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诸城派”第四代古琴传人詹澄秋大师的演奏,有何特点与风格?

第八章 中国近代音乐的发端第五节 诸城琴家(四)向阳光詹澄秋(1890-1973年),名智,字水云,别号“襄阳学人”。祖

第八章 中国近代音乐的发端

第五节 诸城琴家(四)

向阳光

詹澄秋(1890-1973年),名智,字水云,别号“襄阳学人”。祖籍湖北襄阳,书香门第,古琴演奏家、且擅长琵琶与瑟 ,法专毕业,生前历任济南市立高中教师兼任国文导师,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音乐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主席,为“诸城派”第三代大师王露(心葵)的入室弟子,为济南古琴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也就是说,詹澄秋先生是诸城琴派的第四代传人,也是近现代古琴音乐艺术大师。他一生热爱古琴,为山东诸城派的古琴音乐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詹澄秋

詹澄秋先生的演奏风格从整体上继承了王露(心葵)的传统,具有音韵宽厚、铿锵有力、华丽凝重、粗犷豪放、坚毅朴实、刚柔相济的特点,有着典型的山东诸城派风格。詹澄秋先生能弹《潇湘水云》、《水仙操》、《高山》、《流水》、《秋砧》、《御风曲》、《秋鸿》、《洞天春晓》等30多首,尤擅《潇湘水云》,王露赐号“水云子”。著有《梅云馆琴谱》(4卷),令曲阜礼乐讲习所弟子韩呈蓂、桂颐泰、孙文灿、胡大元等录有26部,各藏其家。《瑟谱》(2卷)、《和平正音琴谱》(3卷)、《琴歌集》(1卷)。

曾在曲阜礼乐讲习所当国文与古琴教习,末代衍圣公孔德成为其弟子(其姐孔德懋亦从学),因地位甚高,故从不提起。

詹澄秋先生于1952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时,曾应邀去北京演奏和录音。1956年4月17日,中国音协副主席、北京琴会会长查阜西先生率领许健、王迪一行,携带小型录音机、照相机,踏上了古琴采访的行程。18日首先到济南,当晚王统照抚病主持座谈会,洽晤詹澄秋、高松如等,因广播局未联系,以胶带交请苗晶代录,录音是在普利门外青年会大楼内进行,录制了詹澄秋先生演奏的《长门怨》、《平沙落雁》、《流水》、《秋江夜泊》、《高山》、《石上流泉》、《归去来辞》、《鹤舞洞天》、《捣衣》、《良宵引》、《普庵咒》、《挟仙游》、《听泉引》、《水仙操》、《潇湘水云》、《渔樵问答》等16首,并聘詹澄秋先生为“中国音乐研究所特邀演奏员”,临别时,詹澄秋先生将珍藏的一张宋琴赠给出访组,以示友情之珍贵。

詹澄秋

詹澄秋先生演奏录制中的《流水》、《石上流泉》、《良宵引》、《秋江夜泊》、《双鹤听泉》5首曲目,被辑入了1962年8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古琴曲集》中,《听泉引》也被收录到中国唱片公司出版的《中国音乐大全l古琴卷 3》中(注:古琴卷中《石上流泉》并非詹澄秋先生的录音)。同时,也录制了其弟子高松如的《流水》、《渔樵问答》,韩伯言的《平沙落雁》。这些珍贵的资料,均已收录于国家音像资料库了,流传后世。

詹澄秋之琴学源于诸城,他的琴艺,据1937年《今虞琴刊》袁叶茹信中记载:“詹公为诸城王露(心葵)之高足,当时有‘青出于蓝’之说。”由此可见,詹澄秋先生的操琴技艺之绝妙高超。但在《今虞琴刊》“琴人问讯录中”则注明“庐山宗”,不知典出何处,也可能是“虞山宗”的误刻,因诸城源于“虞山派”,习惯上以王露为诸城派代表人物“诸城三王”之一,故而他的入室弟子自然也就归为诸城派了。

据詹澄秋先生的弟子高松如、朱子易、张晔等回忆:詹澄秋先生家中原藏的老琴,源于庐山宗,于清宣统年,在家读私塾时,利用余暇自学了《归去来辞》等12操,可谓对古琴情有独钟。民国元年,即1912年,王露先生从日本学成归国,“北游燕赵,南历吴楚,所遇琴家,颇不乏人。惟出神入化者,未多见焉……欲振兴之”。故而 在济南大明湖畔创办了“德音琴社”授琴。于是,詹澄秋始拜王露先生习琴,学会了《高山流水》、

