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深度剖析苏轼从五代至北宋时期的咏梅变化与成因

文/尼尔笔记编辑/尼尔笔记前言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来看,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梅子”为题的文学。最古老的《诗经》虽已

文/尼尔笔记

编辑/尼尔笔记

前言

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来看,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梅子”为题的文学。最古老的《诗经》虽已有“梅”的记述,但并未提及“梅”,而是将它当作一种“丰收之果”,借以抒发年轻女子对“春”的憧憬。

关于梅的描述,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其中以《梅花落》最为著名,它被公认为第一首咏梅诗歌。并且因创作历史悠久,大多数的士大夫都以诗词来歌颂梅花。

到了唐朝,达到了一个高峰,渐渐走向了读书人,因此写诗的人也越来越多。

五代时期的吟咏梅花

到了五代,则出现了更为丰富的诗歌作品。以温庭筠为首的“花间”诗学流派,创作主题聚焦于“闺中情怀”,其中关于梅花的作品虽然也有,但数量为数不多。

韦庄擅长表达自己的真情,他在《浣溪沙》中“暗问玉容何与比,一支春雪寒梅,一片芳烟簇彩云”,虽然也提及了梅花,却也仅仅是以描绘出一个心仪女子的模样,也算是一种对词作的刻画,虽然整体上还是以“花间”为主调,却把“梅”带入了一个文学家的词坛。

后来,冯延巳与和凝都先后创作出了《望梅花》、《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等以梅子体为题材的词作。

在《鹊踏枝》中,“梅花飘零,百花齐放,仍有几分情意,如雪花飘飘。”此处的梅花,已有了感情色彩,寻常的梅花,在他眼中,已变成了一种哀叹岁月匆匆,又带着一丝眷念与遗憾的寄托。

其中,和宁、孙光宪两人的《望梅花》均以“见梅而生愁”为题,写出了“见梅即别”的诗句。最后一首是李煜的《清平乐》:

离席春半,令人心碎。梅花在石上飘零,像是一片纷飞的雪花,吹散了身上的灰尘。燕来有音,路遥不能回,梦境不能圆。离别的仇恨,就像春天的野花,越走越长,越长越好。

一个“乱”,也不知道是形容梅花飘零的多少,又或者说,形容的就是心中那份无尽的愁绪!此时的人和景,都已经融合在了一起,我们已无法分辨出,“那如雪一般的梅花,究竟是诗人的眼睛所及,还是他脑子中所想的景象。”我们只能说,人与景、景与人,都在互相生长,相互融合。

从整体上来说,五代时期是以“词代诗兴”的形式出现了咏梅词,在诗歌创作上并未取得重大突破,梅之于诗歌创作也只是起到了单纯的美学意象与场景营造的作用。

在宋朝的咏梅词学说

宋朝前期,虽然词并未脱离“诗庄词媚”的范畴,但咏梅词却日渐增多,以梅花为主题的士大夫也逐渐增多。

最著名的一首诗就是《瑞鹧鸪》,那首诗是:“淡淡的影子,淡淡的水光,淡淡的香气,还有那一夜的月光。”宋朝的诗人欧阳修曾赞不绝口:“虽然有春光,但也有菊花。”

从此,梅与林逋成了一个整体,并有了“梅妻鹤子”的故事,并在美学上对其花木之美、香气之美进行了发掘。

在词中,梅花有了一种清丽的意象,而词人则借这一意象来隐喻自身不凡的品格,从而开始了梅花成为一种品格的符号。

林逋以后,晏殊,张先,欧阳修,晏几道,王安石都写过有关梅花词,虽然受时代背景的制约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词风都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却逐步将梅花词作为一种形象而呈现出来。

王观的《忆黄梅》就是这样写的:“还没来得及绽放,就已经落下了万朵红云。怎么能防御,怎么能不恨?”蔡襄的《好事近》:“京都飘着大雪,宫阙挂着一座又一座的白塔。常常看着那淡淡的灯光,那是长江的梅雨。”

