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大百科
北宋汝窑,这种以单纯釉色见长的雅器,正是北宋文人士大夫阶层所欣赏的,因而受到了文人皇帝宋徽宗的青睐。
寻找汝窑的生产地点,是古陶瓷研究学界的重要课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在河南宝丰清凉寺窑址发现了汝窑的窑址,1987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对清凉寺窑址进行了试掘,发现了与故宫传世汝瓷相同的天青及天蓝釉瓷片十余片,确定了汝窑窑址之所在。
根据传世汝窑瓷器,可知古代被称为汝窑的器物是一类精工制作的天青釉瓷器。清凉寺窑址第IV区生产的产品与传世汝窑器物相符。根据第IV区的发掘报告,发掘者将此区的遗存分为两个阶段:汝窑的初期阶段和汝窑成熟期。
汝窑初期阶段的瓷器以青釉瓷为主,还有少量白釉瓷和黑釉瓷,天青釉汝瓷极少。大部分青釉瓷器是北宋后期汝州一带的民间窑场中常见的器形,与传世汝窑有较大差别。
在2001年刊布的简报中介绍了这件器物,描述为“青灰釉”。两次报告有冲突,表明发掘者并不能确定其釉色。从这件器物的釉色和制作精致程度等方面看,其与初期阶段制作较精致的器物大同小异,而与成熟期的器物差距较大。
从第Ⅳ区初期阶段的产品面貌看,产品总体比较精致,青釉瓷器物大多釉呈色稳定,施满釉,带有刻、划、印花装饰,制作精良。
釉色以天青、淡天青为主,淡青釉、青绿釉也有一定数量,略呈乳浊状。釉质匀净温润,釉层较厚,布满小块开片。胎色以灰色和浅灰色为主,也有少量呈灰褐色的,胎质较细。
器物的造型都十分规整,制作精良;以素面器物为多,只有少量的刻、划花装饰;多数器物采用裹足支烧的方法烧制,支钉细小如芝麻(见图七,4),少量为裹足刮釉垫烧(见图七,1),但均施满釉,采用匣钵单烧,表现出制作的精细。
此期的地层中出土了一些模范,包括内范和外范,至少说明部分器物是模制成型的。在成熟期较晚的地层中出土了一些素胎器物(图八),表明从这时开始出现了二次烧成的厚釉工艺,这项技术在青瓷发展史上非常重要。
这些窑炉与一号作坊、17个陶瓮、澄泥池、辘轳坑构成一个生产体系。这一时期的遗存应该是御用汝窑的典型代表。
通过对汝窑遗址的发掘,我们终于可以摆脱数量有限的传世品的束缚,对汝窑瓷器的面貌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如前所述,发掘出土的器物中,包括了日用食具,以及茶、酒、花、香器具和瓷塑等陈设用具,改变了传统上认为汝窑只烧制玩赏、陈设品的看法,丰富了对汝窑器类的认识。
金代中期以后,Ⅳ区的产品就与其他三区清凉寺窑的产品面貌相同了,融入到整个窑场的生产体系当中。
内东门供奉司是入内内侍省的下属机构,负责供给宫廷的需求,“凡宝货名物,贡献品数,市易件值,咸宣索于有司,受而纳于禁中,凡禁中需索、修造、筵设,皆先期排办”。购买的方式可能是“承包购买”。即中央政府以“诏敕”“指挥”等形式下达购买任务或组织生产,选官专门负责购买,比市价高,可以提前支钱(详后述)。
特别是青瓷的生产水平在当时的汝州是首屈一指的。高超的生产水平,加之接近都城的地理位置,汝窑被官府选作贡窑。
作者:秦大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文刊于《华夏考古》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