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和普及,人们使用纸币的机会相对变少。所以,也让许多人规避了收到假币的风险。
在现代社会,复杂的防伪技术、工艺和验钞机等能让假币“原形毕露”,让伪造的人提心吊胆。但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古代,为什么没人敢伪造假币呢?
一、纸币的发展历程
在最早的贸易活动中,人们使用贝壳等作为货币,这也是许多和钱相关的字,如“货”、“贵”、“贪”等,都和“贝”有关的原因。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刀币等青铜铸币,再之后人们使用金、银等金属作为货币。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区域间人员的流动,商业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人们渐渐发现,随身携带大量金银等,实属不便。
这时,方便携带的纸币应运而生。北宋时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诞生。
其实交子在发行最初,并不具备货币的属性,只是一种存取款的凭证。官府介入“益州知州张泳对银票铺户进行整顿”“专由十六户富商经营”,才赋予了它货币的属性。
南宋时期,纸币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与铜钱一起广泛流通。在之后的几个朝代,都延续了这一方式。而纸币发展的鼎盛时期还要数元代,不过在这一朝也产生了纸币泛滥的问题,最终导致元朝政治制度的崩溃。
大家可能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在查验金银等货币的真假时,会有人轻轻咬上一口,来辨认。
足以说明市场上出现了金银货币造假问题,但为什么很少人会对银票造假呢?
二、为什么古代银票难造假
1、严格把控制币的原材料
首先是制作银票的纸,宋朝用的“楮皮川纸”,元代改用“桑皮纸”,明代又在此基础上掺入废弃“公文纸”,清朝用“高丽纸”。
而这些纸基本都是专供朝廷,禁止平民采购,平常人难以接触到,能接触到这些纸的只有少数达官贵人,根本不屑于去造假。
2、复杂的图案、花纹等
由于古代银票的面值远远超过现代的纸币,每张银票上的图案和花纹等数量相对也更多。
图案和花纹通常情况下需要特定的染料晕染,除此外,还有层次之分,到底是先上染料还是先画样式,除了专业人员,是很难判定的。
在银票上一般还会有一行小字,这些字并不是随意写上去的,而是要先在木板上雕刻出来,才将它们印到银票上。这些匠人一般是不允许与外界接触的,大多住在由朝廷统一安排的地方。
就算前几个步骤都走通后,时常更新换代的银票也会成为造假之人的一大难题。
3、设置独特的兑换暗号
在开银票的时候,会开出两份一模一样的票据并盖章,然后一份客人拿走,一份钱庄留存。
在兑票的时候要求盖章部分必须合得上才能取走银票。或者是在开银票时,钱庄和客人设置专门的“密码”。所以,如果要伪造的话,花费的人力、财力得不偿失,说不定远远大于伪造银票所得。
4、严苛的法律惩处
古时候,银票上都有一行警示语,“伪造(银票)者处死,首告者赏锭五银”。也就是说,伪造银票属于重罪,被处死斩首都是常见处罚。南宋明确规定,伪造银票的人要被斩首。
明朝时期发行的大明宝钞,纸质相对较差。这就让许多人动了歪心思,不过在银票上直接印有“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不得不说,还是有很大警示效果的。
参考资料:
《宋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