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前言六安双墩1号墓葬是我国汉代六安国初王刘庆的墓葬,在2006年度的考古发现中,共发现陶器,青铜器,玉器,漆器,木器,骨器,车马,兵器,金银薄片,封泥等500多件。
这座墓中的漆器大多是从一个回廊盗穴中发掘出来的,只有一小部分保存完好,大多数都是被打碎的碎片。
虽然大部分的漆片经过复原后,无法还原其原本的面貌,但是仍然可以看到,该时期的陪葬品有着丰富的品种和繁复的图案。
为我们了解该时期的漆器制造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实验资料。文章拟从涂饰技术的角度,对这些出土的漆器碎片所使用的装饰性技术进行分析。
彩绘彩绘是漆艺术中最基础也是最主要的艺术形式。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的一件漆弓,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古老的一件漆器,其使用的是未经处理的或只经过处理的原漆。
然而,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的朱漆木碗,却显示了油漆工匠已经可以在油漆溶液中掺加色素,实现了油漆原材料颜色调配的历史上的重大突破。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髹漆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漆匠们已经可以把不同的矿物质和植物油掺在一起,做成不同的油漆,大大增加了油漆的颜色。
一道道颜色各异的油漆被涂在了黑色的漆面上,光彩夺目的花纹与黑色的漆面相映成趣,给人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
所含的残漆以红色和黑色为主,并以一种颜色作为底,以另外一种颜色作为装饰。绘画内容主要有祥云、云空、神兽、几何图案等,云气纹是一种用流畅的圆涡线条组成的图案,在这里作为主要纹饰或者辅助纹饰大量出现。
《后汉书》所载的“云空纹”是一种以“云”为背景,绘有各种神兽神鸟神人形象的漆器装饰图案。
整理出在云气纹中穿插的动物除了有鸟、羊、鹿之外,还有一种龙头怪兽(图1)。云气纹与云虚纹的使用体现了人们对死后升天成仙的美好向往。
在漆器底部的中央,多见于凤凰等四足动物。它的造图方式有:单独的纹样(图2A,图2B),二分反向对称(图2C),三分回旋(图2D)。
几何纹是指由点、线、面组成的各种规律的几何图案而被命名的,它通常被用作辅助纹饰,可以将主要纹饰进行衬托,也可以将纹饰分割开来。
目前所见到的绘画技法有三大类:线描、平涂和点彩。画线就是画师用画笔蘸着颜料画出不同的图案。云气图案就是这样绘制的,画出的线条飞扬流畅,轻盈飘逸。
画有水龙首的部分(如图3所示),使用的是“平”的画法。画中的龙首,嘴巴较大,头部后方有两个犄角。其特点是以赤红为基点,以黑色线条勾画出主体部分。
绘有几何纹饰的漆片(图4)采用了点彩手法,用毛笔蘸取红色漆液,点涂在几何纹饰的圆形或半圆形空白处,简单几点,就让这里的图案显得鲜活。
锥画锥画,就是用圆锥在上漆器上绘出图案和装饰。“锥画”一语来自于马王堆三号墓葬中发现的一批简牍,说明该工艺早在汉朝就有了“锥画”的名称。
由于它的纹路纤细如线,形似用针在物体上刺刻出来的纹路,所以称之为“针刻”。锥画技术萌芽于战国时期漆器上的锥画符号和文字,在汉代达到高度繁荣,许多西汉墓都出土了精美的锥画漆器。
采用圆刻法制作的碎片,其结构都是以圆刻法制作的。比起木胎和铁皮都要硬一些,雕刻起来也要流畅一些,不会有瑕疵。
