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工艺品古董珍玩集萃鉴赏(七)

杞棠鉴藏 2023-12-01 09:38:20

清乾隆 掐丝珐琅福在眼前磬

年代清乾隆

尺寸高31.6cm

带紫檀架 罄是古代贵族用以演奏的一种乐器,是极具收藏价值、文化价值的稀有器物。古时人们传说的“吉庆有余”,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后来也被人们视为吉庆文房案头的摆件。此罄摆件掐丝珐琅工艺装饰,配紫檀木木座,造型古朴,寓意甚远。磬体作云蝠衔玉璧造型,以铜鎏金錾刻工艺饰蝙蝠,造型形态生动,肌肉饱满,风格写实,细部雕刻一丝不苟,力求逼真;以掐丝珐琅工艺饰玉璧,以宝蓝釉料为底,填松石绿珐琅釉绘制纹饰,外沿轮廓一周处鎏金。整体纹饰寓意“福在眼前”,营造出尊贵奢华的典型宫廷风格。罄承接一紫檀木镂雕云蝠纹座架,取材名贵,工艺卓绝,以铜环相连,用于系挂之用。

清乾隆 掐丝珐琅云蝠纹挂屏

年代清乾隆

尺寸36.2*20cm

挂屏面板布满云蝠纹,中心饰团寿纹,意蕴“洪福齐天”、“福寿双全”,寓意吉祥。整器掐丝流畅,填釉准确,色泽亮丽,雍容华贵,纹饰繁复,装饰性极强,堪称乾隆朝御制掐丝珐琅珍品。

清中期 錾胎珐琅八宝莲花供器

年代清中期

尺寸高36cm;高(含座)40.3cm

带座 清皇室崇信藏传佛教,其中尤以乾隆皇帝为最,清宫廷中设有藏传佛教殿堂,供有佛像、佛塔、供器、法器等,八宝是种类繁多的供器之一。八宝又称“吉祥八宝”、“八吉祥”、“八瑞相”等,是藏传佛教中象徽吉祥的八件器物,按照《国朝宫史·卷十八》“恭进”中的排列,依次为莲花、华盖、法螺、法轮、伞、盘肠、罐、双鱼。八宝每件器物都包含了一定的寓意,莲花即表示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意。 此件莲花供器铜胎,胎体厚重,通体纹饰以錾刻手法制成,内部再填以各色珐琅料,釉料色泽深沉,纹饰錾刻古拙。法器的上部饰莲蓬托莲花,中部为“大吉”葫芦宝瓶托“寿”字,其上衍生出四片枝叶,底足为海水纹束腰莲瓣纹座,栏杆处镂雕如意云头纹。并配有红木底座,更显庄重。整体工艺复杂,色彩富丽鲜艳,宝光熠熠,层次分明,征兆祥瑞,突显出佛教神秘而庄重的感觉。清代宫廷信奉藏传佛教,经常下旨制作七珍或八宝造型的法器,见有瓷质、金属等多种形式。

