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唐朝时期,官员在归葬父母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哪些困难?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父母在家乡去世后,官员听到消息时,向上级请假,交代好工作事宜,便要立刻启程奔丧。《大唐开元礼》记载了官员如何在父母去世后奔丧:奔丧之礼:始闻亲丧,以哭答使者,尽哀。问故,又哭,尽哀。服布深衣素冠,遂行,日行百里,不以夜行。唯父母之丧,见星而行,见星而舍。若未得奔,则成服而后行。
奔丧生活
《大唐开元礼》卷150《凶礼·王公以下丧通仪》记载了唐代的奔丧之礼,官员听闻亲人去世的消息后,对使者哭泣以表达哀痛之情,询问亲人去世的原因。奔父母丧时,要昼夜兼行,以便尽快赶回。若有缘由不得奔丧,则要在成服之后返回。唐代官员奔丧时多有跣足徒行、一路哀泣者。
高宗时期,恒州(今河北正定县)司法参军苏瑰(639-710)母亲绛郡夫人去世,苏瑰在听闻消息后,“自中山涉褰,跣从至京兆,哭不绝声,性以礼全,形以哀瘠。”苏瑰从恒州奔丧回京师后,因为其跣足哭泣,哀毁骨立。
武周时,并州录事参军寇洋(665-748)父亲卒于任上,寇洋与第寇镕前往曹州奔丧,迎接父亲灵柩回洛阳。“跣奉灵榇,载涉冰雪,行路哀之”,当时正属冬天,寒冬中奔丧给寇洋兄弟二人造成极大的困难。
对于犯有重罪的官员,遇到父母丧事时,不得离开贬所,回家奔丧。天宝十三载(754),唐玄宗给列圣加谥号,同时大赦天下,下诏:“左降官遭父母忧,放归”。从诏令来看,左降官员只有遇到朝廷大赦的时机,才能放归回家居父母忧。
曾参与“永贞革新”的凌准(?-808),改革失败后被贬为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不久后又降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司马。在被贬连州期间,凌准母亲去世,凌准“居母丧不得归”,其后,“二弟继死”,接连遭受打击的凌准“不食哭泣,遂丧其明以没”。
归葬生活
在唐代,归葬的含义有二:一是将从卒地逝者归葬家乡或先茔,二是将权厝他地的逝者归祔先茔,本文所探讨的归葬指的是前者,因后者多已超出丁忧的时间范围。在唐代官员“以官为家”的时代背景下,官员与故乡在时空上产生了隔离,但在情感、伦理、礼法以及实际生活层面的联系无法完全割裂。
因持有“歿侍先人,以墓为家”的强烈观念,唐人对归葬极为重视。死后归葬故乡或先茔是大多数唐人的心愿。故唐诗有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可知唐人归葬现象极为普遍。
官员归葬随其赴任的父母
据文献所载,唐代归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官员亲人随其宦游在身边,归葬时只需在官员任地出发,返回家乡或先茔即可。如高宗武后时期,慕容知廉(641-699)任山东某州参军事,其母“随任于鲁”,其后母亲生病,“危痾不救”,慕容知廉“绝浆七日,徒步千里”,将其母亲归葬于洛阳邙山。
约开元二年(714),宣城县尉郑章母亲魏氏卒,在临终之际,她希望儿子在归葬自己的时候,也将自己父亲魏玄同归葬。郑章在归葬母亲时,也将外祖父一起归葬。开成元年(836),山南西道节度判官刘濛母亲崔达卒于梁州,梁州即刘濛任官所在,刘濛于当年冬天归葬母亲去洛阳石桥邙山之阳,次于其父刘谈经坟茔之北。
官员归葬未随其赴任的父母
唐代疆域辽阔,使得官员任职范围变大,加之唐代交通条件的限制,四川往来关的道路自古比较艰险,李白曾作《蜀道难》指出其凶险。高宗时期,绵州巴西县尉(今四川绵阳巴西县)马某(633-689)丁母忧去职。
在归葬扶风的途中,路过葭萌关(今四川广元市昭化镇),因大雨致使“江溢毁道”,前行之路受阻,马某趴在运送灵柩的车上恸哭。大概是马某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江水里汹涌的波涛为之停止。
附近的蜑人看到马某悲伤的样子后,也被他感化,趁着江水不泛滥的间隙,帮马某修葺好过江的栈桥,马某得以继续完成归葬。后来张说在为马某撰写墓志铭时,也感叹道“葭萌之戚,昭其孝也”。马某算是比较幸运的,在艰险的环境下能够平安归家,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归葬之路就不那么顺畅。
