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筷子一换,胃癌几率少一半?建议用2种筷子,自查更换

39肿瘤 2024-10-18 19:09:14

李先生今年五十出头,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查出胃黏膜萎缩、糜烂,医生称虽然不严重,但还是要提高警惕,及时治疗,不然时间长了可能会演变成慢性炎症,甚至发生恶变。

想到自己此前饭后的反酸症状,李先生这才意识到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问诊后医生了解到李先生家里使用的木质筷子多年未换。

医生解释陈旧的木质筷子可能会滋生细菌、霉变,长期使用还可能会增加癌症风险,健康风险不容小觑,一定要提高警惕!

一、全球一半胃癌在中国,小心病从“筷”入

据统计全世界一半的胃癌发生在中国,而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指出我国有34万新增胃癌患者与感染幽门螺杆菌有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增加胃癌风险,不过并不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会患上胃癌。从感染幽门螺杆菌发展到胃癌,一般会经历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这四个阶段。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吴安华介绍:我国很多家庭都使用竹木质筷子,但竹木质筷子用久了磨损可能会导致难以彻底清洁,从而滋生细菌。用久了清洁不彻底的竹木质筷子上,可能会传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幽门螺杆菌等致病菌,增加疾病风险。

南昌大学此前对某高校食堂的一次性筷子和公共循环筷子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一次性筷子检出的大肠杆菌菌落远高于循环筷子;

另外,辽宁省人民医院微生物室曾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使用了两年的家庭木质筷子含有菌落数可达每平方厘米16.3个,已超过规定的细菌菌落合格值。

据中华医学会幽门螺杆菌学组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是59%,我国基本不分餐,用筷子相互夹菜或公用筷子夹菜,都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的交叉感染,可以说筷子是幽门螺杆菌的最好载体之一。

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人部分可能没有明显上腹症状,少部分人可能会有恶心、上腹隐痛、腹胀、口臭等症状。

二、筷子出现三种情况赶紧换,建议用两种筷子

2020年,上海消保委对200双普通家庭用过的旧筷子测试发现,使用时间超半年的筷子,霉菌数量要比新筷子和三个月的筷子多出30%以上,因此建议筷子半年就要换新一次。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霍军生提醒:筷子如果出现以下三种情况,要及时更换!

1、刮痕磨损

很多商家为了延长筷子的使用寿命,会在表面刷一层食用漆,但时间时间久了后这些漆就会脱落磨损,出现刮痕,很容易滋生微生物等,因此建议筷子出现刮痕、磨损后要及时更换。

2、筷子变色、有霉斑

普通筷子使用久了颜色会变深,甚至出现霉斑,这种筷子可能是黄曲霉毒素滋生所致,最好及时更换。

3、有异味

筷子看起来潮湿或闻起来有明显异味,可能是受污染所致,建议不要继续使用了。

火箭军总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段伟宏提醒:健康的筷子材质应该是竹筷或不锈钢筷子,因为竹筷相对更为安全、卫生,性价比高。另外,选购不锈钢筷子时要尽量选择质量好的,这种材质不易藏污纳垢。

平常建议每两周好好清洗一下筷子,先用洗洁精浸泡几分钟,之后用流动水清洗干净,再放入消毒碗柜中消毒、烘干,最后将筷子晾干,放入收纳盒中,保持通风放置。

三、不想惹上胃癌,6个生活习惯要坚持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吴安华提醒:胃癌的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想要预防胃癌,平常要注意下面几点!

1、多吃新鲜蔬果

尽量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另外还要注意补充蛋白质,多吃豆制品等。

2、使用公筷公勺

筷子、勺子等是幽门螺杆菌的主要载体,建议能做到分餐最好分餐,或者用公筷公勺以降低幽门螺杆菌交叉感染风险。

3、经常运动

经常进行运动,不但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促进消化,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风险。

4、饮食清淡,少吃腌熏食物

平常尽量少吃腌制、熏烤的食物,减少亚硝酸盐等的致病风险,尽量做到饮食清淡。

5、戒烟限酒

烟草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酒精也会增加致癌风险,因此为了身体健康要尽早戒烟限酒。

6、高危人群定期体检

有长期胃病史、接受过胃部手术的人、有胃癌家族史的人,还有患慢性胃炎、胃溃疡且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等,都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最好每一到两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

你能想到筷子用不对也可能会增加疾病风险吗?用久了的筷子可能会滋生细菌、霉菌,从而更容易被疾病盯上,因此要定期更换筷子。为了预防胃癌,平常一定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参考资料:

[1]《筷子多久换一次好?别让这5个“省钱”行为,危害全家人健康》.腾讯医典.2023年12月17日

[2]《它是胃癌的"帮凶",几乎每2个人中就有1个中招!这样做能预防…》.科普中国.2022年02月28日

[3]《5个症状提示胃癌在“敲门”,及时体检能救你一命》.生命时报.2020年06月13日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