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婚姻关系长久和睦?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陈曼心理 2024-08-23 16:32:44

传统中国文化把“家和万事兴”置于重要地位,因此有古训道:“一室之不治,何以国家天下为?”

古往今来,无数鸿儒与智者也曾以“举案齐眉”“琴瑟和鸣”来歌颂夫妻齐心、家庭和睦。在生活中,拥有融洽的家庭氛围的确有益于心理健康,因为在应对外界压力的时刻,每个人都需要拥有一个坚定的基石。

早在1988年,专注于家庭研究和青少年成长的美国心理学家David Demo提出,夫妻不睦及至婚姻破裂,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生轨迹都有深远且不可避免的影响。因此,论及婚姻与家庭,我们面对的不仅是这一代人的幸福与不幸,更是下一代子女的发展与走向。

那么,是什么让一些家庭得以和谐共处,又是什么让一些家庭纷争不断、千疮百孔?同是因为爱情步入婚姻,为什么有的夫妻得以延续幸福,而一些夫妻却渐行渐远,或是貌合神离、或是相看两厌?

这个问题,我从心理学的三个方面来解答。

01适应不良的代际传递是导致大多数家庭不睦的根本原因

家庭为儿童和青少年创造了一个“主要现实”,因为他们吸收了家庭的文化。

家庭中吸收的模式、思维方式、期望和意义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既通过对感知的过滤,也通过对现实和可能性的期望来影响个体的生活(Bell & Bell, 2005)。

当儿童或少年时期家庭环境存在不和谐,我们往往会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态,希望给下一代一个完美的家庭。同时,由于上一代家人的不幸福,我们或许会更为憧憬与另一半创造全新的、温馨的家庭氛围。

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往往会事与愿违。

正如那句“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治愈”,美国休斯顿大学教授Dr. Linda Bell在1975年到2002年之间共观察和采访99个不同的家庭,通过收集参与者在青少年时期的家庭和个人信息,以及在30岁之后的婚姻状态和家庭情况,Dr. Bell成功验证了代际创伤的必然性(Bell & Bell, 2005)。

根据这份长达30年的观察报告,无论男女,每个个体原生家庭的状况足以影响其在之后组建家庭后的理念。

原生家庭联系紧密、相处和谐的人,往往更可能拥有稳定的婚姻。相反,父母早年离异、家庭关系松散的人,有更高的几率在中年经历离异。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许多单亲家庭的子女在1975-1978年的采访中,曾表达对未来婚姻关系的憧憬,并渴望组建温馨的家庭,但这类参与者中仅有1%最终在中年时期如愿以偿。

而这一结论也在儿童心理学家Dr. Belsky提出的“家庭系统”得到进一步的解释说明,由于每个家庭由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组成,即客观性环境和主观性环境,而发育时期的大脑最易接受外界的理念,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氛围,往往对他在后天对家庭和婚姻的理解,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Seay, 2016)。

适应不良的代际传递,则是指当个体在幼年或青少年时期,经历了自己无法掌控的变故,这种不可控性所带来的安全感缺失与应激反应往往会自上而下传递到下一代家庭。

02边界模糊(boundary diffusion)的家庭往往存在更多冲突

人们常以为过于清晰的边界会让家庭关系的减弱,但事实上,冲突恰恰在边界模糊的家庭中更为常见,结构明确、边界清晰反而有益于家庭的长久和睦。

诚然,斤斤计较会让家庭关系过于生疏。更何况许多人会为了避免冲突,下意识地在与家人意见不能统一时选择退让,而无论对于夫妻关系亦或亲子关系,一味地避免争端反而会让争端最终积蓄到极端(Lindblad-Goldberg & Northey, 2013)。

事实上,近百年来的家庭心理学研究已经足以证明,家人之间确立清楚的边界是和平共处的关键条件,也是让每个家庭得以长久和睦的唯一方法。

边界模糊(boundary diffusion)是指当人与人不再存在清楚的责任分割、情感分割、以及个人隐私。

夫妻之间的边界模糊往往始于一方或双方的安全感缺失,而之所以失去边界,正是因为一方对另一方的极度需要。

通过对404位年轻参与者进行观察研究,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Dr. Perrin发现,分居和离婚多发于边界模糊的人群,而夫妻双方分工明确的家庭反而能够长久保持和睦。

