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辜朝明(Richard C. Koo)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它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当凯恩斯认识到宏观经济中存在合成谬误问题时,提出了总需求的概念。尼古拉·哥白尼于1530年发现了太阳系的运作规律,艾萨克·牛顿于1687年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重大发现都发生在1936年凯恩斯提出总需求概念前的250~400年。宏观经济学只有90年的发展历史,与物理学和化学等发展了数百年的学科相比,宏观经济学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经济学只能解释有限范围的经济学现象。也正因为年轻,经济学容易让人狂热并给社会带来较大影响。
《被追赶的经济体 : 发达经济体如何理解与应对新现实挑战》 [美] 辜朝明 著 徐忠 任晴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3年8月
只有少数经济学家预见到了2008年后即将到来的大衰退,甚至没有经济学家成功预测经济复苏需要多久的时间。绝大多数经济学家也没有预料到,零利率、大规模量化宽松和通胀目标无法在预测的时间内实现合理的通胀目标。以上种种事实表明,经济学发展得尚不成熟。
这些根本性的错误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在过去90年里提出的大多数宏观经济理论和模型都假设私人部门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就是说,私人部门拥有充足的、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和健康的资产负债表。所以只要央行将实际利率降到足够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总是愿意借款。在经济体的典型特征为情形1 和情形2 的黄金时代,这两个假设是有效的。但经济学家没有意识到,如今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不仅处于被追赶阶段,而且正经历着资产负债表衰退。它们正处于情形3 和情形4 的状态。
在意识到当前经济可能处于私人部门追求债务最小化的情形3 和情形4 之前,经济学家必须对在假定私人部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传统经济学框架下无法解释的现象进行解释。这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包括在创纪录的低利率环境和财政刺激下,仍然存在的长期经济停滞和失业问题。
经济学家所提出的解释包括结构性问题、通货紧缩预期、长期停滞、重写菜单成本(即改变价格的高成本)以及“外部冲击”。这些解释类似于哥白尼意识到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前,天文学家对行星运动的解释。
是结构性问题还是资产负债表问题
当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时,结构性问题是经济学家的常用借口。他们往往会回到结构性的解释上,而没有意识到其他因素也会产生类似的困境,例如资产负债表问题或缺乏投资机 会等。
20 世纪80 年代,在罗纳德·里根和玛格丽特·撒切尔使公众意识到结构性或供给侧问题的重要性后,经济学家倾向于使用结构性问题进行解释。直到最近,院校才开始讨论资产负债表或投资机会短缺等问题。
因此,在1990年后的日本和2008年后的欧洲,大量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都加入了结构性改革的浪潮。他们认为,如果不进行这种改革,经济就不可能复苏。但是,美国的里根时代和英国的撒切尔时代与日本和欧洲所经历的后泡沫时期截然不同。
在里根时代和撒切尔时代,美国和英国都面临着通货膨胀率和利率高企、劳资纠纷持续不断以及大规模贸易赤字的问题。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和能源危机前的日本和欧洲,通货膨胀率和利率都处于历史低位,劳资纠纷罕见,贸易账户存在巨额顺差。此外,传统宏观经济政策能够很好地适用于1990年前的日本和2008年前的欧洲。这很难说明经济停滞是因为存在长期的结构性问题。
但由于主流学者只关注结构性改革,日本和欧洲分别在过去的30年和15年里在此类政策上浪费了大量时间和资源。但在美国,政策制定者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前两年就认识到美国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资产负债表问题,而不是结构性问题。因此美国没有把时间浪费在关于结构性改革的讨论上。在这方面,美国强于日本和欧洲。尽管许多美国经济学家在几年前还傲慢地向日本讲述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但事实上,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陷入结构性改革陷阱的国家。
结构性改革需要正确表述
支持结构性改革的一个观点是,处于被追赶阶段国家的典型特征是缺乏投资机会。因此通过放松管制、实施其他结构性改革政策可以提高国内资本回报率。但必须明确的是,结构性改革所解决的是经济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之前就存在的问题。换句话说,即使是美国也需要结构性改革,但它并不能解决2008年泡沫破裂后经济体所面临的经济增长失速问题。对于迫在眉睫的资产负债表问题,需要的是财政刺激,而非结构性改革。
当政策无法在预期时间里修复经济、解决2008 年后经济增长停滞等相关问题时,那些推出结构性改革方案的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就失去了公信力。这使在野党和极右翼政党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利益。这一现象在欧洲尤为如此。
…… ……
对数学的痴迷正在扼杀宏观经济学的可信度
