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滞后的朝鲜王朝,为何走向全面禁止白银的“不归路”?

趣史小研究 2024-07-14 05:53:36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风起云涌的16世纪东亚,明朝的银流如潮水般涌入战火纷飞的朝鲜半岛。曾经,为了抵御外来的经济压力和维持独立,朝鲜王朝在世宗大王的统治下,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全面禁止白银的流通和使用。朝鲜为何当初要选择这条经济自缚的道路?

货币经济的优势与交易效率

自古以来,货币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货币经济的出现极大提升了交易的效率和人们的交易意愿,这主要是因为货币具有普遍接受性、便于携带、分割和存储的特点,使得交易活动更为便捷和快速。

在宋朝的市集中,铜钱的普及使得各种商品交易变得异常活跃。市民们不再需要携带重重的物品去寻找愿意交换的商家,只需带上一袋铜钱,便可以轻松购买所需的各式物资。

在市集的一个角落,一位卖家摆出了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顾客们络绎不绝。他们只需掏出几枚铜钱,便可迅速完成交易,无需再通过复杂的议价和物品交换。这种便捷的交易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市场的流动性,使得更多的商品得以销售,更多的顾客得以满足需求。

与此同时,在市集的另一端,一个手工艺品摊位前聚集了不少人。这里售卖的是精美的陶瓷和丝织品,价格自然不同于日常食材。然而,货币的使用使得即便是对于这些较为高价的商品,人们也能够轻松进行购买。

一位顾客仔细挑选后,从钱袋中取出了相应的银币,交易在短短几分钟内便顺利完成,展示了货币在提升交易效率方面的显著作用。此外,货币经济还促进了更大范围内的贸易活动。随着商队的组织和扩展,货币成为了跨地域交易的重要媒介。

商队中的商人们携带着各地的货币,可以轻松地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进行购买和销售。例如,在丝绸之路上,来自中原的商人会带着银币到达西域,用以购买当地珍贵的香料和宝石,而西域商人则可以利用这些银币再次购入中原的丝绸和瓷器。

在国家层面上,货币经济的发展对于税收和国家财政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相较于以物品计税,货币的使用使得税收更为简便,提高了税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朝鲜半岛的物物交换体系

在宋朝时期,徐兢出使朝鲜,他发现了朝鲜半岛上的经济模式与中国大陆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朝鲜半岛的居民们普遍依赖物物交换作为日常的经济活动,而货币的流通极为有限。这种交易方式在宋朝看来较为落后,因为宋朝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货币系统和商业模式。

在朝鲜的市集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交易场景。例如,在一个典型的市场日,农民们会带来新鲜的农作物,而手工艺人则携带他们制作的工艺品。这里没有货币的身影,所有的交易都是直接用物品来换取物品。

一位农民如果需要一块布匹,他可能会用他的一部分庄稼来交换;而手工艺人需要粮食时,就会用自己的手工制品来交换所需的粮食。在更大一些的交易中,如房屋或土地的交易,通常涉及到更为昂贵的物品,如高级布匹或者银块。

这种高值物品的交换尤其复杂,需要双方仔细衡量价值,有时还需要村里的长者或者其他信任的中介来帮助评估和见证交易。例如,如果一个家庭想要购买一块农地,他们可能需要提供相当数量的银块或是价值等同的布匹。

对于更日常的商品,如米、盐或是布匹,交易通常按照实际的数量来进行,甚至精确到每一粒米。这种按需分配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但在效率和规模上大大受限。

比如,在一个小村庄的市场上,一位老妇人带着自家产的几束蔬菜来交换几斤米,双方要花费时间来协商交换的数量,直到双方都觉得公平为止。由于缺乏货币流通,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在朝鲜半岛上很难展开。

这种局限性影响了经济的多元化和发展。商人们无法通过积累货币来扩大生产或提升技术,因此,经济增长的潜力被严重束缚。即便是朝鲜的商人有意向扩展业务至其他地区,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他们必须适应不同地区可能完全不同的交易习惯和物品价值评估。

朝鲜的经济策略及对外关系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朝鲜迅速表态归附,但在处理与元朝的关系上显得犹豫不决。这种矛盾的外交态度使得朝鲜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既要保持对旧宗主国元朝的忠诚,又必须接受新兴的明朝作为新的宗主国。

朱元璋对此感到不满,施加了更多的压力,迫使朝鲜王朝接受重税和苛捐杂税,以显示其对明朝的忠诚和服从。在这种经济压力下,朝鲜王朝意识到必须增强经济基础来维持其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他们开始在国内推行一系列寻找和开采金银矿资源的政策。政府发出号召,鼓励民众参与到寻找金银矿的活动中来,以期发现新的资源来增加国库收入。

