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过年,走亲戚成了许多家庭的“必修课”,却也是不少人心中最不愿面对的“社交挑战”。
一边是迎来送往的疲惫不堪,一边是“走了形式”的亲情交际,有些人盼着热闹,而有些人却深感窒息。
莫言曾一语戳破这种社交“泡沫”——“你拿两样破东西来我家了,我忙碌半天然后做一桌子菜给你,陪着假笑聊着家常。”
这句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年味浓了,情感却淡了,走亲戚到底成了一种温情习俗,还是只剩下徒有其表的“面子工程”?
01
莫言的“灵魂拷问”,戳破千万家庭的体面泡沫小时候,我们期待过年,因为意味着新衣服、压岁钱、家家户户的热闹氛围。
长大后,却开始害怕过年,尤其是走亲戚。
那些曾经亲密无间的亲戚,如今却像陌生人一样,需要依靠寒暄和客套维持关系。
拜年不再是情感的维系,而变成了“面子”的较量。
礼品要精挑细选,既不能太贵让人觉得有负担,又不能太便宜显得敷衍;
聊天要小心翼翼,生怕被问到工资、房子、车子、孩子等“敏感话题”;
饭桌上满是虚情假意,嘴里夸赞着“你越来越年轻了”,心里却想着赶紧吃完找借口离开。
莫言的这句话,赤裸裸地揭示了这种“尴尬”:走亲戚,似乎成了过年的“规定动作”,没有多少真心实意,更多的是一种仪式性的完成。
02
困局:当走亲戚沦为“面子工程”①假笑、攀比与“表演式亲情”走亲戚的本质,本该是维系血缘关系的纽带,但如今却变成了一场无声的较量。
谁家孩子考得好?谁家买了新车?谁家装修最豪华?谁家送的礼品最贵重?
这样的亲戚聚会,早已不是情感的交流,而是赤裸裸的“攀比现场”。
有些人甚至并不想来往,只是为了不被家族说闲话,才勉强应付。
比起真心实意的亲情,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上演“表演式亲情”——即使心里不喜欢,也要假笑寒暄、客套几句,互相恭维、互相敷衍,直到最后谁都记不清自己到底说了些什么。
②礼物的“物化焦虑”曾几何时,走亲戚的礼品,变成了一场“隐形的较量”。
买贵了,担心对方有压力;买便宜了,又怕显得寒酸。
有些人为了面子,不得不咬牙买贵重的礼品,甚至宁愿“打肿脸充胖子”。
但实际上,很多家庭并不需要这些“形式化”的礼品,反而觉得麻烦。
毕竟,年年送的东西大同小异,收的人并不真的缺,送的人却花了不必要的金钱和心力。
礼物本该是心意的表达,而如今却成了一种压力和负担。
亲戚间的感情,若是要靠礼品来维持,那这样的关系也终究难以长久。
③时间与情感的双重消耗走亲戚,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消耗,更多的是时间与情绪上的成本。
对于现代人来说,假期本该是放松身心的时间,但一旦被“走亲戚”填满,就变成了一场“被迫社交”。
本想好好休息几天,却被各种应酬折腾得身心俱疲,甚至有些人明明不愿意见某些亲戚,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去。
这不仅让走亲戚变成了一种“压力”,甚至让年味变成了一种“负担”。
03
突围:年轻人正在重构“新年俗”①从“走形式”到“走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意识到,亲情不应该靠“走形式”来维系,而是应该回归本质,真正做到“走心”。
有的人选择不再拘泥于“必须走亲戚”,而是改为线上拜年,或者选择有时间时再约见真正想见的人。
比起寒暄和攀比,他们更愿意在有限的时间里,和真正关心自己、自己也珍惜的亲人待在一起。
②科技解构传统,重塑温情随着社交工具的普及,拜年早已不仅仅局限于“登门拜访”。越来越多人选择用视频通话、微信红包等方式,表达对亲人的关心。
科技让“拜年”不再局限于形式,而是变得更加高效和轻松。
③“断亲”不等于“断情”如今,很多年轻人选择减少无意义的走亲戚,并不是因为他们冷漠无情,而是他们更希望将时间和精力,花在真正值得珍惜的人身上。
他们不愿意再被“走亲戚”这件事束缚,而是希望用更自由、更舒服的方式,维系彼此的关系。
毕竟,真正的亲情,不是靠一年一次的拜访维系的,而是靠平日里的关心和陪伴来沉淀的。
04
未来:让年味回归“人味”亲情的维系,不在于“走多少亲戚”,而在于能否真正用心去经营。
未来的“拜年”方式,或许会变得更简单、更轻松、更自由。
①卸下面具:不再被“面子工程”束缚,回归真实的情感交流。②简化仪式:适当减少不必要的走亲戚,让过年真正成为放松的时光。③尊重边界:让亲情回归本质,而不是成为一场强行维系的社交应酬。年味应该是一种温暖,而不是一种负担。
如果走亲戚已经变成了一种形式化的折磨,不如勇敢打破旧规则,让过年回归真正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