尽管非经济学者的读者可能认为前文的讨论难以置信,但当主流经济学家痴迷于数学建模时,对普遍可替代性的依赖就变得至关重要。今天,许多经济学业内人士认为脱离数学的创作(例如这本书)不是严肃的经济学创作。但要使数学方程能够发挥作用(连续的可区分度),模型必须假设经济主体的行为是平滑、连续且朝同一方向变化的。相反,当家庭和企业被迫突然改变或逆转行为时,这些模型将毫无用处。这就是经济学家未能预测到2008年后大衰退的原因。
高蒂·埃格特森和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认为,即使在“费雪-明斯基-辜朝明”环境下,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胀目标和量化宽松也是有效的。事实上,三年后克鲁格曼本人也承认,这些政策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成为“规则改变者”。这表明,三人的模型和公式并没有考虑到泡沫破裂后民众行为突然逆转的可能性。
大多数数学模型无法处理突然的逆转,这与宏观经济学的精神相背离。毕竟,宏观经济学诞生于突然转向追求债务最小化的大萧条时期。但很少有经济学家能预见大衰退及其漫长且令人不快的后果,这充分说明数学工具并不能帮助人们有效地理解经济运行方式。
在天体物理学中运用高等数学能成功帮助人类登上月球。但在经济学中运用高等数学(和从事这一行的教授)不仅未能预见自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宏观经济事件,也未能预见2008年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效性的重大转变。
天体物理学家可以将人送上月球,因为月球不会突然改变方向。物理学家还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来准确预测月球的位置、潮汐涨落时间等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现象,并因此获得尊重。当然,除数学工具之外,物理学家还需要多年的观察和努力才能找到拟合数学公式的正确数据,并进行合理预测。
但人们总是因事而动,随时改变行为方向,数学模型无法拟合家庭和企业突然改变的行为,因而经济学家无法预测大衰退。当把数学作为主要研究工具时,经济学家常常将人视为像月球或火星那样的行星天体,而不是有思想、有反应的个体。
可能正如乔治·索罗斯所说,经济学家之所以如此关注数学,是因为“嫉妒物理学”。事实上,数十年来索罗斯一直主张反身性理论,即经济学家需要把企业和家庭视为有思想、有反应的个体。
经济学中通俗易懂的语言的力量
包括经济学和物理学在内的所有学科的最终目标都是寻找真相。在这一点上,与物理学家相比,经济学家有巨大的优势:他们分析的是和自己一样的人类行为。正如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说,经济学是关于日常生活的科学。经济学家本身就是工人、消费者、储户和投资者。经济学家甚至可以直接询问与家庭和企业有关行为的原因。例如,他们可以询问日本企业的CEO,为什么在零利率的情况下还要去杠杆。然而遗憾的是,很少有经济学家这样做。
经济学家可以从图2-2 和图4-2 关于企业资产和负债的统计中发现企业正在缩减债务规模,但很少有人这样做。这就像一位天体物理学家试图在脱离数据的情况下预测行星的运动轨迹。
因为经济现象是人类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经济学中没有什么是在人类认知之外的。这意味着经济学中的一切,包括家庭和企业的行为,都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这与物理学相反,如果脱离数学工具,物理学家就无法描述彗星或电子的运动轨迹。物理学家也不可能询问彗星或电子为什么要这样运动。
因此,在经济学理论、数学或其他模型中,都可以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个人消费者或企业的假设和预期行为。这一描述有助于判断该模型是将人视为行星天体还是有思想、有反应的个体。问题是,一旦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这些优美的数学模型,人们就会发现,很多模型确实是把人当作行星和彗星进行研究的。
我曾与一位以构建优美的数学模型而闻名的教授辩论日本的贸易摩擦问题。通过这位教授对其模型通俗易懂的描述,我得知该模型假设一位因进口商品而失业的工人会立即找到另一份同样报酬的工作。但如果真是这样,贸易摩擦就不会发生了。
贸易摩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进口国家的工人失去了工作和收入。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因进口而失业的工人将不得不经过多年痛苦的再培训,才能重新获得原有的收入,甚至在许多情况下永远无法获得原有水平的收入。正是这种收入的损失导致了贸易摩擦。然而,根据这位教授的模型,贸易摩擦不应该存在,因为并不存在收入的损失。这一“发现”有效结束了辩论。
经济学从业者应该不断审视模型对于家庭和企业的假设。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该要求教授使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数学模型中对于企业和家庭行为的描述。只有这样,才能自我判断该模型是否有意义。
由于经济学家对数学长达半个世纪的痴迷,以及将数学公式视为唯一“合法”的经济学形式,数学模型假设之外的重要现象被完全忽视了,包括资产负债表衰退和国内投资机会的短缺。因此,大学里讲授的经济学只适用于处于非泡沫、不存在资产负债表问题且投资机会充足的黄金时代的基本封闭的经济体。
但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需要经济学家呢?只有当一个经济体处于情形3 和情形4,也就是存在仅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才能看透的反直觉的合成谬误问题时,才需要经济学家。遗憾的是,如今大多数经济学家只接受过研究情形1 和情形2 下的经济状况的培训(或者他们的模型只适用于这些情形)。因此,公众总是对经济学家和他们位高权重的朋友感到失望。
—End—
本文选编自《被追赶的经济体 : 发达经济体如何理解与应对新现实挑战》,题目为编者所拟。特别推荐阅读。该文由出版机构提供,只做推荐作者相关研究的内容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原出版机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