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一条关于博物馆的重磅新闻传来:殷墟博物馆新馆2月26日正式开馆。新馆展厅面积约2.2万平方米,设有3个基本陈列、4个专题展览和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属于首次亮相,其展陈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有新馆就有旧馆。旧馆建于2005年,展厅面积1500平方米,只有新馆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展出的文物数量相应也大幅缩水。由此可见,新馆肯定会特别好看、特别有看头。
如果要到安阳去,哪怕别的什么景点都不去、什么样的美食都不品尝,而是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来看殷墟博物馆新馆,恐怕也难以尽窥其精妙之处;即使是有导游详细介绍,恐怕也一时间仅仅能够看个“热闹”,而等到“喧嚣”过后,一切又将归于平淡,很难留下特别长久、特别深刻的印象。或许去看上一遍肯定不够,还必须要去看上两遍、三遍……直到能够像读《遗迹里的中国史》里的每一篇文章一样,对展出文物的由来、特点、作用以及背后的故事有一个深入浅出的了解、理解,这样才是把那件文件看明白了。
由此可知,到一个博物馆去看展览,看那些似乎是已经见识过的来自遥远时代的“遗迹”,究竟是要看什么、怎么看,确实是有一番讲究。只是看个“热闹”,就已经值得一去;倘若还能够看出门道、看到展览背后的故事,那样的成绩就更加值得炫耀。
仅仅一个殷墟博物馆新馆已经可以这样,倘若再加上三星堆遗址、魏安釐王墓、睡虎地秦墓、马王堆汉墓,以及海昏侯墓等大型遗迹呢?或者,再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博物院、博物馆呢?那么多的考古现场、历史遗迹、文物真貌、遗失古籍、珍贵遗存、墓穴骸骨,仅仅是已经建成并展出的,就已经是一个海量的存在,看热闹都来不及;更不用说,还要看出其中的门道了。
由此,也就更加不难明白,《遗迹里的中国史》这本书的真正价值之所在了。在这本书里,通过一篇篇出神入化的文字,辅之以精美的图片,史地学者、作家曲长涛就像一个侦探一样,讲述了来自殷墟遗址、三星堆遗址、魏安釐王墓、睡虎地秦墓、马王堆汉墓和海昏侯墓的一些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层层剥茧,直抵真相,帮助读者从考古遗迹的视角了解、读懂那些已经远去很久的“前世今生”。
在殷墟遗址,可以更深入地走进商朝历史,不止知道甲骨文,不止知道商纣王和妲己,不止知道殉人和人祭的区别,还能了解一下商人士兵的身高;在三星堆遗址,不仅可以解密古蜀文明更多的知识,还可以了解更多那些“热闹”背后更为有趣的“热闹”;在魏安鳌王墓,不仅仅是了解一座墓,还可以“得陇望蜀”,重读一遍先秦史都未必不可以;在睡虎地秦墓,可以了解普通秦军士兵的“日常”战斗与生活;在马王堆汉墓,则可以深入了解一番解西汉贵族的“日常”;更不用说在海昏侯墓,不仅可以察看这位从昌邑王到西汉第9位皇帝,再到海昏侯的跌宕起伏的人生“过山车”,还可以了解一下孔子的“真容”和东汉黄金消失之谜了!
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有了《遗迹里的中国史》,至少在实地参观殷墟遗址、三星堆遗址、魏安釐王墓、睡虎地秦墓、马王堆汉墓和海昏侯墓的时候,可以带着书去有目的地看一看。而且借此拓展一下,不难知道,如果是去别的遗址参观,提前做好“功课”,参观也才会更有价值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