《水仙》、《潇湘》、《秋鸿》等18曲。“一时学者多从之”。济济一堂,詹澄秋为其中之楚翘。民国七年,也就是1918年5月,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经章太炎介绍请王露到北大演奏古琴。蔡元培先生望借此达到两个目的:一则通过音乐会使大家接触一下古琴艺术,看看学生对音乐态度如何;二则趁此机会使王露了解一下北大师生,并磋商聘请事宜。当时演奏会听众极为拥挤。虽改为大教室,而“倚伫窗外户畔者仍众,几迭足而立,总共约有一千余人”。北大诸多音乐爱好者听完后都认为“当今古乐甚衰”,而王露能够“振起之,扶危继绝,继往开来”。于是,1918年6月,蔡元培正式聘请王露教授古琴,琴社遂移北平。“校中诸生,从学尤众,造诣较深者,则有山右张友鹤……”民国十年(1921年),王露先生因病“疾归故里”,同年11月病逝于私第之“耕耘堂”。自此之后,詹澄秋则接过王露先生的琴学研究与传承重任,“造次颠沛未敢离琴”。在当时,已无师资,他通过自学,从事古琴研究与练习,历经了30年之久。他对教学一丝不苟,采用对弹的传统授琴方式,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很深的艺术造诣。据詹澄秋先生的国学弟子茅毅回忆:

茅毅

“先是家慈高松如拜詹师门下学琴。詹师每来授琴,焚香肃坐,我等侍立,敬受熏陶。迄1937年,詹梅屏和詹澄秋父子,应邀于寒舍执教。詹梅屏老先生教授《古文观止》,詹澄秋先生教诗经、唐诗。从学者我姊妹六人,我最幼。后来能阅古籍,实得幸于早遇詹师。”《忆詹师》门下弟子众多,主要有詹淑君、高松如、袁树筠、袁树蘅、袁叶如、许廉鹤、孟宪福、方仲言、弭菊田、谢一尘、王杏东、朱子易(云程)、刘文志、张晔等。知名的有高松如、朱子易、孟宪福等。

高松如

诸城派主要琴谱有四部传世:即《桐荫山馆琴谱》、《琴谱正律》、《龙吟馆琴谱》、《玉鹤轩琴谱》。其中《琴谱正律》与《玉鹤轩琴谱》都有赖于詹澄秋先生的收藏而得以传世。

詹澄秋先生不光会抚琴,而且还喜欢收藏古琴,并藏琴颇丰。他曾先后收集了20余床唐、宋、明、清时期的七弦琴。其中最著名的为唐琴“太古遗音”(现存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太古遗音”就是他的藏品)。这床琴是解放前所得,为唐初贞观年间制造。

这床琴为晚唐的标准器,为少见的“月琴”式样。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要詹澄秋先生携此琴到日本授琴,詹澄秋先生断然拒绝。他为了躲避此事,携此琴

与他父亲詹梅屏一起住在其授琴弟子高松如女士在济南历城县南山的一个村庄里一年多才平安,从而保存了这床唐琴。这床琴,是詹澄秋先生的弟子高松如以五十大洋购得相赠,而詹师则用同王露先生手斫的蕉叶式“听松”予以回赠,此乃琴坛的一段佳话。20世纪70年代,詹澄秋先生逝世后,经成公亮介绍,他的养子詹云青将8床琴出让给了中央音乐学院,此其一也。

成公亮

南宋琴“鸣玉”仲尼式,音质古雅,苍老松透,有金石韵。琴长125.5cm,琴底颈部刻有“鸣泉”,龙池左边刻有铭文“音希太古其德独优藉以陶淑至人贻留卧云子铭”经元人朱致远与明人张睿修多次修复,此琴1985年被其养子出让香港唐健垣君,后唐君转让于台湾琴家孙毓芹。孙先生逝世后,至今尚藏于“民族艺师孙毓芹先生古琴纪念室”中,为重要资产器物,曾在2010年11月2日,台湾中国音乐学系系展音乐会中,呈现节目。

明琴则有:“宗缶”现藏中央音乐研究所;“灵风振声”为吴门张敬修制,“海月天风”等数床。清琴则有:“雪夜钟声”等。民国王露(心葵)先生制“汉石”、“玲琅”无名琴等数床。

“诸城琴派”艺术风格特点:刚中带轫,密中见疏,实中有虚,一气流转,重而不滞,既以丽密深曲为特征,又具空灵回荡之美。紧劲联绵,循环超忽,气卷风云,韵缀繁星。风格更倾向“高古淡泊,宏、雄、健、溜、奇、古、逸”的文人音乐特点。

