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粉彩玉兰花杯
年代清乾隆
尺寸直径7.6cm
“乾隆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来源: F. Brodie Lodge(1860-1967)伉俪旧藏 Sydney L. Moss Ltd.,伦敦,1971年5月27日 著录: 《Catalogue of the Exhibition of Enamelled Polychrome Porcelain of the Manchu Dynasty》,伦敦东方陶瓷学会(Oriental Ceramic Society),1951年,第74页,图260 展览: 《Catalogue of the Exhibition of Enamelled Polychrome Porcelain of the Manchu Dynasty》,伦敦东方陶瓷学会(Oriental Ceramic Society),1951年5月23日-7月21日,编号260 小杯整体以玉兰花为造型,杯身为双层五瓣花瓣,以点缀花苞的枝干为托,造型秀美端庄。作为杯身的花瓣以模仿玉兰花之色—淡黄绿色点染,以突出清新高雅的白色玉兰花,枝干上塑出三株含苞待放的玉兰花苞,甚是可人。底部花托落“乾隆年制”青花篆书款。 乾隆盛世,制瓷业的生产将清代制瓷工艺推向了顶峰,各类精巧的仿生之作,成为乾隆时期的风尚,此件兰花形小杯即为此类代表。将其置于橱格或案头,既可欣赏又可赏玩。玉兰花以其清丽优雅的色彩、造型为世人喜爱,诗人屈原的《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的佳句,以示其高洁的品格。
清嘉庆 绿地洋彩开光花卉纹三角形壁瓶
年代清嘉庆
尺寸高19.1cm
“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一行篆书款,嘉庆本朝 来源: 乔治·沃尔特·文森特·史密斯(George Walter Vincent Smith)(1832-1923)旧藏,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得自于1910年前 壁瓶形制特殊,为三角形,极为少见。颈部及圈足以胭脂红彩绘缠枝莲纹,腹部为绿地,加饰缠枝花卉,上有两面开光,一面绘莲池图,一面绘洞石牡丹图,一派春夏之交的景象。清宫以壁瓶内插应季花卉或玉石花卉装饰墙壁,并随季节更换,本品开光内图案与设色正和其意。底落“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红款。 壁瓶最早见于明代万历时期,晚明时期文人生活精致文雅,居室中常悬挂壁瓶用以插花赏玩。清代雍乾时期,烧造渐盛。雍正皇帝曾命景德镇御窑烧制仿官釉琮式壁瓶,由此开启了清代御窑烧制壁瓶之先河。但壁瓶烧造的最高峰,当数乾隆时期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榷陶期间。乾隆皇帝一生对壁瓶始终钟爱有加,可从挂在珍藏稀世法帖的养心殿三希堂东壁上的十四式壁瓶挂饰中,可窥一斑。但从传世品观察,三角形壁瓶在乾隆时期也比较罕见,三希堂东壁上悬十数壁瓶中,也仅有青釉开光书御题诗一例与本品造型相仿。 此件洋彩四季花卉三角形壁瓶,器形犹如方瓶对裁,遂成两个看面,器身的洋彩“缠枝花卉纹”,繁密富丽之气受“巴洛克”艺术风格影响,这也延续了乾隆朝所欣赏的西洋风韵。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帝御太和殿,举行内禅大礼,授玺。颙琰即皇帝位,尊弘历为太上皇帝,训政。嘉庆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宣示天下。嘉庆朝所制器物皆延续乾隆后期华丽繁缛的风格,据档案记载,嘉庆四年之内尚有部分官窑瓷器仍落乾隆款识。两朝过渡期间器物,不看落款则难以分清,其中洋彩瓷器更是相像之极。 此件壁瓶的精巧也体现在各个细节,如全器满施绿地,口沿与足际以描金装饰,本品虽非乾隆朝烧造,但工艺、绘画与风格仍保有乾隆朝之遗韵,当为嘉庆时期洋彩瓷器的上乘之作。
清乾隆 洋彩仿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螭耳盘口瓶
年代清乾隆
