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爆红全国,如今跌落神坛的她怎么样了?揭露最残酷的鸡娃真相

脑洞乌托邦 2022-10-11 18:37:37

鸡娃这个词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说过。

鸡,这里是鸡血的鸡,指的就是一些父母不断地给孩子打鸡血,

恨不得把孩子都给上了发条,让他们像机器一样不停地学习。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父母,动不动就跟自家孩子说,

你看人家谁谁上次又考了全校第一,谁谁谁又上了名校。

你看人家家孩子刚过百天就能出口成章了,你都3岁了,咋还不能中英双语呢?

你看人家别人家孩子3岁就会缩骨神功了,你都5岁了,咋还不会飞呢?

1999年,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四川成都女孩刘亦婷以全额奖学金被哈佛大学录取,

随后其母刘卫华光速出版了一本题为《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的书,

从此开天辟地,开创了中国鸡娃父母的先河。

那么那个曾经立誓要帮助中国穷人的女孩,现在怎么样了呢?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哈佛女孩的故事。

有女初长成

1981年,刘亦婷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杂志社的一位编辑。

刘亦婷1岁8个月时,她的亲生父母因为感情不和而离婚。

母亲刘卫华拿到了刘亦婷的抚养权,所以刘亦婷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主要来自母亲。

刘卫华深信“人生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刘亦婷出生之前,她就买了各种早教书籍。

孩子刚生下来就进行各种早教训练。

刘亦婷15天是,刘卫华开始对她“输入”单词,教她语言。在月子里,培养她对艺术的兴趣。

1岁3个月,刘卫华教她如何抒发感情。一岁半,教她背唐诗。

即使是帮忙带孩子的刘亦婷的姥姥也需要“先培训,后上岗”,

没有读完早教书之前不准带孩子。

刘卫华还给她母亲,也就是刘亦婷的姥姥列了一张“婷儿生活安排表”和“饮食安排表”,

容不得有一点闪失。

刘卫华就是那种把所有的宝都要在孩子身上的父母。为了更好地培养和照顾好刘亦婷,

刘卫华在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后,也毅然放弃了深造的机会。

当刘亦婷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时,刘卫华四处托关系把女儿送进了区级重点小学就读。

刘亦婷7岁那年,刘卫华再婚,对方名叫张欣武,也是一名杂志社的编辑,

和刘卫华是同行。张欣武对刘亦婷视如己出。

最重要的是,他的教育理念和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高度的契合。

上学期间,一旦刘卫华觉得所在的学校不能给女儿带来竞争力和压力的时候,

她就会毫不犹豫地给女儿办理转学。

刘亦婷也不负众望,在母亲与继父的双重督促下,成绩一直很优秀。

1993年,12岁的刘亦婷进入成都外国语学校读初中,之后继续在那里读高中。

1996年,刘亦婷被《苍天在上》剧组选中,忙里偷闲地还去演了个电视剧。

拍完戏回到学校考试,还拿了个全班第一。参加全国初中物理知识联赛,得了个二等奖。

其实这一切都是刘卫华精心为女儿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至于为什么,我们稍后再说。

1997年,刘亦婷获得了一个到美国学习交流的机会。

在20天的时间里,刘亦婷和其他同伴们一起访问了20多所美国中学。

交流结束后,有一些同学表示之后想到美国留学。

但刘亦婷斩钉截铁地说:

我不要去美国上学,一个人应该先学好自己国家的文化,我要考北京大学。

可不料短短一年之后,事情就出现了变化,还在上高二的刘亦婷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哈佛大学等四所名校以全额奖学金特招录取,最终她选择了哈佛。

1999年,她是中国唯一一位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学生,轰动一时。

哈佛女孩

1999年8月1日,刘亦婷登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步入了哈佛大学的校门。

在那个出国留学还十分罕见的年代,刘亦婷的成功几乎瞬间就抓住了无数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家长们的心。身为杂志社编辑的刘亦婷的母亲和继父从中看到了商机。

2000年,刘卫华和张欣武合著了《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一书,

从家长的角度讲述了刘亦婷的成才过程,将女儿刘亦婷捧上神坛的同时,

也创下两百万册的销售记录。此书出版后连续十个月位居畅销书榜首,

是家家户户人手一本的“育儿宝典”。这本书当时火爆到什么程度呢?

