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百年的殡葬文化传承中,流传着各式各样的俗语,例如“金钱吊葫芦,准主多福禄”,又例如“坟榻后人发”……其中“坟边长竹须
在千百年的殡葬文化传承中,流传着各式各样的俗语,例如“金钱吊葫芦,准主多福禄”,又例如“坟榻后人发”……其中“坟边长竹须迁坟,坟前两物成富人”这一句十分引人好奇,为什么竹子作为高洁的象征,却令埋葬的主家如此忌讳,又是什么东西在坟前象征着吉兆呢?这些说法又来自何处?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渐渐被取代的土葬文化现代人,特别是久居在城市里的年轻人对于土葬总是感到陌生,因为现代社会,处于对环境保护的多重因素考虑,土葬渐渐被废止,人们在去世后,一般都会被送去殡仪馆火化,然后统一地埋葬在公墓中。

但是中国古代与此恰恰相反,人们讲究“落叶归根”,焚烧尸体是大不敬行为。死者不仅要穿好寿服躺在棺材里,他的家人还要请来风水先生,好好找寻一个“宝地”,下葬的仪式也非常繁琐,常常需要好几天才能结束,死者的家属也要在安葬亲人后进行一个长时间的守孝环节。他们认为只有对与死者妥善的安葬,才能使子孙后代得到祖先的荫庇,福泽才能一直延续下去,如果一户人家对于死者的葬礼草草了事,不仅会让周围的人耻笑,也象征着这家距离败落已经不远了。其实这一切不仅仅是因为古人缺乏对于科学知识的教育,从而信奉鬼神之说,也是因为他们接受了儒家对于“孝”的解释。

在中华大地上的五十六个民族中,并不是所有民族都热衷于土葬,以满族为例,这个民族自古的习俗就是流行火葬,但在清朝建立以后,新的统治者很快就认识到了,儒家思想是维持统治的极其重要的工具。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他们遵循了汉人的习俗,延习了明代的立法,不仅自己改变了火葬的习俗,还用严刑峻法禁止火葬。但是在近代以后,封建王朝瓦解,中国主流社会的殡葬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儒家观念被马克思主义取代,牢不可破的儒家孝道观和祖先崇拜观在民众心中逐渐淡化。

古话中竟有科学依据有些人可能觉得,古时流传的俗语都是封建糟粕,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实际上,这些老话还是有它一定的道理。南方的朋友对于竹子一定不陌生,竹子的品种众多,号称是“世界上长得最快的植物”,由于竹子品质非常坚韧,许多工具等也是用竹子制成的,例如竹席、竹篓等生活器具,竹叶也是国宝大熊猫的可口美食。基于此,人们对于竹子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至于它为何被人们排斥在殡葬文化中,还是由于它的生长方式。竹子的繁衍方式一般是借助深埋于泥土下的根成片生长,当然也不排除通过开花来“壮大家族”,当竹笋“破土而出”时,就会破坏表层的土壤,如果有人家的坟地在这片区域,免不了要遭到破坏。谁希望自己祖先的坟地被植物霸占呢?除此之外,竹子是一种喜好阴凉潮湿环境的禾本科植物,如果它生长在这里,就说明这里的环境潮湿阴冷。而古人的棺材不会采用金属制品,对于木制品的防腐技术也受到科学水平的限制,在这样不利于棺椁保存的环境下埋葬先人,自然是一个不太明智的选择。

俗语中的心意寄托那到底在坟前看到什么可以说明这是一片灵泽福地呢?这第一种就是一种名贵植物——灵芝。这一点很好理解,在中华文化中,灵芝以其珍贵的程度和极高的药用价值被人们称为“不死草”。在经典戏剧《白蛇传》中,白素贞由于遭到法海的陷害,误饮雄黄酒,由于受到雄黄酒功效的打击,失去了维系人身的法力,一不小心在许仙面前现出蛇体。许仙由于接受不了自己的妻子不是人类的事实,肝胆俱裂,活活被吓死过去。白素贞为救许仙性命,偷偷潜入昆仑山盗取仙草,与护法仙童展开激烈搏斗。随后赶到的南极仙翁为白蛇诚心感化,不顾仙妖殊途,将这宝物赠与白素贞,就是凭借着这副草药,白素贞才救活了自己心爱的丈夫,成就一段佳话。戏剧中的“不死草”即为灵芝,在传说中它被赋予了起死回生的功效,同时也被认为是仙人的馈赠。在人们心中,灵芝一直都有着很高的地位,倘若自己家的祖坟长出如此宝物,怎能不令人欣喜雀跃。如果没有灵芝出现,那么在坟地发现了蛇的踪迹也是非常吉祥的。蛇与中华图腾中龙的样貌相似,因为头顶没有长角,活动范围也大多在陆地,有些地方也称蛇为“地龙”。人们认为它是带有神性的族群,它们与祖先的灵魂会有交流,如果后人看见有蛇,千万不能去擅自伤害它,反而要多加保护,否则就会招致上天惩罚。当然也有传言称,是因为墓中人生前多行善事,上天特派蛇作为使者为子孙添财纳福。这些说法并没有实际证据可以证明,这些关于“吉兆”的传言,更多的则是生者对于死者的祝福,和对于自己的期待,他们希望自己的家族可以获得庇佑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庄子云:“死生为昼夜”。实际上, 在博大的世界中, 个人的生命可谓微不足道。随着时代的发展,接受了死亡教育的现代人,已经不再纠结于这些古老的传言,殡葬的仪式也在逐步简化。他们更多的把精力放在有限的现实生活里,人们更加珍惜和爱护生命,这也是整个社会所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