碎片的底层是黑或黑棕色。锥画图案装饰有云雾、动物、植物等多种图案,现仅从两个例子谈谈锥画技术的美感。
图5中所示的漆块来自同一器皿,从已知的资料中,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一锥纹漆的大体形貌。
从外表上来看,这应该是一个盖子,外面涂着黑色的油漆,里面涂着红色的油漆,盖子上有两层凸起的弦纹。
上面有五个圆环,第一、二、四个圆环是几何纹,第三个圆环是植物纹,而在圆环的顶端,则是三个等距离的圆环,分别是三个趴在一根绳子上,像是在咆哮的野兽。图案繁复,结构严密,粗短匀称,显示出工匠高超的技术。
图6为两块碎片拼接而成,应该是一只耳朵的下半部分,上了一层红色的油漆,下了一层黑色的油漆。酒杯底部圆筒上绘有一圈篦子纹,两弦线纹为边缘装饰,中间圆筒上绘有两个垂钓的水鸟。
右边的是一只圆眼睛,嘴很长,尾部很漂亮,两只脚也很长。它对着这条小鱼,就像是在享受美味一般。
左边那只弯喙、眼睛很大的水鸟也不甘落后,扇动着双翼,快速飞了过来,似乎对这条鱼志在必得。
这一次的圆锥虽然没有上一次那么流畅,但却把两只鸟儿争夺食物的激烈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显示出了它的造诣。
堆漆堆漆指的是用漆或者漆灰等物质在漆器底胎上将纹样堆塑出来,再在堆塑的图案之上进行装饰处理。堆漆所产生的突起花纹,其立体效果比扁平花纹更好,装饰效果更好。
在我国长沙马王堆1号墓葬中发现的最早的一批堆积漆器,是以特殊的器皿对着色颜料进行挤压而成的流线型图案。
在《髹饰录》中,对堆漆的各种装饰手法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主要集中在《阳识》与《堆起》两章。而“识文”二字,则代表着图案的浮雕。
在这些残破的漆器作品中,有一件作品特别引人瞩目。这应该是某个容器的一部分。盖子外面涂着黑色油漆,上面有绘画装饰,上面掉下来的是金属扣装饰和柿子状装饰;壶身内壁为红色,壶身中央为一龟纹(图7)。
乌龟的外壳是一个凸起的形状,剩下的两条腿呈弧形收拢在腹部,画师用黑漆漆的颜料画出了乌龟的外壳和脚掌;
中间则是两条相隔很远的弧线,画出了乌龟的外壳,但因为没有了头部和尾部,所以看不清它的模样。
当接触到突起物时,会感觉到不正常的坚硬,于是把它放入超级景深式显微镜下。其中一个剖面显示在图8中,由胎体到漆灰层,再到漆膜和漆层。
两层涂料的厚度都很一致,大约在60毫米左右,这两层涂料的成分很类似,从甲壳的边缘到甲壳的中间,最外面的一层涂料堆积在一起,形成了这一块。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此器为《髹饰录》所载“识画”之事例。
这幅画,应该是先涂上一层红色的油漆,然后再在中间涂上一层又一层的油漆,将其雕刻的凹凸有致,然后再涂上一层颜料。扬州出土的几件汉漆中,也有龟纹纹饰。
鳖形纹身的背后,是一张青铜铺头,由于铺头上的铁钉刺破了墙壁,影响了它的实用性和美感,因此,它被涂上了黑色的颜料,成为了一只鳖。
这只乌龟背后的纹路已经消失,从痕迹来看,应该是一只带着钮扣的柿子,作用与乌龟相似。用一层一层的灰泥,掩盖了残骸破损的痕迹,再配上一只寓意着长命百岁的乌龟,可见这件法器的造诣有多高。
金银贴花金箔和银箔是在漆器上粘贴的一种装饰性工艺。河北藁城区台西村殷墟,首次发掘出了一块残缺的、仅为0.1cm厚的、呈半球形的金属薄板,其外表看起来既沉重又古朴,并未形成特殊的花纹。
至西汉中、汉初,以金、银两为主要技法的漆器已有相当规模的发展。将金银锤打制成轻盈的金银薄片,切割出不同的图案,再以油漆的粘性或胶水将其附着于漆面上。
