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溯源与现状
据支先生介绍,2021年10月,7楼住户因与楼上8楼产生矛盾后搬离小区。2022年1月起,其住所开始出现规律性低频振动噪声,经专业设备检测,振动频率集中在20-50Hz之间,具有明显的人为操控特征。支先生通过楼层结构分析、邻居证言等方式锁定声源来自7楼空置房屋,并发现该房屋天花板存在疑似安装 "震楼器" 的痕迹。
多方调解陷入僵局
三年来,支先生先后向物业、社区居委会、派出所等部门求助。夏港街道综治中心数据显示,累计组织调解会议12次,民警上门核查8次,社区调解员致电7楼住户超50次均未获有效回应。2024年11月,民警曾通过户籍信息找到7楼住户工作单位进行约谈,噪声短暂消停三个月,但2025年3月底再次复现。
法律层面,广东秉甲律师事务所李赫男律师指出,根据《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二条,即使噪声未超标,只要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即可认定违法。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孙宇昊律师补充,《民法典》第 294 条明确相邻权保护,受害者可通过公证取证、连续监测等方式固定证据,提起排除妨害之诉。
技术取证遭遇瓶颈
当前问题核心在于取证困难。"震楼器" 多采用远程遥控技术,设备可隐藏于天花板夹层,断电后无物理痕迹。支先生曾尝试使用专业振动监测仪记录数据,但因无法进入7楼房屋,难以形成完整证据链。社区调解员表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七条,公安机关无权强行进入公民住宅,只能通过说服教育解决问题。
这场持续三年的 "震楼器" 纠纷,暴露出城市邻里矛盾治理的多重困境。一方面,现行法律对 "隐性噪声" 规制不足,低频振动尚未纳入常规监测范围;另一方面,社区调解缺乏强制力,面对 "非接触式侵权" 往往束手无策。有建筑专家警示,长期使用大功率振动设备可能导致楼体结构损伤,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夏港街道已启动 "静音社区" 专项治理,计划引入第三方声学监测机构,为受影响住户提供免费检测服务。同时,司法所正协调律师团队为支先生提供法律援助,探索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问题。这场由 "远程报复" 引发的邻里纠纷,亟待建立更完善的噪声污染防治体系和矛盾预警机制,让 "安居" 不再成为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