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大学,才是人人称颂、向往的好大学?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见仁见智。一所好的大学,可能是大师云集,可能英才辈出,可能学术成果斐然,这些都可能有,但可以肯定的 ,它一定是走在时代前列,为保家卫国和国家建设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的。走过百年的中山大学,正是这个问题最生动的答案。
中山大学主校区校门
100年前,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祖国的南方创立了一文一武两所大学——它们就是黄埔军校和国立广东大学。这两所大学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为当时中国轰轰烈烈的革命增添了光明和温暖,培养了大批精英人才。
后来,黄埔军校完成使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当时的“国立广东大学”,则成长为享誉中外的中山大学,继承了革命的衣钵,继续承担起振兴中华,为国培育英才的伟大使命。
中山大学,简称“中大”。回望中大百年,一路走来的每一步,几乎都与国家、民族、时代发展紧紧相依,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山大学牌坊式校门
雄踞华南,为国育人上世纪初,国内形势风雨飘摇,无数有识之士寄希望于“教育救国”,遂创办学校,以培育现代化人才。当时的广东,虽然已经有不少大学,但却始终缺乏高水平的“国立”综合性大学。1924年,孙中山先生审时度势,亲手创办了“国立广东大学”。
这所大学从创立之初起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学校以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广东法科大学和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三所院校为基础,由孙中山亲自动手筹措资金,并任命著名学者、教育家邹鲁先生为首任校长。
随后,学校又先后并入了当时多所实力强大的“专门”学校——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等。一时间,这所新生的大学迅速壮大,成为远近闻名的“名校”,也因此吸引了大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前来执教。当时,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就慕名来到这里,分别出任文科学长和英国文学系主任。
1926年7月,为纪念逝去的孙中山先生,学校正式更名“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当时华南赫赫有名的学府。“中山大学”之名沿用至今,也是当前国内唯一一所以人名命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原中大校门旧照
此后的中大,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学术上引领前沿研究,在教育上敢为人先,实现了多个“首创”。在这里,中大开创中国男女同校之先河,创建了一个研究生院,创办了国内第一个语言文学系……
中大的身上,处处彰显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取自《中庸》,位于广州石牌的校园,整体建筑以中国传统风格为主,道路、建筑皆以中国名山大川命名,勉励学子爱国、报国。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大数迁校址,辗转于各地办学,到过广东罗定、云南澄江、广东韶关等,即使颠沛流离,餐风露宿,但中大师生从不停止学习、研究,所到之处,以围屋、祠堂、庙宇,甚至是自建的简易房屋作为授课与办公的场所。直到抗战胜利后,中大才返回广州原校址办学。
直到建国之前,中大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强劲的综合性大学,学科涵盖理、工、文、法、农、医、教等当时社会急需人才的学科,并建有天文台等附属单位,雄踞华南,享誉海内外。
中大校训
众校之母,轻装重生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吹响了现代化改造的号角,国家急需各类专业技能人才。因此,国家高瞻远瞩,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全国院系大调整”,将当时以综合性大学为主的办学模式调整为以单一学科为主的专门学校。
作为当时综合实力突出的院校,中大的多数学科整体调出,并入其他院校或组建新的大学,只保留文理学院,与原岭南大学的文理学院一起,组建以文理学科为主的新中山大学。
那时候的中大,体量巨大,资源雄厚,一个学科单拎出来都能独当一面,所以一个学科资源组建起来的大学都很强大。中大的工学院组建了华南工学院(今“985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组建了华南师范学院(今“211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农学院组建了华南农学院(今“双一流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医学院组建了华南医学院(后来再次与中大合并的“中山医科大学”)。
除此之外,中大其他院系也成为其他大学的强大补充力量,天文系调往南京大学,地质系调往中南矿冶学院,哲学系调往北京大学,人类学系调往中央民族学院。后来,财经、政法、语言等系也都悉数调出。
中大位于石牌的旧校门
这些高校和院系,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为国家培养了各领域的诸多高水平人才。正因如此,中大被称为“五大母校”之一。
从今天回望这段历史,这种专门学校对于现代化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当时资源有限、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的大背景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快速培养各行业所需要的人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大也历久弥新。在新时代下,我们需要综合发展的人才,需要多学科交叉、协调发展的专业设置,中大伴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自身的办学方向,重新由一所文理学院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
尤其是在2000年,原中大与中山医科大学在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分离后再次合并,使中大的综合实力,尤其是医学类学科有了极大的提升。
这种分分合合,恰恰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变迁的缩影,有探索,有艰辛,更多的是在曲折中前进。中大不仅见证了当年那段峥嵘岁月,更是作为亲历者,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里化身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力量。
原中山医科大学
山高水长,蔚为国光“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中大校歌,慷慨激昂,令人心生敬意。在翠绿的白云山下,在滚滚的珠江水畔,中大傲然坚守在祖国南方。
今天的中大,有广州校区三个校园、珠海校区、深圳校区,形成“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深深扎根在粤港澳地区,服务全国。主校区位于广州康乐园,校园内红砖绿瓦,古朴典雅,环境清幽,彰显深厚的历史底蕴。而其他校区,更多的是充满现代感和科技感的高楼大厦,与主校区遥相呼应,各有所长。
中大是国内最早设置“学部”的大学之一,创设了经济与管理学部、医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等七大学部,共有70个院系,开设135个本科专业,在校生超过6.5万人,是全国在校生最多的大学之一。
中大主校区一角
作为“985高校”的实力担当,中大的整体实力仅次于清华、北大和“华东五校”,处于“中坚九校”前列。尤其是在广东地区,中大就是仅次于“清北”的天花板般的存在。
中大有11个学科入选“双一流”,总数高居国内高校前十,其中尤其以理学、医学、管理学的相关学科最具优势。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大有14个学科进入A类,其中生态学、共商管理学获评最好的A+,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为A。
依托强大的科研实力,中大主导了大批前沿学术研究以及国家重大项目攻关,有国内首个由高校进行全面管理和运营的国家级超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有探索空间引力波的天琴中心,有国内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以及精准医学科学中心、中大谱仪、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量级科研平台。
这样的科研和教学实力,不仅在华南地区没有“敌手”,放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十分“能打”的!
“中山大学”号科考船
走出华南,迈向世界2024年11月12日,正值中大百年校庆。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时刻。
世纪中大,正值芳华,未来可期。但是我们期待的,并不是一个满足于“华南最高学府”的中大,而是一个走向世界的中大。
借着“双一流”的东风,中大也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立志要在本世纪中叶,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这样的中大,难道不值得期待吗?
中山大学除了制造论文之外,还能干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