成都有一家媒体开通了四部热线,一下午就接到近千个“取经”电话,

每一天都能收到从全国各地寄来的读者来信。

《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的开篇第二章,

刘卫华就列举了各种羡煞旁人的育儿数据,比如说:

因为她每天都坚持给婷儿洗澡、按摩、做婴儿体操,刚满月婷儿就能抬头了。

3个月大就开始认生,比平均水平提早6个月。

4个月大时,就会翻身了,比平均值提早两个月。

一般婴儿10个月大才出现的理解性记忆,婷儿6个半月就有了,

她能够明白词汇与物体间的关系。

10个月大时,艺术细胞已经形成,会哼唱歌曲。

不到3岁时,就会讲《红楼梦》的故事了。还能主动承担一些打扫家庭卫生的任务,

每次吃完东西,桌面和地面的果皮和瓜子壳都是由婷儿收拾。

刘卫华说,她的育儿方式是参考了19世纪初的德国“神童”卡尔·威特的培养过程。

最重要的是书中字里行间暗示着,婷儿的优秀,不仅仅是天赋,

更可以是通过后天的培养而得到的。

这就相当于给无数家长画了一个大饼+打了一剂强心针,

让他们误以为只要按照刘卫华的方式,按部就班,自家的孩子早晚有一天也能上哈佛。

那么刘卫华的独门教育秘方是什么呢?

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捏冰”情节。

为了锻炼女儿的毅力,刘卫华和张欣武让不到10岁的刘亦婷练习徒手捏住一个冰块。

刘亦婷在日记中写道:

第一分钟,感觉还可以,第二分钟,就觉得有刺骨的疼痛,

我急忙拿起一个药瓶看上面的说明,转移我的注意力;

到了第三分钟,骨头疼得钻心,像有千万根冰针在上面跳舞似的,

我就用大声朗读说明的方法来克服。

当爸爸跟我说“时间到了”的时候,我高兴得跳着喊着:“万岁,万岁,我赢了,我赢了!”

可我的手,却变成了紫红色,摸什么都是觉得很烫。

除此之外,刘亦婷的妈妈也独创了一个训练孩子耐力的方法,

就是踮脚训练,让刘亦婷踮脚尖站立30分钟。

为了改掉刘亦婷粗心大意的毛病,刘卫华会让她整本整本地抄写《成都市电话号码簿》。

有不少人在网上回忆青春说,自己的父母当年看了《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后,

当天晚上就把自家冰箱里的冰凿下来,让他们练习“捏冰”,

从一分钟到五分钟,再到直接把冰捏化。以为这样就能想刘亦婷一样考上哈佛,

可事实上,又有多少人真正上了哈佛呢?没有冻到肌肉坏死就万幸吧。

刘亦婷的日记之所以能在书中公开是因为,她从小就被妈妈要求必须每天写日记,

而且写完了还要给妈妈看,毫无隐私可言。

还有网友吐槽说,当年自己的妈妈看到了书中的一段话:

“孩子的文具不应该过于五颜六色,容易分散注意力 ”,

于是果断地把他最心爱的文具盒给扔了。

刘卫华并非教育学或者心理学科班出身,这本书放在今天看,

里面有很多教育方法都是不太恰当的,甚至如果不贴上一句“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这书搁今天估计都过不了审。可在那个互联网还不发达,育儿书籍也不普遍的年代,

大部分父母是无法广泛地接触到优质的育儿知识的。

再加上编辑出身的刘卫华、张欣武夫妇又擅长出版营销,

一些缺乏判断力的家长就认为他们的成功经验是可以被轻易复制的。

直到2004年11月,另一本题为《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的书

闯入大众视野,刘亦婷才被逐渐拉下神坛。

真相?