詹澄秋先生不仅保留了“诸城派”最纯正的琴风,由于他有深厚的国学修为,使得个性非常鲜明,其风格更坚实清和,中正宽厚、气象壮伟、指力饱满、顾盼自雄,高古苍劲、汪洋闳肆,有着典型的山东风格。

“诸城派”古琴,经过第三代王露(心葵)先生、第四代詹澄秋先生、第五代高松如先生的传承与发展,到茅毅先生已是第六代。钟珊为茅毅先生的入室弟子,即“诸城派”古琴到了第七代。

在战争和文革的冲击之下,“诸城派”古琴一度极为萧条,文革后逐渐复苏。当今诸城派古琴传人渐渐增多,诸城派的第四代传人山东的詹澄秋、张育瑾、王凤襄、王生香,北京的张友鹤,江苏的徐立孙、邵大苏等都已去世多年,第五代琴家有的已经去世,如:弭菊田、高松如、陈阅聪等人,有的已经年近八旬,如:庞雨珠、朱子易等人。如今他们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正活跃在全国各地的琴坛上。

“诸城派”古琴虽然发源于诸城,但是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传播,它早已变成了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当今,“山东诸城派古琴”这枝“极美丽的古代花朵”正优雅地绽放,为生活在当下社会中的人们送来阵阵幽香。

作者简介:

向阳光,湖南临湘市人,大学文化,中学音乐高级教师,国际作者作曲者联合会(CISAC)、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中国音协二胡学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湖南省音乐评论委员会理事,中国音乐学院艺术水平考级优秀指导老师、今日头条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并颁授了“头条青云获奖者”荣誉证章,曾被聘为《湘江歌声》《音乐教育与创作》湖南红网(文艺)专栏作家、湖南省教科院音乐评委、岳阳师院(湖南理工学院前身)音乐系客座教授、《乐苑园丁的歌》《花语》杂志副主编。主要成就:“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获得者。先后在国内外发表文艺作品、音乐评论、音教论文逾千首(篇) ,500余万字。《沁园春•国庆感怀》《西江月•祖国六旬赞》《清平乐•党诞九秩感赋》《鹧古天•颂十八大》《捣练子•盛世召开十八大》《水调歌头•大美白云湖》《诉衷情•新年词话》等40余首诗词、15条语录获全球华人联合会、世界华人作家协会金奖、特等奖;《美丽临湘•组诗》(26首)获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最佳奖;《中华辉煌》等2首歌词获湖南省文联一等奖;作品荣入《全球优秀华人诗歌颂典》《古今中外名家语录精编》等6部诗歌集、名言集。《跟党迈进新生活》等音乐评论上了《湖南日报》(湘江周刊•艺风)、中宣部“学习强国”;《献给老师的礼物》等8件作品参加了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举办的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系列大展并获铜鼎奖;《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春江花月夜>赏析》等2篇美学论文荣膺“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摭论素质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等10余篇论文被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一、二等奖; 8篇论文蝉联湖南省教科院一等奖; 5首歌曲获全国征歌大赛金、银奖,《跟党迈进新生活》(词曲)获得感动中国(乔羽题)组委会颁发的全国大型原创词曲征集大赛金曲奖,作品在央视星光演播厅进行录制,现场直播,并收入《祖国,我为你骄傲——全国大型原创词曲精选》。《我的中华》《我们拥抱春天》等100余首歌曲入选《全国教师作曲家歌曲集》(上下)《中国当代优秀校园歌曲》《甜甜的歌-教坛作曲家特别专号》等10余部歌集。著有《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中外音乐史学研究》《中国音教十家优秀歌曲专集》大型声乐套曲《临湘组歌》(十乐章)等10余部,其中《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课题专著)经湖南省教育厅审定,纳入全省中小学图书发行,后入选全国高校音乐教材,且被上海音乐学院编入《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系列教材》(专业主干课程)。此外,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音乐考级、省市“三独”比赛100余人取得良好成绩,10多次获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湖南省教育厅、岳阳市教育局“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他40余年来为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院、西音、川音等10余所院校输送了大批音乐专业生。多次获临湘市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嘉奖证书。《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教师报》等曾对其作了“人物特写”与书评,艺术成就载入《湖南文艺六十年•音乐卷》(省文联)《中国音乐家名录》(邓小平题签)、《中国专家大辞典》(人事部)等20余部历史存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