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碗面:古人都吃什么面?答案都在这里了!

食色那些事 2025-04-18 09:32:25

你喜欢吃面条吗?

关于面条,我们中国人是有很多话要说的——无他,历史够久,种类够多。

面条的发展史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同朝代的面条形态、制作工艺和食用文化都各有特点。

今天我们来好好聊聊面条的历史吧~

我们先来看看2002年青海喇家遗址,这里出土了一碗保存完好的粟米面条,长约50厘米,直径约0.3厘米——这一发现将中国面条史提前2000年。

这一时期正是新石器时代。此时的面条应该是以粟米(小米)或黍米为主,可能是用“挤压法”把面团压成条状后煮熟的。

等到了商朝晚期,小麦才逐渐普及。但当时的人习惯的还是直接蒸煮小麦,而不是磨成粉后食用。

我们只能推测,在过去的2000年或许有人制作过类似面条的食物,但是做法并没有推广流传开来。

到了周朝,《周礼》记载了“糗饵粉餈”,可能是面食的雏形,只是它的形态更接近糕饼而不是面条。

直到战国晚期,出现了旋转石磨,麦类才从“原生态”蒸煮转向了磨粉制面。

汉朝《急就篇》记载了“饼饵麦饭甘豆羹”,这里的“饼”是面食的统称,分别是蒸饼、索饼(条状面食)和汤饼(水煮面片)。

汤饼的具体做法是把面团擀薄厚撕成片状或条状,因为是手撕,所以较为粗厚。

此时面条大多是贵族食品,并没有普及开来。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立秋食煮饼”,可能指的就是早期面食。

魏晋南北朝时期,面条的形态开始多样化。

贾思勰《齐民要术》详细详载“水引饼”做法:把面团搓成筷子粗细,截断后浸水拉长成“薄如韭叶”的细条。此时已掌握了醒面技术,而且做法类似现代拉面雏形。

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用冷水过面的吃法,是一种夏季消暑食物。

唐朝时期有了餺飥(或不托),这是一种用刀切面的做法,面条更加细长。

而生日时吃长寿面的习俗也是起源于唐朝。《唐书》记载,唐玄宗生日“必食汤饼”,寓意长寿。

还有一种称“冷淘”的冷面,在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杜甫的《槐叶冷淘》里都有记载,这也是唐人夏季食用冷面习俗的佐证。

唐朝面条也被传播到其他地区,比如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粟特文账簿显示,粟特商人沿丝路运输了干面条。

日本正仓院藏唐朝木画箱就绘有制面场景,侧面证实8世纪面条技艺就已经东传。

进入饮食文化极为繁荣的宋朝,面条也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东京梦华录》记载的面条种类就超过了30种:汴京的“北食店”里有软羊面、桐皮面;“川饭店”里有插肉面。

另外,汴京和临安都有专业面店,临安的面店就达到了178家,不仅有“面条外卖”服务,还出现了专业“浇头”的作坊。

元朝的《饮膳正要》记载了“挂面”工艺,利用杠杆原理的“擀面杖”和晾晒架制作挂面,面条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

元朝的《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杭州人用面粉制成线状食物——也正因此,就有了马可波罗把中国面条引入西方的说法,这也是意大利面起源的一个说法。

明清时期,面条出现了南北地域分化。

北方以小麦面为主,有了山西刀削面、兰州拉面、炸酱面等;

南方则兴起了稻米制成的面条,比如广东云吞面、福建线面、云南米线等。

在很多文献里也记载了各种面条。比如明朝《宋氏养生部》记录了索面(手工拉面)、《顺天府志》记载了北京抻面;

清朝《随园食单》详述了江南地区鳗面、鳝面等做法、《调鼎集》也收录了54种南北面条制法。

在明朝后期,面条经琉球进一步传入日本,发展出了乌冬面、荞麦面等。此外,东南亚的面条也是这一时期传入的。

中国的面条继续发展着,融入了千家万户的餐桌中。

一碗面常常成为地域文化名片,比如武汉的热干面,重庆的小面,河南的烩面,陕西的臊子面,江苏的银丝面等等。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挂面、方便面普及开来,尤其是方便面成了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我们来说,面条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果腹之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以上就是关于面条发展的历史~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1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