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长单“毁约潮”爆发:当初签单有多豪横,如今毁约就有多尴尬

妮妮聊商业 2025-02-03 11:26:34

美国知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句名言:“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的相似”。19世纪知名哲学家黑格尔也有一句名言:“人类不会从历史中得到教训,只会不停的重复历史”。

这两句话放在中国光伏行业再恰当不过。

在光伏行业上行周期、原料供不应求时,长单模式(即供需双方签订的长期购买合同)广受热捧;在行业下行、产能过剩时,长单纷纷暴雷,大量企业损失惨重,甚至是被拖垮。在十余年时间里,这样的“历史”在光伏行业重复了两次:

2006至2011年间,面对硅料价格的疯涨,大量中国光伏企业与国外硅料企业签署多晶硅长单,合同总体超过500亿美元。但在2011年硅料价格暴跌后,这些长单基本都违约,很多中国光伏企业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比如无锡尚德就曾为终结其与MEMC公司的10年长单赔付违约金2.12亿美元。

2020至2023年,光伏长单再次频现江湖。长单范围,覆盖从硅料到电池片环节,甚至光伏辅材也签订了大量长单;长单规模,硅料环节10万吨以上甚至20万吨订单频频出现,总体规模连续两年翻倍;时间跨度上,更是长达5年、甚至8年。在“山雨欲来”的2023年,硅片、电池片居然还兴起了一波长单小高潮。而今,光伏行业步入洗牌阶段,还未到期的长单,开始一个接一个的违约。光伏人应该不会忘,尤其是那些吃过亏的企业不会忘记,长单合同上“摔大跟头”的滋味,但历史总会毫不留情地惩罚人性。这一轮再度上演的长单毁约问题,又会对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杀伤?

近乎疯狂的长单潮

本轮光伏长单潮,是在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行业热起来后开始爆发的。与2006-2011年那次热潮相比,近三年的长单潮堪称“疯狂”。不仅范围更广、规模更大,热度也更高。不仅覆盖从硅料、方棒、硅片、电池等环节,就连辅产业链的石英坩埚、玻璃等都涌现了大量长单。

供不应求的硅料环节,是签订长单最疯狂的。从2020年的85.53万吨、2021年的169.51万吨,到2022年达到惊人的353.71万吨,总规模连续两年翻倍,订单数量在两年间也翻了一倍。直到2023年,随着硅料供应走向过剩,硅料长单热宣告结束。

硅片长单热则持续至2023年。其中2020-2021年采购双方以光伏老厂为主,2022年后,随着前期订单对产能的锁定和一体化进程,长单签约双方由行业龙头移向后起之秀。由于大量跨界企业的加入,在2023年还以147.87万片规模掀起新一轮签单小高潮。

电池环节,由于在2023年前后,电池技术由p型向n型的过渡,市场上出现了TOPCon电池片的供应缺口,也引发了一波长单热。值得注意的是,买卖双方也都是棒杰股份、金刚光伏、华耀光电、泉为科技这样的“后来者”。

在辅产业链,2020年的光伏玻璃价格暴涨和2023年的石英坩埚“一埚难求”,也分别引发了各大光伏龙头争相签订供应长单。

行业企业热衷签长单,无外乎对锁定风险与利益的考量。对买方而言,签署长单可在市场供应不足情况下保障原料供应,并有议价优势;对卖方而言,则意味着提前抢占未来市场。尤其是这轮上行周期中大量跨界企业的加入,放大了市场热度,使得这些光伏长单呈现出“规模尽可能大、时间尽可能长”的特征。

以往长单都是3年期,这轮很多延长到5年,比如2021年协鑫为拓展颗粒硅市场,与中环、上机数控、晶澳科技等签订的长单都是5年合同。而到2022年,新特与双良节能签订的多晶硅采购协议,更是锁定了8年期限,规模也达到20.19万吨。同期达到十几万吨甚至二十几万吨规模的硅料订单还有多起,数额几百亿的屡见不鲜。

长单热到发烧的情绪,也影响到其他环节。即使是上机数控这样的硅片新秀,也在2023年2月底至3月初不到10天的时间里,拿下价值合计超195亿元的硅片订单。

能签下长单,就是提前锁定收益,跑得快就能吃到肉,乐观情绪下整个行业加入到这场狂欢中。谁都知道这样的行业狂热会有退潮的一天,但谁都不愿意主动出局,都觉得自己不会是最倒霉的那一个。

长单“暴雷”一瞬间

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光伏行业开始急转直下,这轮为期三年的景气周期终于到顶,行业企业开始出现普遍性亏损。面对行业大洗牌,很多长单都执行不下去了。