同时,研究报告显示,尽管拥有共同的子女可以让夫妻关系得到稳固,但边界模糊的婚姻仍旧会在子女成年后破裂。子女的数量与婚姻的长短成正比,但婚前生育或家庭中超过两个孩子都会导致离婚的几率显著提升(Lindblad-Goldberg & Northey, 2013)。

03“结构派家庭治疗”(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可以有效重塑并维系家庭关系和夫妻情感

结构派家庭治疗是心理治疗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跨越式进步,在这之前治疗师大多倾向于个体治疗,却忽略了每个家庭本身可以形成一个治疗系统、为其成员提供心理支持,运用得当,治疗系统不仅能让夫妻关系得到改善,还能为子女教育带来良性循环(Minuchin, 2012)。

或许你会问,那么是否只要有一方来自破碎的原生家庭,我的婚姻就注定困难重重,只因很难走出过去的阴影?

似乎一切都是一种恶性循环,矛盾重重的家庭孕育出不善经营家庭的子女,而他们又在后续组建出无法持续的家庭关系。

又或许你会说,既然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世上哪有永远和谐的一家人,哪个夫妻又能一辈子不吵架呢?

我们先来明确一点,无论是家庭亦或是个体,都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与改进中找到幸福的生活方式。平衡和谐的婚姻与家庭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技能,而是一种习得行为(learned behavior)。

对于那些从小家庭便欣欣向荣的人而言,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已经学会这种习得行为,并将自我管理和人际关系代入到未来组建的家庭中,因此有更高的几率获得幸福美满的婚姻。

但如果你的家庭正在经历波动或争端,这并不意味着你们无法找到幸福的窍门。

著名家庭治疗师Minuchin是结构派家庭治疗的开山鼻祖,他的研究成果和治疗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家庭重塑出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结构,还在实践中帮助不同年龄的人们通过改善与家人的互动模式来重拾信心和快乐。

结构派家庭治疗主要通过改变家庭中已有的互动模式来改善家庭关系,并且侧重于通过行动,而并非理解,来改变家庭当下所发生的一切。

换言之,家庭成员并不需要改变某种认知或者理念。在治疗师的引导下,夫妻和亲子应该在实际行动中逐渐转变。

01重建边界感

通过重新建立家庭成员之间的边界,明确隐私权,以及每个人的责任,结构派家庭治疗帮助夫妻和子女重新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一个独立的次系统,也是系统整体的一部分。

尽管夫妻之间彼此依赖,而父母与子女有相互的义务与责任,但每个次系统必须扮演不同的角色,达成一种互补互助、而不是过度依赖的关系。

因此,在考虑如何成为和谐的家庭之前,每个人都需要考虑如何成为一个健全、快乐的个体,并把自身所在的次系统处理妥当。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曾经遇到这样的一对夫妇,丈夫由于工作的原因早出晚归,与妻子和孩子逐渐断联,在不知不觉中转换为假性亲密关系。

尽管相处过程中他不再与家庭有争执,却也实则很少提出自己的意见。而妻子则在工作之后有充足的业余时间,因此时常安全感缺失,进入患得患失的自我消耗,由于丈夫的缺席,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在孩子身上,最终过于依赖从孩子身上汲取情感,母子关系失衡。

在这个案例中,有许多当事人也无法改变的因素,无论是事业、还是情感需求。

通过引导男方重新聚焦自身在家庭中作为“丈夫”和“父亲”的两重身份及其责任,辅导女方注意与子女的边界,我们得以改变这个家庭的互动方式。

由男方主动平衡生活和工作的重心,并与女方一同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重新让假性亲密关系转换为正常的家庭氛围。

02从不同的视角审视问题

家庭中的争端往往源于每个人对自身角度的聚焦,以及对他人视角的忽视。

这也是大多数误会的起源,由于心理学上的“投射现象”,我们往往更容易把自己的认知投射到爱人和家人的身上,很难进行换位思考。

“投射现象”既是每个人的本能反应,也是最为常见的思维逻辑。而一个和谐的家庭恰恰需要每个成员能够站在其他人的视角审视问题。

这也就意味着,在遇到矛盾时,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思考,“为什么我的家人会这样想”。

根据家庭治疗师Minuchin的研究,健康向上的家庭关系不仅能够治愈已经身患厌食症、抑郁症的人,还能有效预防心理疾病。并且,在药物无法治疗的情况下,结构派家庭治疗已经帮助许多人重获心理健康。

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每个个体在成长和生活中获得正能量的根基。

反之,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也会直接导致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

0 阅读:36

陈曼心理

简介:专业解答情感问题,教你如何理性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