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是中国独特且最重要的烹饪方式。数据显示,中餐菜肴中约有80%是炒菜,因此外国人认为“炒菜是中国菜丰富多样的原因”。然而,炒菜在中餐历史上的出现较晚,其主导地位的确立也只是最近三四百年的事。
中餐最早的烹饪方式主要是煮和烤,这种简单的烹饪方法一直流行到唐朝。唐代称烧烤为“炙”。古人在烧烤上投入了很多心思,不是仅仅烤全羊那样的简单粗暴。比如唐朝京城有道名菜“浑羊段忽”,做法极为复杂。先宰杀一只鹅,将糯米和各种调味品放入鹅肚子里,再将鹅放入宰杀好的羊腹中缝合,最后整体上火烤。羊肉烤熟后,再取出腹内的鹅食用。唐代有一份流传至今的菜单,即著名的“烧尾宴”。菜单中有一道“光明虾炙”,据分析就是烤大虾。此外,还有烤鹌鹑、烤羊舌、烤鹿舌等。可以说,烧烤才是中国菜中最早的霸主。
至于煮,就是制作各种汤羹。今天广东人依然喜欢煲汤,这与古代的饮食传统一致。此外,古代还有一种常见的菜品叫“脍”,即肉或鱼切丝。唐朝时,脍一般是生鱼切片。今天的日本人喜欢吃生鱼片,不知是否受唐朝的影响。生鱼片加烧烤,这便是成语“脍炙人口”的由来。
唐朝之前,中国也有炒菜,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北朝的《齐民要术》。历史上炒菜的鼻祖是一道简单的菜品——炒鸡蛋。然而,炒菜在当时并不流行,很少出现在大众餐桌上。到了宋朝,炒菜才逐渐普及。《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炒菜有炒鸡、炒兔、炒羊、炒牡蛎、炒腰子等。到明清时期,炒菜成为中餐的主要烹饪方式,并延续至今。
为何炒菜在宋代之后才开始普及呢?首先是铁锅技术的发展。宋代之后,钢铁铸造技术定型,铁锅技术逐渐完善。到了元明时期,薄铁锅制造技术更加成熟,炒菜的主导地位也随之确立。铁锅技术是炒菜流行的条件之一。
其次是油料的普及。油是炒菜的关键原料。唐朝之前,油料并不丰富,只有少量动物油,而且不会用于炒菜。唐朝时,植物油开始普及,炒菜的流行成为可能。到了明清两朝,北美花生油传入中国,这种油料非常适合炒菜,为炒菜的崛起提供了另一重要条件。
食材种类的变化也起了关键作用。唐代及之前,人们以肉食为主,素菜种类不多。宋代时,素菜开始盛行,而炒是烹饪蔬菜的最佳方式,炒出来的蔬菜最美味。蔬菜的流行,为炒菜提供了丰富的食材来源。
宋朝之后炒菜的流行,也与肉类食材的匮乏有关。特别是明清时期,人口压力大,普通民众很少能吃到肉。用少量肉与蔬菜结合,便能制作出各种美味的炒菜,这是其他烹饪方式无法做到的。明清之际,北方民众燃料紧缺,而烧烤和炖煮需要长时间加热,消耗燃料多。炒菜因加热时间短,节省燃料,受到大众欢迎。
古人最初不常吃炒菜,宋代之后才开始流行。今天,相较于其他菜系,粤菜和日本料理中的炒菜比例较小,可能保留了华夏最初的烹饪习惯。所以,如果你是个吃货还想穿越,最好是穿越到宋代以后。否则,你每天可能只能喝“汤”吃“烧烤”了。
好了,本期视频就到这里,点赞关注《宗谱链》让我们一起学习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