清乾隆 掐丝珐琅局部鎏金九鼎纹手把镜

年代清乾隆

尺寸长30.6cm

把镜由镜身、镜柄两部分构成。镜身以精铜所造,镜面圆形,打磨极为光滑,照影清晰而柔和。外缘边框满饰回纹,连绵不断。镜身侧面边框亦錾刻回纹,鎏金厚重。背面作双环玉璧形,施淡蓝色珐琅釉为地,以掐丝珐琅工艺装饰,外侧环带饰冰梅纹;内侧以掐丝珐琅缠枝莲纹为地,铜鎏金錾刻八件造型各异的钟鼎;中心环带饰鱼鳞纹一周,内侧以掐丝珐琅云蝠纹为地,中心铜鎏金錾刻钟鼎一件。花纹线条细腻雅致,纹饰构图繁密精致,富于节奏。 镜柄工艺极为考究,镜身、镜柄尾部由铜鎏金錾刻蝠寿纹蝙蝠形部件衔接。柄身紫檀木制,上嵌银丝并装饰铜鎏金各式杂宝纹。全器气息富丽华贵,鎏金灿烂,釉彩鲜明,使镜面于富贵之中又呈现出形制庄重、质朴自然的仿古之风。此镜置于室内,光华耀目,低调奢华而满室生辉。如此硕大的铜镜造价高昂,极为难得,视野广阔,非一般小铜镜可比。 华夏民族自古以铜镜照容装,并以“镜”为文、为图、为诗。例如明朝重臣张居正所作诗文“明镜照我心,日月佑圣君”等诗词。铜镜从四千年前就已出现,历经齐家文化、商周文化、到唐朝制作工艺更是达到空前高的水平。到清早期,由于传教士从西方引进了“水银玻璃镜”到中国,铜镜才退居使用性质。但在皇家内廷却将之发展成御赏装饰品,制作并摆置于宫廷重要场所,以达到皇帝所期望的“勿忘古、勿忘本”的意义。是次拍品“掐丝珐琅局部鎏金九鼎纹手把镜”就是在乾隆皇帝的“索古、好古”思想之下,由宫廷造办处所承造的一件掐丝珐琅重器。

清乾隆 掐丝珐琅饕餮纹瓶

年代清乾隆

尺寸高18.3cm

此瓶以铜为骨,形制小巧别致。平沿外撇,长颈丰肩,弧腹渐收,底足外撇。外壁通以掐丝珐琅为饰,以腹部饕餮纹为主题纹饰,上古凶兽尖牙外露,神态威猛。由上自下分别加饰蕉叶纹、如意云头纹、菱花纹等多种纹饰。口沿足底鎏金。整体掐丝精致,珐琅釉色纯正,风格富丽堂皇,尊贵典雅。 乾隆时期是掐丝珐琅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此时制作的掐丝珐琅器在装饰上注重与造型的完美结合,装饰繁复,极尽工巧。由于乾隆帝嗜古,因此随着仿古掐丝珐琅器烧造的增多,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饕餮纹、夔龙纹、蟠螭纹、凤鸟纹、云雷纹等仿古纹饰,这些纹饰均是对我国古代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图案纹饰加以变形而来的。此瓶上的饕餮纹即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本品铜质精纯,鎏金灿然,掐丝匀称精细,纹饰满密华贵,层次鲜明飘逸,釉彩明润亮丽,气度雍容,是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工艺的经典之作。

清乾隆 錾胎珐琅缠枝花卉纹海棠盒

年代清乾隆

尺寸直径11.2cm

盖盒呈海棠形,平盖面,平底,盒内及底鎏金光亮。整体錾胎纹样,内填珐琅装饰,盒盖盖面及盒壁外壁遍体施淡蓝釉为地,錾以双线勾勒缠枝花卉图案,花叶枝蔓,外展环绕,团团如意。色彩不多却给人以浓墨重彩之感,极具视觉效果。图案设计严整,錾刻规矩,讲究对称,设色纯正饱满,表面温润光泽,气泡较少。此盒做工讲究,鎏金保存良好,冷艳与贵气并重,气韵华美,文气浓郁。 錾胎珐琅亦名“内填珐琅”、“拂郎嵌”。其工艺创制于欧洲,盛行一时,或于明初传入中国宫廷。《格古要论》中说其制法与“大食窑”器(即掐丝珐琅)相似,唯器表的纹饰不是焊丝在铜胎上,而是经过錾刻、锤揲等法,制作出减地起凸之纹样,在其下陷处填充珐琅釉料,再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与掐丝珐琅相比,内填珐琅更加费工费料,故在明清时期生产范围一直有限,数量相对较少,如沈阳故宫博物院之内填珐琅器仅占其所藏珐琅器的3%。此香盒形制小巧,盈手可握间,可见设计制作之精心,釉彩丰美,鎏金华丽光灿,为精巧雅器。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0 阅读: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