尺寸高24.8cm
“大清乾隆年造”六字一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本品作盘口,长颈,鼓腹,撇圈足。饰以对称双螭耳,苍劲有力。以白釉为地,通体绘缠枝花卉纹,并用金彩勾边,妙仿铜胎掐丝珐琅器上鎏金铜丝,几可乱真,观之赏心悦目,对比鲜明。瓶口以金彩书“大清乾隆年造”六字一行篆书款。 本品所描摹的装饰技法首见于元代的金属器物,明初广为流行,名为“掐丝珐琅”,其做法是将铜丝依图案形状焊于金属器表面,形成一个个小框,然后内外填上各色珐琅,经烘烧后再把表面磨平。这类掐丝珐琅器多以孔雀绿或钴蓝作地色,极少见白色。 景德镇御窑厂以瓷质模仿掐丝珐琅器,始自明代宣德年间。其做法是在器身上以泥条堆出图案轮廓,用来分隔各种颜色釉料,此装饰技法称为“法花”,一如掐丝珐琅,多以钴蓝彩或松绿作地色,少见白色和黄色。御厂遗址至今年代最早的出土法花器是一件来自宣德堆积层的黄地绿彩五爪龙纹盘,著录于《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262页,编号276。乾隆仿掐丝珐琅瓷瓶例,见一粉彩福山寿海双龙耳盖瓶,曾为张宗宪先生珍藏,售于中国嘉德,2009年11月21日,编号2113,成交价1792万元。 至清代乾隆盛世,乾隆皇帝对铜胎掐丝珐琅器尤为钟爱,大规模制作掐丝珐琅器用做宫廷殿堂、室内陈设,并下命以瓷仿效,本品当属其中精品。清人朱琰在著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的《陶说》中云:“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乾隆一朝,在督陶官唐英尽心督陶引领的御窑厂,所烧瓷器不仅工艺精湛,且仿学艺作近乎完美,仿漆器、像生瓷、珐琅器,几可乱真。本品即为一件极为少见的洋彩仿白地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瓶,以白釉为地的铜胎掐丝珐琅器就极为稀少,查阅资料,也仅见一些文房小巧之作,如故宫博物院藏乾隆白地铜胎掐丝珐琅笔山。推测亦或工艺难度大、亦或白色釉料稀少而导致。 本瓶珍罕独特,查阅资料,并无相近者。在市场中曾释出一例,与本品器型相同的乾朝斗彩龙纹瓶,售于香港佳士得,1995年10月29-30日,编号749。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乾隆时期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瓶,器身饰缠枝花卉,纹饰和器型与本品极为相似,或为母本。本品在创烧之际,画师以存世相对稀少的白地铜胎掐丝珐琅为创作源泉,以描金勾勒,妙仿掐丝珐琅鎏金铜丝,填饰各色浓艳之彩,以达铜胎掐丝珐琅器之效果。特别是本品的白色地,似在原有釉面的基础上进行了特殊处理,使釉面呈现出非常见光滑釉面之感,使得纹饰部分更加突显,以求仿真效果,赏心悦目。
清咸丰 青花八卦云鹤纹碗
年代清咸丰
尺寸直径13.7cm
“大清咸丰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咸丰本朝 来源: 台湾慎德堂旧藏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小器大样,造型周正。内口沿饰一周锦纹,碗心为轮花海水纹,构图新颖别致。外壁圆形开光内分别绘“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纹,卦间夹绘双鹤拢祥云纹,下为海水江崖纹,青花发色凝重,细勾填涂,为清官窑传统品种。 八卦云鹤纹样肇始于道教盛行的明嘉靖朝,《清档》可见“里外青八卦云鹤宫碗”,并以“八卦云鹤碗”之名存于膳房内等,自康熙朝至宣统朝皆有烧制。本品为鲜见的咸丰朝烧造例。咸丰一朝多舛而短祚,面临内忧外患的同时又时局动荡,仅咸丰元年、二年烧造之瓷器运抵京城。咸丰三年、四年烧造的瓷器,于战火弥漫中根本无法运抵,而至咸丰五年,太平天国运动使官窑生产受到严重冲击,景德镇御窑厂几近停烧,产量大不如前,直至咸丰十一年正月,方奏“左宗棠兵复饶州既都梁”。故据统计,咸丰虽在位十一年,但仅有五千余件传世,常规大运瓷已属罕见,本品尚能流传至今,颇为难得。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