《“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一书的作者名叫萧愚。

他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两年前,他开始关注《哈佛女孩》这本书,

他认为用一个模版来教育孩子是件很糟糕的事。试卷考不到的东西,社会会考到。

急功近利的学习者固然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长久看来,终会遭到社会的毒打。

在书中,萧愚对刘亦婷被哈佛录取的情况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认为她之所以能够拿着全额奖学金进入哈佛完全是因为找到了一位重磅推荐人。

在这位推荐人的帮助下,充分利用了哈佛大学招收中国学生时,存在的制度漏洞和缺陷,

才被哈佛录取,根本不是综合素质教育的结果。

刘亦婷在高二参加赴美夏令营时,结识了一位贵人:

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的美国律师兼政府议员拉瑞. 席慕思。

刘亦婷在申请哈佛时,连SAT成绩都没有。

SAT是世界各国高中毕业生申请美国大学及奖学金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考试,刘亦婷都没有参加。

按理说,这应该是她申请中的一个很大的劣势。

但是拉瑞熟悉美国高校的申请流程,在他的指导下,刘亦婷成功避雷。

再加上美国的大学都非常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正因如此,刘卫华才精心地为女儿安排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早早地替她做好了规划。

众所周知,申请国外名校时,推荐信是至关重要的。当年刘亦婷同时申请了11所美国大学,

除了像哈佛、哥大这样的常青藤大学外,还有一些二三流的大学。

但次一点的大学没有录取刘亦婷,反而是哈佛、哥大对她抛来了橄榄枝。

萧愚猜测拉瑞应该与录取刘亦婷的4所美国高校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所以他的推荐信也显得分量极重。最后,在学校面试阶段,

拉瑞甚至动用了自己的人机关系,找到了一位他认识的人作为刘亦婷的面试官。

这段故事的详细经过还被刘卫华傻傻地记录在了《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当中。

除了热心人士拉瑞的帮忙外,刘亦婷被哈佛录取也是时代背景下各种机缘巧合的结果。

就在刘亦婷忙着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

她所就读的高中成都外国语学校正好处于从公立高中转向私立学校的关键点。

德瑞教育集团收购了学校的大量股份。资本都是精明的。

投资方为了打响学校牌子,急需在短时间内树立一个优秀学生典型,

而恰好以哈佛为申请目标的刘亦婷就成了最佳选择。

外界帮助和全家人的努力,刘亦婷这才圆梦哈佛。

总结来说,萧愚在《“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一书中的观点就是,

刘亦婷也许已经很优秀了,但比她更优秀的人还有很多。

她凭自己的实力硬拼,考个重点大学也许不成问题,

但能够成为1999年唯一一个被哈佛录取的中国学生,运气占了很大的因素。

作为刘亦婷的父母,刘卫华和张欣武当然清楚他们的这份幸运。

但是他们却在《哈佛女孩》一书中,有意无意地把“运气”二字给隐去了。

其实《哈佛女孩》遭受质疑,已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萧愚之前,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就曾指出,

刘亦婷的家长可能确实有一些成功的经验。

但经验毕竟不是规律,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孩子。

指望把某个家庭培养孩子的做法和经验作为“万应灵药”或“绝招”,

生搬硬套到每个家庭,“照着葫芦画瓢”,大多数家长必定是要失望的。

面对质疑声,刘卫华这边反驳说,申请哈佛是刘亦婷的自主决策,

拉瑞事先从未建议过,也没有所谓的“很广的人脉关系”。

那次和刘亦婷一起访问美国的不少国优秀学生都得到了拉瑞的推荐信,

却只有刘亦婷一人被哈佛录取,这就足以证明女儿的实力。

《哈佛女孩刘亦婷》中刊登过一段刘亦婷高中日记的片段,

其中表达了她对当时祖国贫穷落后的状况痛心不已,

并说道愿意将一生都奉献给祖国的经济建设,以科学文化知识为杠杆,

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让贫困的儿童都能上学;

让需要救援的人都得到救助。

如今2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刘亦婷怎么样了呢?

回归平凡

刘亦婷在哈佛攻读的是应用数学和经济专业。

根据领英的资料,2003年大学毕业后,刘亦婷先后在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百事公司,