对于那些在此过程中有所发现的民众,朝鲜王朝给予了丰厚的奖励,如赠送粮食等物资,以激励更多人加入到这一活动中。

朝鲜的农民和小镇居民们被这一政策吸引,纷纷加入到寻找金银矿的行列中。在一些地区,人们甚至放弃了农业生产,转而投入到看似更为直接能带来财富的矿产开采活动中。在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小规模的矿场开始形成,采矿活动逐渐成为许多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之一。

然而,这种急功近利的策略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虽然短期内国库的金银储备确实有所增加,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采矿和环境管理经验,过度开采导致了许多地区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森林被砍伐以用于采矿,河流因矿石的冲洗而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由于大量劳动力转移到采矿业,原本的农业生产受到忽视,粮食产量开始下降。

这一变化进一步加剧了食物供应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粮食短缺问题更加严重。此外,金银矿的发现并不如人们预期的那样频繁,许多人投入巨大却收获甚微,导致了更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不稳定。

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内部抑制

1429年,在朝鲜几十年如一日的求饶下,明朝勉强答应了朝鲜不再岁贡银子的请求,但此时朝鲜内部还是正常有银子流通的,为了避免被明朝发现,朝鲜王世宗颁布了最严厉的禁银令。

根据这一政策,所有非王室和高级官员都被禁止使用金银。这意味着,除了国王和一些顶级贵族外,包括商人、中低级官僚及普通百姓在内的所有人都不能进行任何包含金银的交易。这个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朝鲜的金融体系和商业实践。

在市场上,这一政策导致了许多商业活动的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也让朝鲜走上了不归路。由于白银是当时主要的货币形式,用以大规模交易和储值,这一禁令使得大规模的商业交易变得异常困难。

商人们无法使用金银作为交易媒介,不得不回归到更加原始的物物交换,或是试图使用其他物品如布匹、粮食等作为交换媒介,但这些都无法有效替代金银在贸易中的功能。

例如,在朝鲜的主要贸易港口,以往用白银结算的大宗商品交易,如粮食、陶瓷、金属工具等,不得不寻找其他解决方案。此外,这一政策还对中小型企业和手工业者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这些依赖市场销售收入的生产者和商人发现,由于不能使用金银,他们难以扩大生产或吸引外部投资。在一些需要大量资金输入的行业,如采矿、建筑和大型制造业,资金流动的难度增大,抑制了这些行业的发展,经济滞后极其严重。

朝鲜与国际贸易的接轨

直到16世纪末的壬辰战争期间,由于明朝的介入,大量白银流入朝鲜,这才结束了朝鲜长达近百年的金银禁令。战争的爆发虽然带来了混乱和破坏,但也无意中促使朝鲜重新引入了白银作为货币交易的重要媒介,这标志着朝鲜金融政策的一大转变。

在这场战争中,明朝为了支持其军事行动,大量使用银两支付军饷和采购军需物资。这些白银逐渐流入了朝鲜的市场,开始在民间流通。

随着战争的持续,白银的流通量增加,朝鲜的商人和普通民众逐渐认识到白银作为交易媒介的便利性和有效性,开始在日常交易中使用这些白银。战后,朝鲜王朝面对现实的需求和白银流通的事实,不得不正式解除了对白银使用的禁令。

这一政策的解除,虽然起因于外部战争的影响,却有效地促进了朝鲜与国际贸易体系的接轨。朝鲜的商人开始更广泛地与外国商人进行交易,使用白银购买国外的商品,如丝绸、瓷器和其他工艺品,同时也出口本国的特产如人参和纸张。

这种新的经济开放带来了刺激性的变化。市场上的商人们开始寻求更多的国际市场信息,了解外国的价格动态和商品需求,从而优化自己的交易策略。港口城市如釜山成为了国际贸易的繁忙中心,吸引了来自日本、中国甚至更远地区如东南亚的商船。

然而,朝鲜的经济结构和商业实践由于长期的金银禁令而已经落后于邻近国家。明朝和日本的商人利用其成熟的货币经济体系和发达的海上贸易网络,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优势。

虽然这一政策的改变最终促进了朝鲜的经济发展,使其开始与国际贸易体系接轨,但长期的金银禁令已使朝鲜在全球经济中落后了近一个世纪。

这段历史对朝鲜经济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了显著的延迟,其影响深远且复杂,朝鲜必须在未来的岁月里不断努力,以弥补这一时期的落后。



参考资料:

[1]刁书仁.朝鲜使臣的白银私贸及其对东亚贸易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13(11):96-103

2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