《望仙楼》:“春花初开,还没到河畔,便已凋零。今年,东君的情报,就是从南边传来的。一袭白袍,将仙气渲染得淋漓尽致,一杯美酒,更增添了几分美貌。”

《胡捣练》:“小亭初见梅花,勾得江南人思还家。”欧阳修的《桃源忆故人》:“想送春信去江南,梅梢弄粉尚娇。晏殊有一首《瑞鹧鸪·咏红梅》:“昨日深雪前溪水,朱颜遮不住清纯。何时驿西去,送来一位思念的客人,一支新的柳条,报导江南不一样的春天。”

柳永在《瑞鹧鸪》中写道:“寿阳未尽,夜醉满颊。”概括而言,梅之意境可分为四类:

1.重点描述梅花的清丽脱俗;2.抒情时,多愁善感;3.表达了无尽的思念,或者是对朋友的思念,或是对家乡的思念;4.对知己的思念。

宋人的词风趋向“雅”的情况下,以梅花为题材的词曲越来越多,梅也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意境,并在具体的词曲中有了特殊的含义,这就是宋人对词的认识,也就是宋人对梅花诗词的影响,为后来的宋人对梅词的追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现实的依据。

直至苏轼横空出世,才摆脱了香罗绮泽的束缚,开始了新的发展,提倡“以诗为词”,将词的价值提升到了一种完全的境界,形成了一首完全由诗人创作的诗歌,不仅在题材、内容和感情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且还提倡“自是一家”,形成了一种“豪放词”。

具体体现在对梅词的描写上,就是“梅格”的说法,而对梅的描写,在苏轼的笔下,更是达到了另一个高度,林逋给了梅一种高贵的气质,而苏轼给了它一种独树一帜的气质,一种睥睨群芳的气质,也被后人奉为楷模。

苏轼至今尚存有关于梅花的诗歌6篇,其中以《西江月·梅花》与《定风波·咏红梅》最为著名。《定风波·咏红梅》是这样写的:

好梦醒莫嫌晚,自怨冰颜易变。偶尔做些桃花,悠然雅致,还剩几分孤傲,几分寒霜。莫将悠然之心,随风而去,是什么,酒色轻醉,吹弹可破。梅格老人不知道,一边唱着,一边欣赏着绿色的树叶和绿色的树枝。

这首词是苏轼根据“诗老”《红梅》中“知桃花有没有叶子,知桃花有没有绿”这两个句子,并由此引申出来的“梅格”一字。

他将这朵梅花比喻成一位绝世佳人,前两行便指出了她的不妥,因为她睡得太晚,容貌也与旁人大不相同,但即使如此,她也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将她的容貌衬托得更加出众。

除此之外,苏轼还运用了一种“桃杏色”的对比,突出了她“孤独的、冰雪美”的性格,这一内部和外部的强烈对比,让这个“红梅”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我认为这个真实的“梅格”,跟她的人生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的观点,就像她的“不时宜”的“梅树”,并不能让任何人都感到满足,甚至,她还会因为自己政党的一些行为,而受到排挤,或许,这就是她能够理解“梅树”本质的一个很大因素。

尽管我的事业经历了许多坎坷,尽管我的言行举止都不被人所认可,但我一直都保持着自己的信仰和性情,就好像这一朵梅花,你如果只是看到它绚烂的外表,你就不会理解其内部的高洁品德。而这首诗中的“佳人”和“百花齐放”,可谓是“佳人如花”。

一曲《西江月》

玉骨不染烟云,肌肤不染一丝烟火。海仙时遣寻花枝,垂下青丝凤凰。素颜多厌脂粉,化妆不脱口红。晓云空有高情意,不似一场梦里有一场。

这首诗,用来歌颂梅花,也用来表达哀思。

《咏梅》是苏轼在贬惠州时,因见本地的梅林而作。

惠州梅花生于瘴气之地,但能保持纯洁无瑕,虽然寂寞,但在这样险恶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着自己。

