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行军用的“刁斗”什么样?今天,人们可以用它来吃火锅

路生观史 2023-02-09 14:33:51

我是从磴口进入巴彦淖尔的。巧合的是,在地图上,我看到,北纬40度线正好从这里穿过了巴彦淖尔。磴口县位于巴彦淖尔市西南部。东连杭锦后旗,北与乌拉特后旗接壤,西靠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南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相望。面积4166.6平方公里。

很显然地,北纬40度线这条神奇的地理线穿过巴彦淖尔是有些靠南了,然而,不能就线而线说事,北纬40度线之所以被称为黄金农业线,绝对是不条线,应该是条带,这条带应是在北纬40度上下各3度左右而言的地带,也不仅仅是黄金农业线,还是黄金游牧线。道理很简单,在北方的土地上,能够黄金农业的地方也一定是能够黄金游牧的地方,即亦农亦牧的好地带。

巴彦淖尔就是这样一个好地带。

经验告诉人们,要在北方生活下去,不管是牧羊还是种地,没有水是不行的。水是生命之源,北方很多地方,往往是撒一把种子下去,就能见啥活啥,就能长好农人需要的庄稼和牧人需要的青草。所以,北方只要有水了,一切也都就好办了。

在北纬40度线上的巴彦淖尔被一条大河扑面而来,并不缺水,所以,什么都好办。翻开历史,这里一直是一个引水、治水的地方,也一直是一个因为引水、治水的而美丽富饶的地方。秦时,对巴彦淖尔的农业开发仅限于巴彦淖尔河套的北部,也就是今天的杭锦后旗、五原和乌拉特前旗的部分地方。汉代,对巴彦淖尔的农业开发偏向西部,即磴口这个地方。

汉武帝时设朔方郡,下设十个县,其中窳浑、临戎、三封三个县的古城遗址都在磴口境内,曾是汉朝在朔方垦区,当时三县人口已达7万余人。在那个年代里的7万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数字,其繁荣程度人们都可以想像。

同行的磴口县文广局副局长李浩宇曾经多次参加过当地一些考古工作,说:“在我们这个地方汉代的东西(文物)太多了,不注意就出(土)个国家一级文物,我们见多了。”他的话把我们引向了汉代的朔方垦区,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在这里耕种的同时保卫边疆,去世后又将生前用过的一些东西做成模型或者直接带入坟墓,也就成了今天的文物。

可能是曾为军人的缘故,对我来说记忆最为深刻的是一件双耳三足青铜行军锅。2022年11月26日,巴彦淖尔河套文化博物院携馆藏文物双耳三足青铜行军锅,亮相内蒙古卫视大型文博综艺节目《馆长,请亮宝》第八期《天下粮仓养一方》。这件文物折射出文化内涵其实在节目名称“天下粮仓养一方”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巴彦淖尔有粮、很富,养了一方人,“天下黄河,唯富一套”也就是这么来的。

其实,在生活里,有很多事、很多人在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同一个表达,双耳三足青铜行军锅与巴彦淖尔的山河草木一起完成着巴彦淖尔的述说。作为文物,双耳三足青铜行军锅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与艺术。它出土于河套地区,2012年由民间征集入藏,由汉代时期青铜铸造而成。一套六件,是部队行军作战特制的野外露营炊具,功能齐全,煎炒煮炖均可兼任。是目前全国所见到的唯一一件用于汉代军事生活的复合型炊具。

河套文化博物院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10000余件(套),展出文物近5000余件(套),图片523幅,制作景观54处。集中展示了河套文化萌生、发展、成熟、兴盛的历史全貌,是河套文化的一部立体百科全书。双耳三足青铜行军锅能炒饭、能炖肉,也能像今天一样被用于吃火锅。一锅多能,能做出人们想吃的多种饭食,本身就是艺术的存在了,但双耳三足青铜行军锅艺术仿佛还不止于此。

唐人李颀有诗:“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意思是: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这首诗虽然是写今吐鲁番的,但当时的巴彦淖尔何尝不是这样的:夜晚风沙弥漫,漆黑一片,军营中回响的只有巡夜的打更声和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军中的景象 是多么的悲凉和寂寞;远行的人听到军中发出的刁斗声,只觉得像在阴暗的风沙中一般。想当年细君公主和亲乌孙时,在马上只借着弹琵琶来诉说心中的幽怨,实在非常凄凉!

