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和比亚迪的智驾哪家强?近期已经成为了很多朋友争论的话题,但是刘饽儿在此想说的是,华为和比亚迪竞争终将会走向“互补式”的产业革命,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尽管两者起初选择了不同的路径,但本质上,它们是互补而非竞争的关系。因为华为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自主研发的算法和独特的技术,虽然其他汽车制造商和公司也有自己的研究方案,但华为的领先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华为的技术体系是自上而下全面打通的,从麒麟芯片的研发,到鸿蒙系统的构建,再到自主研发的激光雷达,以及融合自家算法,因此,华为在芯片领域的优势已经让许多竞争对手望尘莫及。尽管如此,华为在三电技术上却没有取得核心优势。

但是,比亚迪在三电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是无可撼动的。例如仰望U8的原地掉头、应急浮水等功能虽然遭到行业内的批评,但事实上,几乎所有汽车制造商都在学习这一技术。比亚迪的创新技术,如云辇(电磁全主动悬架),集成了全产业链的自主研发和技术水平,展现了其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比亚迪汉L的580千瓦单电机技术更是震惊世界。

然而,比亚迪在自研芯片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车机系统的自主研发也落后于华为。尽管智驾算法可以自主研发,但在芯片选择上,比亚迪要么依赖华为,要么依赖国外供应商,自研芯片的难度确实非同小可。
因此,华为与比亚迪之间的差距,就像比亚迪在三电系统上的优势一样,两者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研发者、产业链的主导者和产品端的优秀实践者。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无疑是智能化、车身一体化和感知一体化的。所以,我们看到华为从智驾向车身智慧一体化发展,而比亚迪则从车身一体化向智驾发展。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出发点却截然不同,一个在南极,一个在北极。

如果将智能驾驶汽车比作一场武林争霸赛,那么华为和比亚迪就像是金庸笔下的两位绝世高手,一个手持倚天剑,全栈自研,另一个身负屠龙刀,垂直整合。表面上看似对立,实则暗合了江湖中刀剑互搏、终成大道的真谛。这场技术双雄的较量,早已超越了内卷,演变成了一种“互补式”的产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