杨慎云:《古代梅花诗》中,普贤青毛是首屈一指的。(《词品》《耆旧续闻》第二册):东坡曾写过一首《西江月》,与梅同出一源,故曰:“此一豪气,晓云空。”)

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写道:“《冷斋夜话》中说,东坡于惠州写《梅花》,时侍儿曰:朝云者,乃为新死之人,故曰:朝云之义也。”

下半段描述的是梅树的形状,实际上是在哀悼朝云,见了梅,就像见了朝云,末二段又是对她的哀伤,整首词都是从吟唱的梅树中表达出来的,是对她浓浓的爱与怀念。

苏轼在咏梅方面的最大成就,在于将自己人生的沉浮融入到梅词中,以物代意,以意表达,以意喻之,以其独特的个性和独特的人格气质相互呼应。

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自五代至苏轼时期,是咏梅词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而由于“梅格”的出现,苏轼又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然而,从我们的历史发展来看,它不仅与其本身的不断进步有关,更与其不断改变的政治环境、思想状态以及士大夫的自觉创新有关。

1.词类文体的兴起

虽然在南宋前期,词体还未脱离“俗”的范畴,但士大夫们却自觉将词体推向了“雅”的境界,而梅又因其所具有的淡泊、清丽的美感,成为了士大夫们欣赏的目标,也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观。

但在此之前,咏梅诗词的发展已有较长时间积累,随着词人身份的提升,又进一步充实了它的创作形态。苏轼“以诗为词”的主张,为当时的士大夫们寻找到了一种新的抒情方式。自苏轼之后,咏梅之诗的借物化之路就更加开阔了。

2.不断改变的政局

与五代、唐初兵荒马乱的年代不同,北宋已步入较为安定的年代,宋代“尊文抑武”的方针,促使许多士大夫积极投身于朝,以求一种清静淡泊的人生情怀。

形形色色的梅苑为文人雅士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林逋所住之处,皆有梅树。

严嵩作为一代丞相,平日里的日子过得逍遥自在,这也让他的诗词变得更加清丽脱俗,所以对他来说,诗带给他更多的是一种娱乐。

加之当权者对梅的偏爱,士大夫们更多地以此为应景,使得梅在咏花文学中占有很大比重。

3.科学的进展

在从儒家发展到宋朝的过程中,他吸取了传统的儒家“爱及一切”的思想,并融入了“格物致知”,使得他在创作中呈现出一种合理的自我意识,他已经不只局限于对客观的东西进行描述,更多地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个性。

宋朝社会的贫困和衰败,使士大夫们将目光投向了自己,于是,各种各样的咏物之诗就出现了。

而这一时期,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咏梅之风。而梅这种超凡入圣的性格,自苏轼的“梅格”一词被提出来之后,便被世人所歌颂。

4.士大夫的自觉

从词学角度看,“咏梅”一词在唐朝基本没有被人提及,在五代更是少有咏梅,直到林逋在宋朝发现梅枝梅气,并在苏轼的“梅格”之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没有先贤们的努力,也不会有李清照的命运,也不会有陆放翁的悲愤,不管苏东坡的吟梅作品如何,都是他们的努力,为后来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和前进的道路。

结尾

苏轼以前的吟梅,可以说是宋朝吟梅发展的早期阶段,也可以说,正是由于苏轼的“革新”,才使吟梅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们应当注意到他自己的推进,更不能忽略了他对前几代的持续研究和坚守,他们提升了词,也充实了词的主题,更将诗歌的创作高度作为衡量的尺度,从而给咏梅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照:

1.对宋代诗歌主题的考察

2.中国古代思想史

3.“东坡”字的新思维

4.关于唐、宋时期花卉形象美学作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