贞观初,秦王护军府铠曹参军事陆敬义(596-669)父亲国子博士陆德明去世。陆敬义家族早已完成了“中央化”,定居长安。父卒后,陆敬义携二弟回故里吴郡(今江苏苏州)迎接父亲灵柩归葬长安。北上渡淮河时,“风惊舟覆,昆弟二人,竟从沦逝”,只有陆敬义侥幸存活下来,完成了归葬。限于唐代的造船技术,有时候走水路要远比陆路凶险许多。
元和七年(812),流配驩州(今越南安城县)的崔简(763-812)卒,其二子奉丧归葬,在乘船过海的时候,不幸遇到海上大风暴,崔简二子溺水而卒。崔简二子卒后,崔简亲朋好友或僚属帮忙继续北上归葬,元和七年七月,到达永州,将其权厝在永州。
至于以后是否完成归葬则未知。永徽三年(652),长孙无忌遭到高宗武后清算,其表兄高履行也受到牵连,贬为永州刺史,并卒于官。高履行死后,垂拱四年(688),武则天将其妻东阳公主与其子洛州巩县令高瑾兄弟二人徙置巫州(今湖南黔阳县)。在高瑾墓志中记载为“公遂罢职奉养”,显然是对志主的讳饰之词。高瑾孝养母亲“逾二纪”。
玄宗即位之初,东阳公主去世,因高瑾一家在武周时被贬,便向玄宗“冒昧请返周而葬”,得到了玄宗的允许,高瑾奉丧归葬。到达汴口时,高瑾“不胜创钜,殁于沙墩”。归葬的任务便落在高瑾嗣子东阳太守高迁肩上,高迁“哀奉丧事”,归葬祖母与父亲于长安万年县。
武宗朝名相李德裕(787-849)宣宗大中初几经贬谪,最终贬为崖州(今海南三亚)司户。大中四年(850),李德裕死,其子蒙山(今广西蒙山县)尉李烨(826-860)“号哭北向,请归护伊洛”。其后,宣宗在与丞相论及西方边事时,“时有以公前在相位奏事,上颇然之”,看到李德裕之前的奏章,对李德裕的看法颇为认可,于是同意了李烨归葬其父的请求。
大中六年(852),李烨归葬其父亲、以及父亲被贬途中去世的家人回洛阳。关于李德裕得以归葬洛阳的过程,《新唐书·李德裕传》记载一件趣事,李德裕死后,宰相令狐绹梦到他,他对令狐绹说:“公幸哀我,使得归葬。”
于是令狐绹告诉其子李滈,李滈怕执政不答应,未能去做。第二天晚上,令狐绹又梦到了李德裕,感到很害怕,“‘卫公精爽可畏,不言,祸将及。’白于帝,得以丧还。”这个故事被傅璇琮考证是唐人的杜撰,但想来令狐绹在李德裕的归葬事件中也是出了力的。唐人在归葬时,会把权厝在他地的家人一起归葬。
前述李烨归葬父亲时,将母亲、兄弟姐妹等六人一起归葬。安史之乱造成的动荡局势,各地交通阻隔,归葬也无法进行。穆敬时期,虞部员外郎李蟾(773-833)父亲去世。李蟾对逝去的家人也一起进行归葬,他“于义兴(今江苏宜兴)启护先夫人帷裳,合祔于东周”,又将权窆于吴楚的幼弟“归于先域”。
可见,当官员父母都去世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官员便会开始对整个家族进行归葬,让生前离散在各地的家人死后团聚在一起。归葬的艰难不仅体现在回乡的路途上,有时候回到归葬地,也会面临找不到先茔的困境。玄宗时中书舍人吕向,在其还未出生的时候,父亲客走他乡,人们都以为他父亲已经故去。
吕向小时候,母亲去世,外祖母带着他在陆浑山生活。后来他长大入仕,有人说他父亲可能还健在,一番寻找之后,他如愿的找到了父亲。父亲死后,吕向想归葬父亲回家乡和母亲合葬,可是离家多年的他早已不知道母亲的坟墓所在,“将葬,巫者求得之”。同样的困境也发生在中唐时期的伊慎(744-811)身上。
伊慎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成人后,伊慎在外游学有成,补广州绥南府折冲都尉。不久后,母亲去世。他护送母亲灵柩回乡,“初公之孤也,幼不知先子之殡,将祔二尊,日号于天。魂交神遌,蚃诚感,壤而树之”。
或是因为他赤诚所致,梦到父亲坟墓所在,顺利完成合葬。史书上为了宣扬以上二人的孝行,多少对他们的行为有些溢美之处,但他们最终找到了父母的墓地。
唐代官员脱离农业生产,在家乡不置产业,成为纯粹的官僚。杜佑在《通典》中记载:“凡士人之家,皆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使下奉其上不足故也。”所以当官员丁忧去任,俸禄停发时,便失去收入来源,整个家庭很可能会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丧事的处理上,从父母去世到下葬,再到三年丧期内的祭祀,都需要大量的钱财来满足;二是在官员丁忧期间,家庭的日常开支失去有效的保障。
结语
总的来说,当官员因丁忧在经济上陷入困境后,会想办法开源节流,度过艰难的时光。本文论述的官员主要为丁忧后经济困难的中下层官员,因为中高层官员家境富足,不会面临经济拮据的情况。而且对于在高级官员去世后,朝廷会赙赠钱财,助其子嗣解决丧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