刁斗是个啥呢?就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也可以是双耳三足青铜行军锅——在那个年代里,它还充当得时钟和报警器的作用,于夜幕里响起,更是把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唱”成了今天在人们眼前很美很美的艺术。

另外,我还在河套文化博物院拍摄到了很多有关农耕的冥器,也曾在磴口黄河的一道闸口上拍到过一张农田的照片,它们都在向我述说着粮食的能力与艺术。

中国老百姓有一句话:人靠饭,铁靠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意思是人要有精神,靠的是饭食,好比铁要有硬度,靠的是有钢一样。指人的生命是靠饭食维持的,一顿不吃饭也不行。粮食就这样成为了巴彦淖尔这方土地上的人的“精神”以及巴彦淖尔这方土地上的文化。

在磴口县,有一个以粮仓为主题的博物馆,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利用原有粮仓实施展陈的博物馆。博物馆于2015年10月免费开放,成为人们了解磴口乃至河套地区近现代历史,亲近河套农耕文化和粮食仓储文化的重要窗口。

粮仓博物馆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城关村。博物馆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内设11个展厅,3个互动展示区。第一展区设三层警卫岗楼,有传统粮仓模型:土圆仓、草圆仓、地窖仓;第二展区展示的是交运粮的经过及与粮食有关的实物;第三展区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粮仓所起重要作用的一些文史资料。

博物馆重点围绕磴口地区粮食仓储发展变化历史,通过大量的实物、文字、图片、场景等陈展形式,集中展示了磴口乃至河套地区上溯到清末左宗棠平定新疆驼队运粮、西北军军粮仓储与流转,下延至新中国成立后该粮仓为当时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三盛公水利枢纽、黄河三盛公铁路大桥保障粮食供应,计划经济时代为城镇居民保障粮油供应等史实,全面向世人展示了磴口乃至河套地区厚重的粮食仓储文化。

粮仓作为一种贮藏粮食的建筑物,在我国起源很早。我国粮仓储备制度创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秦代继之,盛行于西汉,至隋代已具宏大规模,史称“资储遍于天下”。随着粮仓建筑形制不断改进、粮仓储备制度日益健全,各个地区的仓储文化也逐渐形成。

磴口濒临黄河,既为水陆码头,也是北京经绥远至西北的古道。它西接银川平原,东怀河套平原,自古便是兵家重地。磴口粮库始建于清朝末年,由左宗棠平定新疆后所建。

1926年,冯玉祥举行了中外闻名的五原誓师大会,决心投入北伐,以求中华民族之解放。五原誓师后,在西进援甘平陕时,冯玉祥先派修路勘察部队在前面修路搭桥,以便大军顺利西进。勘察部队经过此地时,磴口还未设立政府机构,冯玉祥到磴口,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向南京国民政府打报告,申请在此设县,1929年1月得到正式批复。县府设在三盛公,首任县长由冯玉祥委派吴奇峰担任。

当时三盛公是磴口县最富裕的地方,有各种买卖字号、作坊,还有天主教堂,这可是河套地区的大教堂,所以冯玉祥在磴口县设三盛公区,并在该区设粮站、建粮仓,给大部队运粮。

冯玉祥将军驻足磴口,高屋建瓴,从国家大局出发,建立县治,加强兵站粮仓建设,不仅保证了西北军参加北伐的需求,同时反映了冯玉祥严于治军,关心国家未来发展的爱国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该粮仓又为国家粮食储运保障民生支持重点工程做出重要贡献。它记录了磴口清朝后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00余年仓储的历史,承载了磴口粮食仓储历史民俗文化,是研究内蒙古西部地区仓储制度和粮仓建筑的宝贵实物。

粮仓博物馆按照实物还原的粮仓、岗楼、门楼等一一展现在游客面前。栩栩如生的蜡像,粮食制作过程的展示,让参观游客感慨粮食的来之不易,以及河套的粮食对历史的贡献。而此时,还在我耳畔响起的刁斗之间,已经幽怨不再,浑厚的声响让人浑身充满了奋斗的力量。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