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有没有说过:中国是一头睡狮,一旦醒来,将震撼世界?

惜筠说历史 2024-01-27 07:02:03

拿破仑说:“中国就像是一只睡着了的狮子,这只狮子一旦被惊醒,全世界都将为之震动。”对于这句名人名言,我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尤其是随着近些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上的崛起,这句话作为洗刷中国近代百年耻辱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话语,经常被人引用,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那这句话,拿破仑到底有没有说过呢?

一些中外学者对此进行了考证,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通过请教相关研究学者,同时遍查资料,发现无论法文或其他语言的任何一手资料,都没有记载拿破仑曾经说过这句话。中国台湾学者杨瑞松借助英国《泰晤士报》的原始文献资料库,以关键字词的方式检索从1750年到 1985年间的全文查询,结果发现在整个19世纪的文献资料中,没有相关的任何发现。只是在1936年的资料中,找到所谓拿破仑对于中国沉睡的说法,但是也没有提到狮子。

不仅如此,日本学者石川祯浩通过网上数据库,分别查阅了英国和美国最大的报纸《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甚至都找不到用狮子比喻中国的例子。如果用动物比喻国家,“狮子”大都是用来指英国,因为狮子是英国王室的象征,英国很多王朝的王室纹章上都有狮子的图案。

所以,以上这些学者认为,拿破仑根本就没有说过这句话。如果说得保守一点就是,迄今为止,关于是拿破仑说的这句话,还无法找到相关文献证据的支持。

那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它又是啥时候出现的呢?我们接下来分两部分来聊下:1、把中国比喻为睡狮的这个说法是谁提出来的,又是如何流行的?2、大家耳熟能详的拿破仑的这句话是如何出现的?

关于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一些学者经过考证后,认为最早是梁启超提出来的。1899年,梁启超发表了文章《动物谈》,在这篇文章中他创作了一则寓言,第一次将睡狮与中国联系起来。

梁启超

梁启超可能是受到了,当时阅读的天津《国闻报》所刊载的一篇翻译自英国报纸的文章的影响,这篇文章提到中国有可能觉醒并对西方存在潜在威胁,文后还有严复的按语,加上之前他读过的曾纪泽的《中国先睡后醒论》,从而创作出这个寓言的。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睡狮说”这个观点并非是梁启超的首创,因为就目前资料所见,在此之前,甲午战争前后,日本的一些报刊文章已经提到了“中国睡狮说”,比如1896年尾崎行雄的《东洋的危机》。而且根据这篇文章可知,该说起源于西方。有的文章则提到是曾纪泽提出的。

虽然学者之间对此有争议,但是有两点可以确定,目前应该是没有争议的:1、也许“中国睡狮说”起源于西方,但是确实没有证据能证明是拿破仑说的。2、梁启超也许不是首创,但是他确实提到了“中国睡狮说”。

梁启超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文史大家,在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中知名度非常高,且其个人宣传能力极强,能写会说,他只要提出一个说法,往往会迅速风靡知识界。在写《动物谈》这篇文章的时候,梁启超正流亡日本,很可能就此影响了当时在日的中国留学生、革命宣传家,因为早期主要是他们经常用“睡狮”形容中国。

戊戌变法的失败、几年后庚子事变的发生、《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成为了时代主题,新兴知识分子产生了强烈的启蒙欲望。

因此,之后以睡狮或醒狮代表中国,开始反复出现于各种革命期刊、著作之中,尤其是留日学生创办的期刊,并且被赋予了唤醒国民、振奋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它逐渐成为了一种政治宣传符号,得到了广泛传播。比如在1905年,部分留日学生创办了《醒狮》月刊,这是同盟会主持的革命刊物。

留日学生、革命派宣传家邹容在1903年发表了《革命军》,他在书末直接将中国比作睡狮:“嗟夫!天清地白,霹雳一声,惊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独立!”

另一名留日学生、革命家陈天华在1903年发表了《猛回头》,其中也有“猛狮睡,梦中醒,向天一吼,百兽惊,龙蛇走,魑魅逃藏”这样的句子。

在国民革命前后,睡狮、醒狮的形象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比如当时上海狮吼社先后发行的《醒狮》半月刊和《醒狮》月刊,山西大学曙社的《醒狮》半月刊,中国青年党的《醒狮》周报等。此外,长沙、兰州、天津等地,均成立了以“醒狮”为名的青年社团,并相应发行以“醒狮”为名的爱国期刊。其他以“醒狮”为名的种种艺术形式更是数不胜数。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或是因为时间的流逝导致的信息折损,或是因为流传过程中的变异,或是因为梁启超与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在政治主张以及革命态度等方面的不一致,导致有些革命宣传家们并不明确说明梁启超在“中国睡狮说”中的贡献,而有些人则直接把“中国睡狮说”的发明权给了曾纪泽。

曾纪泽

但是,之后问题也随之而来,曾纪泽是晚清朝廷的官员,这对于矢志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派来说,在宣传上不太方便,而且话语力量也不够强。所以,一些革命宣传家便抛弃了曾纪泽,将“中国睡狮说”与那些死无对证的外国著名政治家联系起来。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施爱东的粗略统计,“1920年前后,睡狮论的主人公已经有了特指的拿破仑说、俾斯麦说、威廉说,以及泛指的英人说、西人说、外国人说,还保留着梁启超所提到的曾纪泽说、乌理西(吴士礼)说等等。”

目前见到的比较早的是,江苏留日学生创刊的《江苏》杂志在1904年的一篇时评《德人干涉留学生》中提到:曾经的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说过,不要惊醒东方睡狮。

