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不是没有意义,每种语言的特性,反映了这种语言形成使,当时的人群最关切的问题。
英语有复数,特别第3人称单数,要用 带 s 发音结尾的动词,
比如 he is good, they are good
he goes to school everyday
they go to school everyday
反映了,当时的先民 在 交流中,非常 关心 一个人 是否 单独 做一件事,是否孤独。
英语应该起源于 地广人稀 的地区, 一个人单独活动,容易受到猛兽 和 敌人攻击,所以 在叙述时,要在每一句中表达出 是否 在 单独行动。
如果 是 you, 和 I 虽然叙述的是一个人,但是有一个说话者,一个听话者 至少有 两个人,并不是单独的,所以动词 就不需要 带 s 了。
这种思维 从对人 泛化 到对 事物,所以名词要区分单复数,对于复数,把原来给动词 加的s 加到名词上去。
因为 地广人稀,找配偶相对不容易,所以叙述每一个 单独的人时,都要强制 标识 这个人 是 男是女,
he 和 she 要区分,不像汉语,他她 在口语中 发音一样,并不能区分性别。英语没有统一性别的 第三人称代词,就是太关注性别信息了,在每一次叙述中 都必须传递性别信息,不能模糊和缺失。
在法语中,对性别信息更加强调,不止人有性别,各种事物都有了性别,应该建立法语的 先民,时时 刻刻都在 想异性,类似于 现在青春期的 男女一样,古代人均寿命短,应该语言的创建和使用者的主体,就是青舂期的人群。
这种对性别信息的泛化,对现代人来说,属于冗余信息,除了传递情感信息以外,没有实质性的 事理信息,造成了学法语难度增加,不利于法语的传播。
那汉语相对英语 有什么特色呢? 就是 更加重视 形象化思维,叙述中 要 描述出 一副图画来,比如 1峰 骆驼,一头牛,一只羊,一腰裤子,一床被子,常用名词都有单独的量词。而英语没有量词。
牛头大,所以叫一头
还有就是 对动作的细节描述,比如,
对面 来了一个少女,戴着黑帽子,穿着长筒袜。
如果 用 英语说,就是 with black hat, with sock并没有强调 戴 和 穿 这两个动作的区分,
实际上,戴 和 穿 这 两个动作 也不是刚做的。所以英语 是 叙述当前的状态,汉语在 叙述状态时,要强制把 相应的 动作详细描绘出来,形成一段 视频信息。
口罩又是戴
这个 戴穿 的 区别 也有意思。比如 帽子 是 戴,手指头 也算头,所以手套也是 戴,那 脚趾头 也带头,袜子 为什么就不是戴了? 那 安全套 为什么 又是 戴,不是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