根据发掘出来的物品,可分为单个的金箔贴花和银箔贴花三种类型。浓重的金属感和暗淡的油漆层间形成鲜明的对照,使其更具光彩,更富丽堂皇。
我们从残片中整理出100多片含有金银贴花工艺的漆片。从材质上看,既有金箔贴花,又有银箔贴花。
就其形制而言,可划分为:第一,有飞鸟、走兽两种类型。鸟的种类很多,可以辨认的有鸮(图9A)、雁、斑鸠、绶带鸟(图9B)等,也有一些特征不清楚,不能分类。
他们有的张开翅膀,有的俯身啄食,有的振翅欲飞,有的仰着脑袋,有的姿态万千,很是滑稽。
虎、兔、鹿、羊等是常见的动物。他们有的在回头看,有的在寻找食物,有的在躺着,有的在奔跑,有的在蹲下,形态各异,惟妙惟肖。
二是云、雾、三角装饰。图10A为“乌云”图案的剩余部分。最左边的金箔是残缺的,边缘是卷曲的,上面用黑色的颜料画了一个“几”字,画出了一朵展开的白云;
仔细看去,黑色颜料从中间掉下来的那一片,比周围的地方要明亮一些,说明这片金色是被油漆覆盖的。
而在那张被箭头指向的地方,则是一片金色的树叶。我们猜测,应该是把金箔裁剪成一个大概的轮廓,然后涂上一层黑色的油漆;
然后用黑色的油漆画出一些不合适的轮廓,然后用黑色的油漆把它的轮廓画出来,然后用黑色的油漆把它和漆面融合在一起。图10b为三角图案,在金色叶片上除有黑色颜料之外,可见二种颜色颜料的点缀。
镶嵌镶嵌术是指将一种物质嵌入另一种物质中,以达到两者结合的效果。在远古时代,可以在玉器,木器,骨头,象牙,陶器上找到它的痕迹。
在漆器方面,浙江良渚文仙台遗址所发现的一件朱漆嵌玉木胎高柄杯,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的一件。
河北藁城区台西村殷墟发现的一批青铜器,其表面还镶嵌有青铜器,青铜器呈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伴随着镶嵌技术的普及,镶嵌材料也在日益增多,比如螺钿、玉石、珠宝、金属等,镶嵌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制造出来的漆器也越来越精致。
将各种材质和漆品的完美组合,不仅提高了漆品的观赏价值,同时也体现了主人的尊贵地位。
从这一组碎片的清理情况来看,“扣器”在镶嵌技术中的数量最多。金属环是一种用来镶嵌瓷器口,腹部,底部的工艺品。
常见有在耳杯的口缘(图11A)、耳缘处(图11B)和圆盘的口缘处(图11C)包镶一圈白银。在容易碰撞的地方,还会用铁环固定,这样能增加重量。
再比如这件漆器的盖子(图12),盖子上镶嵌着两个圆盘,中间镶嵌着一颗带着圆弧的银柿子,每一个柿子的叶子上都有一个鸡心形的嵌窝,隐约可以看到红色的油漆,可以推断,原本应该是在嵌窝的地方镶嵌着一颗宝石。
另一种是衔环头饰,目前只找到了两个(见图13)。整体鎏金,兽首双目圆睁,一眼还嵌有圆形玻璃,双角内卷,下面胡须亦内卷,口中衔环,环大小与兽头相当。
在中国,西汉是最早的一个漆器时代,大量的、精致的、有代表性的漆器被发掘出来。
该时代的漆器以表层为主要特征,其制作方法多种多样,单是六安双墩汉墓出土的漆器,其制作方法就包括彩绘、锥绘、堆漆、金银贴花和镶嵌等。
而且还将各种工艺进行了综合运用,比如,漆封盖(图12)用轻巧耐用的夹子胎塑造其形状,用彩绘、镶嵌、金银贴花等工艺将其表面装饰得富丽堂皇;
从而使其具备了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每一块碎片,都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在诉说着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