以及一家对冲基金工作过。但不知道为何,在这三家公司做的时间都不长。

后来,刘亦婷选择了自己创业。开了家名为「睿识资本」的公司,但因为经营不善,

不久后创业失败。而后,她又和朋友一起开创了「慧恩资本」,

遗憾的是,4年之后,公司再次倒闭。

如今刘亦婷是「秦岭资本」的合伙人兼首席运营官。

秦岭资本是一家为机构投资者以及高净值个人提供全球资产管理和移民服务的投资公司。

婚姻方面,刘亦婷嫁给了她的大学同学,一位美国离婚律师,在美国算的上是中产阶级。

如今的刘亦婷早已淡出了公众的视野,回归了平淡的生活。

有人吐槽刘亦婷现在过得不够好,其实主要是因为我们依然带着天才的滤镜去看她,

认为当初的哈佛女孩、那样一个神童,在学术方面应该取得巨大的成就,

拿几个诺奖都不过分。但其实哪来的神童,不过“造神运动”的产物罢了。

刘亦婷的父母在当年通过兜售自己所谓的成功经验,狠赚了一波家长们的智商税,

短时间内通过版税入账上百万。广大家长如愿以偿的买到了心心念念的育儿葵花宝典,

到头来深受其害的只有鸡娃们。

鸡娃变迁史

90年代初期,社会上突然流行起来一种说法,

说一个人要具备三项基本技能才能被称之为现代人,

分别是:开车、电脑、英语。除了开车有年龄限制之外,

其他两项都可以从小抓起,也就是说都有“鸡”的空间。

1984年,邓小平提出了“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口号。

1992年,第一台ThinkPad在IBM诞生。1993年,英特尔推出了第一代奔腾处理器。

这意味着在未来,人们可以通过便携式计算机在任何地方高效地处理信息。

可是根据统计局的数据,1993年,全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只有3236元,

电脑对于绝大部分家庭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但这并不妨碍家长不甘心自家孩子落后于他人的心情,

虽然即使家长给孩子们买了电脑,他们也只想打游戏。

做游戏机起家的段永平,深知游戏的吸金魔力。

他利用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庸之道,成功地将鸡娃和游戏,

两个看似完全不搭噶的东西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做法也简单粗暴,在风靡一时的任天堂红白机外面加个键盘,小霸王学习机横空出世。

就像老婆饼里没有老婆一样,小霸王学习机里也没有学习。

这里面跟学习最沾边的东西,可能就是打字游戏了。

后来,段永平DUANG地一声还请来了成龙,让他在广告里喊出了:

想当年我是用拳头来打天下,如今这电脑时代,我儿子要用小霸王来打天下,

同是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小霸王!的口号。

一句话让万千父母心甘情愿,自掏腰包。

不得不说,营销教父就是营销教父。轻而易举地创造了一个三赢的局面:

家长和孩子各取所需,与此同时,段永平的钱包也越来越鼓。

电脑技能有了,但想要成为21世纪的新新人类,英语这道坎儿还得过。

此时,一份叫做《英语辅导报》的刊物,悄无声息地占领了全国学生的课桌。

相信中国出生的80后,应该没人不知道这份刊物的。

想当年高考结束后,我妈整理我房间,翻出来的《英语辅导报》,摞起来都到膝盖了。

《英语辅导报》的创刊人名叫包天仁,原来是吉林省通化县的一位英语老师,

没事就爱带着学生们996刷题。后来觉得光自己的学生刷题还不过瘾,

如何才能让全国学生都体会到刷题的快乐呢?于是萌生了一个朴实无华的念头,

创立一份英语题库报刊,与教材相配套,与教学同步,全国发行。

1990年3月1日,《英语辅导报》正式试刊,当时一个专职编辑都没有,

只是找了一些大学老师、学生兼职,可在创刊当年就实现了盈利。

1992年,报纸的发行量已经有80万份。

1993年,有了公开刊号的第一年,税后利润高达500万元。

用包天仁的话说,那几年是“赚大钱”的时代,发行量也呈几何级数增长。

到了2006年前后,《英语辅导报》旗下已有《数学辅导报》、

《语文学习报》等几十种报刊,发行量高达1300万份,每年交税超过1600万元。

98年洪灾的时候,全国组织捐款,教育系统的任务是600万元,

英语辅导报社一家就捐了150万元,占了四分之一。

时间跨入21世纪初,刘亦婷踏上美国土地的两年后,

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WTO。此后,留学生人数迅速井喷。

2000年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是3.9万人,2002年就达到了12.5万人。

虽然与每年几百甚至上千万的高考人数相比,能出国的总归还是少数,

但是这并不妨碍一些有条件的家庭把出国留学当做鸡娃的目标。

出国留学的重大利好,让1993年就起步的新东方终于迎来了春天。

此后也催生了一大批专攻出国留学英语的辅导机构。

在这类机构的课堂上,学生们经常可以听到任课老师口中描绘的国外生活的段子:

