父兄基业不同,钱鏐是白手起家的"创一代"。生逢乱世,钱镠随同乡的董昌起兵,协助董昌在杭州站稳脚跟,成为其心腹。
后来,占据越州(今绍兴)的刘汉宏气势汹汹率军进犯杭州,董昌命钱镠出战,四年内屡战屡胜,在886年将其彻底歼灭,董昌按照之前的承诺,自己占据了繁华的越州,将杭州授予钱镠。钱鏐有了自己的地盘,开始了"自主创业"。
公元895年,"老领导"董昌称帝叛乱,钱镠劝说无果,在朝廷授命下出兵讨伐,很快就剿灭董昌,吞并了他的地盘,回师杭州。从此,钱鏐基本控制了两浙。
钱镠以杭州为国都,先后三次大规模修筑杭城。公元890年,在隋城基础上修筑夹城五十余里;公元893年,在夹城东南一带修筑罗城(即新城)七十里;公元910年,在凤凰山麓,罗城内筑子城(即牙城),内建宫殿。三重围城的杭州城形似腰鼓,又称"腰鼓城"。
钱鏐还发动20万民工修筑钱塘江捍海塘,抵御潮水肆虐;在钱塘江沿岸筑闸,防止海水倒灌;凿平江中的石滩,确保航道畅通。他也因此被称为"海龙王"。
钱鏐"两水共治",设置"撩湖兵"专门疏浚西湖,撩除水草、清理淤泥,让西湖恢复活力,确保了杭城的水源。
"三筑杭城"、"射潮筑塘"、疏浚西湖,在奉行"保境安民"的国策下,一心抓城市建设、民生工程,打造乱世中的一方净土,"由是钱塘富庶盛于东南"(《资治通鉴》语),也为南宋定都杭州奠定了基础。
宋代两位大文豪对钱鏐功绩赞叹不已。欧阳修在《有美堂记》:"钱塘自五代始时,不烦干戈,其民幸富安乐。邑屋华丽,盖十余万家……可谓盛矣!"苏轼在《表忠观记》:"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
在乱世纷争的三国和五代十国,历史的因缘际会让孙权、钱鏐称雄一方,他们的全力经营使南京、杭州成为区域性的大都市,分别超越了同区域的苏州、绍兴,奠定了成为省会城市的根基。
3.天下归统,江南重镇
随后历史走向大一统时期,"三分归晋"、"纳土归宋",南京、杭州不再是都城,但城市依然繁华,仍是区域性的中心城市。
西晋,定都洛阳。
把晋、吴两国的扬州合二为一,治所在丹阳郡建邺(南京),下辖16郡,包括吴郡(苏州)、吴兴郡(湖州)、会稽郡(绍兴)。南京可谓执江南诸城之牛耳。
北宋,定都开封。
两浙路治所在杭州。是北宋经济和人口最发达的一路,下辖14州2军,包括苏州、越州(绍兴)、秀州(含上海)。时人对杭州赞誉有加:"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4.衣冠南渡,繁华再现
然而风云变幻,中原烽烟再起,五胡乱华、金兵入侵,北方落入异族之手,汉民族政权被迫南迁。"永嘉之乱",晋室南渡,定都建康;"靖康之变",宋室南迁,定都临安,历史是惊人的相似。两次衣冠南渡,经济中心从中原转移到了江南,南京、杭州再次成为都城,续写了城市的繁华篇章。
东晋、南朝的都城建康延续了东吴建业的城市格局,南宋的临安城也是在吴越国的杭州城基础上再造。坚实的奠基,使都城很快复兴,再次崛起。华夏文化的正朔也因此得以延续,生生不息。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偏安的政权,少了金戈铁马,多了歌舞升平,城市再度繁华,人才荟萃,文物鼎盛。
历史不断上演分分合合,城市交替兴盛衰败。南京与杭州,自几度定都后,无论朝代更替,哪怕一度被打压,也能再次复兴。千百年来,南京、杭州始终是江浙两省的首要城市,南京为 "十朝古都",有400多年建都史,杭州为吴越国、南宋都城,历时200多年,明清时为总督、巡抚驻地,最终演变为省会城市。究其肇端,归功于两位来自杭州的"城市规划师"——孙权与钱镠。
5、千古风流,泽被后世
孙权与钱镠,有不少共同点,两位老乡,作为政权的开创者,庙号都是太祖,国号都带有"吴",一为吴国、一为吴越国。两人都享有高龄(孙权71岁,钱镠81岁),掌权数十年,对外"保境",对内"安民",建都城、兴水利,大力发展,分别揭开了南京、杭州建都史的第一页。
孙权与钱镠,均耗时20年建设都城,奠定了城市厚重的根基,注入了奋进的城市基因,塑造了不屈的城市性格,千年来,两座城市虽屡遭兵燹之灾,依然能重新崛起。
南京与杭州,江浙的"双子星",长三角两翼的中心城市,在今日的发展浪潮中,奔竞不息,熠熠生辉。
两位王者,荣耀千古!
参考文献
1、孙玉亭著《生子当如孙仲谋》江苏文艺出版社
2、翁卫军主编《杭州简史》杭州出版社
3、谭其骧主编《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
4、西晋陈寿《三国志》
5、南宋李焘《六朝通鉴博议》
孙权与钱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