俾斯麦

至于拿破仑啥时候出场的?目前无法确定。不过,在1914年,胡适写了一首《睡美人歌》,他在次年为这首诗做补充说明的时候,提到:“拿破仑大帝尝以睡狮譬中国,谓睡狮醒时,世界应为震悚。百年以来,世人争道斯语,至今未衰。”当时胡适在美国留学,据此可知,拿破仑睡狮论当时已经流行于留美中国学生的口头传统之中了。

这么多的版本,那为啥最后只剩下了拿破仑这一个版本呢?根据施爱东老师的观点,这是因为随着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俾斯麦、威廉二世这样的二流政治明星,已经很难激起新生传播者口头传播的兴奋了。还有就是其他很多外国人在中国人里的知名度不够高,写文章传播的时候,还得和人解释这些人是谁,干过啥事儿,传播成本高。

但是拿破仑可不一样,他在当时中国人里的知名度巨高,他的生平事迹经常会被媒体宣传、书籍也有介绍。人们对他很熟悉,这样传播效果会更好。

当然,由于缺少一个像同盟会这样的专门宣传队伍,也没有一个突发的传播事件,拿破仑版的睡狮论在当时并没有迅速击败其他竞争者,成为优势版本。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后,抗日战争爆发,民族存亡之际,睡狮论再次获得广泛传播,这一次,拿破仑终于脱颖而出,成为睡狮论的惟一代言人。

梁启超当初在《动物谈》中将睡狮与中国联系起来,本身是一种负面的含义,睡代表麻木不仁,狮子则是老大腐朽的象征。尤其是在西方的语境里,形容一个民族或国家处于睡梦状态,其实是在说其处于不理性的原始状态,以此来强调处于清醒和理性状态的西方近代文明的进步和优越性。

然而在后来的传播过程中,其中的负面意思被逐渐淡化,而被诠释为了汉族或中华民族集体潜在力量的象征符号。在把提出者赋予西方人后,“睡狮”甚至和另一个国族符号“黄祸”一样,被视为是西方人认为中国力量不容小觑的恭维之词。

鲁迅在1933年发表的《黄祸》一文中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并对此持批评态度,说清末以来的 “睡狮 ”说顶多是中国人满足自尊心的 “恭维话 ”,结果自己还沾沾自喜。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30多年里,由于当时的实际情况,拿破仑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已经不方便作为话语权威被提及了,拿破仑睡狮论就此沉寂了。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重新又流行起来。到了 20世纪90年代,有关拿破仑把中国比作睡狮的文字记载已经到处都是了。

不过,此时的拿破仑睡狮论,它还仍然只是一句名人名言,至于拿破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都还没有。也就是说,它只有故事主旨,还缺乏具体的故事情节。

直到1993年,法国学者佩雷菲特的《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译本出版,为填充这个故事的情节提供了具体细节。

在这本书中,有一部分讲到,前往中国请求通商而被拒绝的英国外交官阿美士德,在1817年返程途中,经过了圣赫勒拿岛,他拜会了囚禁于此的拿破仑。拿破仑在得知在英国有一种舆论准备用武力手段打开中国大门后,他说:“你们说可以用舰队来吓唬中国人,然后强迫中国官员遵守欧洲的礼仪?真是疯了!如果你们想刺激一个具有两亿人口的民族拿起武器,你们真是考虑不周。”

“要同这个幅员广大、物产丰富的帝国作战将是世上最大的蠢事。可能你们开始会成功,你们会夺取他们的船只,破坏他们的商业,但你们也会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力量。他们会思考,然后说:建造船只,用火炮把它们装备起来,使我们同他们一样强大。他们会把炮手从法国、美国,甚至从伦敦请来,建造一支舰队,把你们战败。”

接着作者说到:“后来日本人就是这么推理的,而不是中国人。为什么他们违背了拿破仑寄托在他们身上的希望呢?为什么他们至今尚未证明他可能说过的预言:‘当中国觉醒时,世界也将为之震撼’呢?

大家所熟知的故事情节基本上都有了,不过,我们也能看出来,拿破仑没有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就连“当中国觉醒时,世界也将为之震撼”这句话,佩雷菲特也没找到相关证据,只是说拿破仑可能说过。

因此,这个故事,还不是我们熟知的那个最终版本。直到2004年2月2日《环球时报》发表了史鸿轩的《拿破仑的“中国睡狮论”怎么来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上述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改编,不仅加入了拿破仑没说过的“中国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还将《停滞的帝国》这本书中提到的“当中国觉醒时,世界也将为之震撼”这句可能是拿破仑说的话,变为了就是拿破仑说的。最终成为了我们熟知的那个版本。

这篇文章一发表,迅速被大量媒体、网站转载,为公众所熟知,此后被很多人引用,被当成了真实的历史。

这就是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如果我们略微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不只是拿破仑睡狮论,近现代以来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本来是中国人自己的创造却喜欢安到西方人身上,还喜欢编造外国人的名言名事,仿佛不这样,这些话语、观念就没有力量,不这样,就没办法引起国人的重视。

从结果来看,这些人的目的达到了,这些故事通常都会引起国人的重视,且在国内广泛传播。这也许确实是如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大概是中国近百年的屡战屡败之后,国人积弱成疾的屈辱心态之必然反应,中国长时间没有自成一家之言的话语权,因此往往会选择借助西方人的名义来增强自己的话语力量,内心还是希望得到西方人的肯定。在某些方面看似证明了我们的强大、自信,但是本质上其实还是不够自信的体现。

参考资料:

施爱东《拿破仑睡狮论:一则层累造成的民族寓言》

石川祯浩《晚清“睡狮”形象探源》

杨瑞松《睡狮将醒?:近代中国国族共同体论述中的「睡」与「狮」意象》

单正平《近代思想文化语境中的醒狮形象》

张昭军《“中国睡狮说”是梁启超的发明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