谁谁谁以前就是个穷学生,现在在美国大学当教授。

我去美国看他的时候,住着大house,还请我吃了顶级牛排。

寒暑假的时候回国旅旅游探探亲,然后回美国继续当教授。

时过境迁,如今小霸王学习机早已风头不在。《英语辅导报》虽然还在发刊,

但2015年,因为资金链断裂,被46名教师告上法庭,讨要200万保证金。

各类留学英语辅导机构因为国家政策的改变,一夜之间成批成批地关门倒闭。

俞敏洪老师也开始带着新东方教职工集体直播带货。

就在8月初,一条“新东方花近200亿退学费和遣散费”的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

俞老师说:幸亏新东方账上还有钱,

如果没钱,我个人砸锅卖铁都没有的话,我现在可能已经跳楼了。

说个题外话,200亿不是一个小数目,在主营业务几乎全部关闭的情况下,

新东方还有能力,并且愿意拿出这么大一笔钱安置员工和退还学生父母,

就说明这个企业是愿意踏踏实实做事的。

也许教育部“双减”政策的落地并不意味着新东方的终点,而是它转型的起点。

90年代初到2022年,鸡娃的目标从买得起一台电脑,到学好英语,再到靠全校第一,

去美国当教授。一个目标实现了,还没等孩子们喘口气,家长就该换新的目标了。

鸡娃长大了,再去鸡自己的娃。随着时代的推移,鸡娃的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朝各种奇怪的方向一路狂奔。什么用孩子的名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什么8000单词量,什么去东非大草原看动物大迁徙之类的都已经过时了。

去年微博上有人说,有科考人员在北极科考时落脚的小镇上看到了一群中国小孩。

上前一打听发现是北京朝阳区某小学的毕业科考旅行。

我还记得我小学毕业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衣服来庆祝,

当时我就觉得幸福的不得了了。如今的小学毕业旅行都要去北极了吗?

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估计马斯克火星项目实现的时候,家长们能送孩子去火星过寒暑假。

到时候大街小巷可能都贴着这样的传单: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去火星。

您来,我们送您的孩子去;您不来,我们送您孩子的竞争对手去!

其实,鸡娃现象背后的本质是教育资源的结构性失衡。

少数人占有了大部分的社会资源,阶级固化日益严重,

人们只能通过不断地提高竞争门槛来争夺有限的资源。

不仅是中国,资本主义国家更是如此。

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教育也是有钱人就上私立学校,

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其他人就到公立学校混混日子吧,快乐教育嘛。

然后有一大批人学出来,连个算数都算不好。

前两天,我上街去买了两个冰激凌花了12.5刀,给了收银员一张20刀的纸币。

她愣是在那儿扣了半天的手指头没算出来应该找我多少钱,

整得我都挺尴尬的,最后还是递给了8.5刀。

关于教育内卷,我曾经专门做过几期视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回看一下。

绝大部分家长鸡娃的原因都是希望自己的下一代

能够成功守住这个家庭在社会中的阶级地位,至少你不要掉队。

少数家长还梦想着鸡一鸡娃,就能实现阶级跨越了。

最可怜的还是那些低收入家庭,他们即使想鸡娃,也无钱可鸡。

我做这期视频的目的,并不是想要告诉广大父母,躺平吧,别鸡了。

在战场上,人家都穿着防弹衣,架着冲锋枪,我要是劝你裸奔上阵,就是在耍流氓。

只要社会资源的配置依然失衡,鸡娃就是一个无解的议题。

但是我们在给孩子们打鸡血的同时,也可以带着他们偶尔停下来,看看周围的风景。

我们常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龙和凤都是神话里的东西。

中国知名作家易中天说,他眼里正确的教育理念应该是“望子成人”。

成人有四个标准:正直,善良,健康,快乐。

至于在什么行当,从事什么职业,拿多少钱,并不是判断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

如果有一天,大部分家长都能把“望子成人,无为而教”当做自己的教育准则,

那么孩子们也能够重新拥抱快乐的童年。

0 阅读:40

脑洞乌托邦

简介:分享奇闻轶事,未结案件,揭秘大自然,让你脑洞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