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时候有家里比较远的亲戚跟我吐槽,说现在的工作太难找了,不行就只能送外卖或者自己开车去了。然后自顾自地说,原因是不是现在经济和外贸形势不好,如果中美关系缓和了,经济也复苏了,是不是明年就好找工作了?因为是亲戚,我就直接告诉他想的太简单了,莫说是明年,未来5-6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工作都很难找。
为什么呢?根据现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以后,或者说经济增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技术进步的增长。但是很遗憾的是,之前我们知道的所谓三次工业革命,或者其他技术进步,都是创造了极大的生产力以及用人需求。而我们现在的技术进步,都在做AI、做自动化,目标则是实现“无人化”,所以现在的技术越进步,普通人的工作越难找。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1.前三次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都爆发式地增长
大家上学的时候都在历史或者政治书上面学过,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如今我们非常繁荣的世界。
第一次工业革命,简单来说就是手工到机械,意味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特别是蒸汽动力的发明,使得人类逐步离开了手工劳动的时代。从纺织机开始,机器生产逐步从纺织部门衍生到了,采煤、冶金、运输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为了更好地进行生产管理,提高效率,资本家开始建造工房,安置机器雇佣工人集中生产。
在这个阶段,生产机器需要大量人工,操作机器也同样需要大量的人工,加上“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丧失土地的农业人口开始逐渐转移到工业部门。在没有工业革命的东方国家,这通常意味着农民彻底丧失生活来源,但在当时的欧洲,丧失土地的农民则被迫进入工厂工作,勉强可以度日。
第二次工业革命,简单来说就是蒸汽到电力和燃料,因为电力和燃料可以更方便的储存和运输,提供的动力也比蒸汽要强很多。因此电力、钢铁、铁路、化工、汽车等重工业兴起,并促使交通的迅速发展。
在这个阶段,虽然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了,但是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机器、铺设铁路、架设电网、制造汽车哪一样都需要大量人工,同时流水线和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使得生产环节进行了深度分解,只需要简单培训就能完成一个农民到工人的转变。比如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80%以上,而到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中叶,英国的农业人口急剧下降到总人口的25%。
第三次工业革命,简单来说就是信息技术开始取代原先的管理模式,改变了信息交流的方式,从而使得流水线的人工生产转向机械生产,同时普及了电脑、电视等一系列电子设备。
在这个阶段的早期,虽然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在逐渐提高,但是许多基础性的工业制造,比如电脑、手机等设备以及更高端电线网线的生产与铺设还要依靠大量的人工。同时,信息逐渐成为一种产业,需要大量的新闻媒体、数据库、资料库等渠道收集和处理信息,这又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只不过,随着基础性工业制造逐渐接近尾声,加上新的技术推动“无人工厂”的成本进一步下降,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开始呈现出逐步减弱的趋势。
2.现在的技术革命下,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进入到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技术革命,它明面上是“解放我们的双手”,但同时也在“剥夺我们的工作”。
最开始,这些技术是从基础的制造开始的,也就是从“有人工厂”转向“无人工厂”。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利润天经地义,那么用工人利润大的时候就用工人,用机器利润大的时候就用机器,只要企业能够有自己的选择。
我以前在某部委下属研究院实习的时候,当时国内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逐步转向机器替代人工了,理由很简单:机器可以一天工作24个小时,还不需要人工监督;人一天最多能干12个小时,干的长了还容易出错。买了机器可以用作固定资产,虽然初始投入大,但是摊到每年、每月、每天,其实花不了多少钱,甚至折旧还在减少。人不但要发工资要发奖金,加上五险一金成本越来越高了,而且每年随着生活成本的上升成本永远在涨。所以,如果不能让工人“自愿加班”,人和机器比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
之后,技术开始逐步替代日常的服务业。我记得我曾经给大家分享过,当时在北京的大超市里自动称重机刚出来的时候,超市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乐呵呵的,以为自己省事了,称重打价签这种小事,以后丢给机器就行了。不过我当时就说他们恐怕“乐呵”不了多久,就要失去自己的工作了。不信大家自己去超市看,不光是称重的人少了,现在随着自助收银的开通,只需要几个人盯着收银出口,帮助顾客操作一下,连收银的人都越来越省了,人工窗口都只有1、2个。
再比如大家在电视上能看到的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巨大进步,现在物流分流中心甚至一些码头都是“无人状态”,一大堆大机器人和小机器人自己处理物流分拣,除了最后送到家门口以外,基本上很少用到人工了。连传统的物流业这种就业大户尚且如此,其他可想而知。
而现在,技术开始“侵蚀”我们的基础技术工种,甚至连我们曾经觉得比较高端的职业上。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公司财务、会计人员,从业也需要有一些基础知识,工作量也很大,大公司还都有好多外包人员,每天负责做账和报销。但是现在的图像识别和文字识别技术,已经开始逐步取代他们。发票拍个照片上传到系统,系统就自动审核、自动付款、自动做账,连我知道的一些会计方面的大牛,现在都开始讲,只会做账的会计离失业已经不远了。
同样地事情还是适用于企业客服。以前一个电话客户中心需要好几百号人,以便每天能够解答各种各样的客户咨询和投诉。而现在的智能客服功能已经非常高级了,不再是按1进入某某功能,按2进入某某功能,而是“请说出您想咨询的问题”,然后直接跳转到业务办理或者转接人工,客户体验也得到了提高。
所以现在不仅仅是体力劳动者,连基础的脑力劳动者都要逐步让位给现在的“技术”了,擦窗户、拖地板这类家政也开始有机器人来干了,所以普通人的工作能好找吗?以前再不济还可以去做电话客服,哪怕是打推销电话,现在智能语音机器人一天可以打4000多个电话,回答各种问题,普通人能比得过?以前学点知识还可以去培训机构做点小培训,现在大家都是网校上名师的课,普通老师还有什么机会?
3.新技术下普通人的出路在哪里
先说一下,我本人是不相信任何阴谋论或者所谓“奶头乐计划”,我只想说说我自己不太成熟的看法。
一方面,技术进步下的确也出现了一些新产业,特别是以网游、直播为代表的娱乐业。这些地方能够吸纳很多人的工作,不过恕我直言,除非做到头部最好的那一些人,否则也就是一个辉煌几年、没有老本可以吃的地方。
一方面,技术的确进步了,我们的生活也更好了更方便的。只不过,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那么普通人的工作越来越难找,经济发展的成果显然主要是被某些人享受了。这也是为什么在某些国家,逆全球化的观念能轻易的被接受,因为普通人对于现状需要一个理由来解释,而全国化似乎能满足某些人的胃口。
所以对于没有背景、没有资源的普通人,摆在面前的只有三条路。第一条路,付出比之前多得多的努力,在知识技能或者人脉有一定的过人之处或者独到的地方,以便能够应对技术的冲击,或者从现在起就开始思考工作有什么地方能跟技术结合。比如现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都要会低空无人机驾驶(盘点存货要用),如果不会就很可能要被淘汰了。第二条路,运用自己所有的资源,找到一个稳定的体制内工作。第三条路,接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找到一个略带一点技术性的服务业工作,比如育婴、看护这种需要医疗知识的地方,然后希望技术进步的慢一点。
不发工资不发奖金谁来消费?机器能消费吗?
全靠机械人?不知道《底特津:变人》这款游戏能否打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