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这个曾经的地产巨无霸,如今成了债务深坑,多少供应商被拖欠款项、苦不堪言。而在这场债务风暴中,有一家公司却逆风翻盘,成功向恒大讨回了4.62亿元欠款——它就是A股电梯龙头上海机电。
在房地产行业整体低迷、恒大债务问题难解的情况下,上海机电为何能成功收回欠款?这背后又藏着哪些商业智慧?让我们一起拆解这场“催债战”。

恒大债务危机爆发后,供应商们的日子瞬间变难了。上海机电作为长期合作伙伴,恒大给它留下的“烂摊子”也不小——2021年末,恒大对上海机电的应付款高达21.39亿元。
电梯行业的生意逻辑决定了上海机电的被动地位:
生产完了电梯,还得等着安装;安装完了,还要验收;验收完了,才有可能收到钱。问题是:恒大没钱,供应商怎么办?
如果一直等着,钱可能永远收不回来;如果放弃,又会损失惨重。上海机电必须在“要账”和“减少损失”之间找到平衡点。

面对一个负债累累的老赖,如何能顺利收回欠款?上海机电不是简单地“哭穷”,而是有策略、有智慧地采取了多种方式,让恒大不得不还钱。
1. 利用“电梯生杀大权”——不给装,就别想交房房地产企业要交房,必须满足基本的配套设施要求,而电梯是高层住宅的命脉之一。上海机电利用这一点,采取了“先给钱再装电梯”的策略:
“你不还钱?行,那你这栋楼的电梯我们就不装了!”
对于恒大而言,楼盘不能交房就意味着买家投诉、政府监管、资金链进一步恶化。这种情况逼得恒大不得不优先支付一部分欠款,以保证楼盘顺利交付。
2. 以房抵债——“你没钱?那就拿房来换”除了现金支付,上海机电还接受了恒大部分地产资产作为抵债方式。这种操作其实在房地产供应链上并不罕见,与其等着一笔可能永远收不回的账,不如变成相对保值的资产。
当然,这种方式的风险也不小,毕竟房地产市场低迷,房产变现并不容易。但对于上海机电而言,总比“坏账”要好得多。
3. 持续施压+法律手段——两年坚持,换来回款这笔债务并不是一朝一夕收回来的,而是经过两年持续催收,逐步减少风险:
2021年:恒大应付款21.39亿元;2023年末:降至17.56亿元;2024年:再减少1.04亿元,最终收回4.62亿元。这意味着,上海机电并没有放弃对恒大的追讨,而是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施压,最终拿回了一部分欠款。

虽然上海机电成功收回4.62亿元,但挑战仍然不小:
剩余欠款依然庞大——截至2024年末,恒大仍欠上海机电16.51亿元。坏账风险高——其中12.52亿元已经被计提坏账准备,意味着这笔钱很可能“有去无回”。房地产市场整体下行——不仅是恒大,整个行业都在面临资金困境,上海机电的其他客户可能也有类似的风险。对于上海机电来说,这次讨债的成功只能算是缓解了财务压力,并不意味着彻底安全。未来,如何降低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或许才是它的长远之计。
从这场催债战,我们能学到什么?这不仅仅是上海机电的故事,它还给所有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启示。
1. 关键资源是谈判筹码上海机电能要回钱,不是靠情怀,而是靠筹码。它掌握了电梯安装这个关键环节,让恒大必须付钱才能完成交房。
这告诉我们:无论是企业经营,还是个人职场发展,都需要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这样才有更多话语权。
2. 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上海机电面临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赚不赚钱”,而是“能不能拿到现金”。企业倒闭往往不是因为亏损,而是因为现金流断裂。
对于个人而言,这一点同样适用——理财时,资产的流动性也是关键,不能把所有钱都压在难以变现的投资上。
3. 坚持和灵活并存上海机电没有选择“破罐子破摔”,也没有硬碰硬,而是通过各种策略灵活应对,最终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现实中,我们也常常遇到类似的困境,比如被拖欠工资、客户赖账等等。这时候,既不能一味忍让,也不能冲动行事,而是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既坚持立场,又能灵活变通。
危机中的生存智慧这场“上海机电VS恒大”的讨债战,既是现实商战的一个缩影,也是商业智慧的生动案例。它告诉我们:
掌握关键资源,才有话语权;现金流远比账面利润重要;坚持和灵活并重,才能应对复杂局面。上海机电拿回了4.62亿元,虽然仍然面临挑战,但至少它没有成为恒大债务深渊的牺牲品。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都可能面对类似的困境,希望你我都能从中学到一些应对之道。
那么,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讨债”经历?你又是如何应对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