最先出问题的,是那些被击垮的企业,比如爱康科技。

爱康旗下有苏州、湖州、赣州、舟山四大基地。据爱康2023年6月公告,赣州、浙江、湖州的三家控股子公司的组件生产线均实施了临时停工停产。

随后,浙江爱康、湖州爱康、苏州爱康接连走入破产程序,至于赣州爱康光电,多宗工业用地及地上建筑物则在2024年8月以5.23亿元的价格已被拍卖掉。

爱康科技破产重整,当初签下的长单都成了“废纸”。在2022年9月,爱康与江苏中能签订的45840吨规模、执行时间持续至2027年、总金额超140亿元的硅料采购长单,已无再执行的可能。

状况类似的还有棒杰股份。

2023年3月,棒杰宣布与海泰新能签署电池供货长单,约定3年内向后者供应不低于9GW的电池片。

主要负责光伏制造业务的扬州棒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扬州棒杰”),在2024年8月14日已被债权方申请破产重整。1月3日,棒杰股份发布公告,下属子公司棒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棒杰新能源”)持有的扬州棒杰100%股权被冻结,原因是拉普拉斯诉扬州棒杰、棒杰新能源买卖合同纠纷一案申请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所致,涉案金额约为8541.77万元。

棒杰股份表示,若棒杰新能源及扬州棒杰后续未能与申请冻结方协商和解或未能偿还相关债务,则被冻结的股权可能面临对应部分被司法拍卖的风险。

然而,棒杰完全偿债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据其财报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及子公司的对外担保余额为9.58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比例为87.43%。

而从现金流来看,到2025年1月3日,公司及子公司诉讼、仲裁事项(主要为货款纠纷)的涉案金额高达1.73亿元。同期公司光伏板块子公司在金融机构累计逾期或提前到期的担保金额合计约8128.77万元。两者合计2.54亿元,而到2024年三季度末棒杰股份的现金及等价物余额则为2.3亿元,已经出现了超过2000万的缺口。

据业内人士透露,“棒杰目前还在生产,但每个月都在亏钱”。走到山穷水尽的棒杰,电池片供应长单大概率也将无力执行。

据统计,2024年至今已有至少21家光伏企业被淘汰出局,他们带来的长单违约、债务暴雷问题远不止上述两例。随着本轮光伏淘汰赛进入最惨烈的收尾阶段,暴露出的长单终止或毁约的情况将越来越多。

长单毁约纠纷何解?

如今光伏行业调整周期已持续一年有余,大量跨界企业已在洗牌中被淘汰出局。大量待执行的长协订单怎么办,成为行业难题。

据媒体统计,执行日期在2024年及以后的光伏合约多达85份。其中,硅料长单42份,硅片、电池长单合计约28 份,更长期的甚至延伸至2028年。种种不利因素叠加下,这些长单执行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

目前,这些光伏长单暴露出来的问题纠纷主要在两方面:

第一,供需双方在价格上无法继续执行协议。典型的例子如,2023年2月,华民股份宣布控股子公司鸿新新能源2022年与鹏展新能源的5000万片硅片长单终止。虽然双方选择随行就市,但面对硅片市场价格的大幅下降,双方对产品定价并未达成共识。

第二,履约不达标。即便最终不违约,大量长单都难以保质保量达成当初约定。

连龙头厂商隆基都曾被媒体质疑其销售长单“履约率不高”。华夏能源网根据隆基公开的长单信息粗略统计,其在2024年的硅料订单采购规模合计应在54.3856万吨,按照当前1万吨硅料产出5GW硅片计算,这些订单可产出约271GW的硅片。但隆基公布的2024年硅片出货目标是135GW,这或许意味着其至少一半的硅料长单是放弃或者延期了。

2024年上半年,通威高纯晶硅销量22.89万吨。华夏能源网统计,通威2024年应该执行的长单规模为53.478万吨,折半计算上半年应为26.74万吨,这或许意味部分企业的采购订单是没有实际落地的(具体数量多少,有待通威年报披露后根据官方数据来计算)。

在当前局面下,很多大单都难以如约履行,因违约引发的纠纷和索赔恐将难以避免。此外,随着一批企业退出光伏领域,由此引发的“三角债”问题也将此起彼伏,成为行业雷区。行业洗牌引发的这些“后遗症”,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去消化,很难估量损失会有多大、伤害能有多深。

(转载请标明出处,文章来源:华夏能源网,微信号:hxny3060)

0 阅读:0

妮妮聊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