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菊梅:摘掉器官,拔光牙齿,就只为脱下我国“肝炎大国”的帽子

元冬说娱乐人物 2024-11-07 03:38:37

医者仁心,这位96岁的老人献出了他的终身。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奉献的真谛,也向这世界献上了他的最后馈赠。

2021年11月5日,一个风轻日暖的午后,96岁的陈菊梅老人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离世非常低调,正如她一生的行事作风。

"丧事从简,遗体捐献"是96岁的这位医者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简单的八个字,概括了他对生命的终极馈赠。

她的遗体捐赠给了首都医科大学,没有任何遗物,也没有任何告别仪式。

你知道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他活着的时候,为了治病救人,把自己所有能摘的器官都摘了;临终前,他又决定把整个身躯捐给医学研究。

"医者父母心"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大概就是这个。

她经历了新中国医疗事业的起步,目睹了"非典"疫情的肆虐,见证了汶川地震后的重建。她以67年的从医生涯,参与并见证了祖国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

她用独特的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大医精诚的精神内核。

人们曾经询问,一个人究竟可以为医学奉献到何种程度?陈菊梅用她的一生给出了答案:我们能奉献的不仅仅是时间,不仅仅是精力,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还能继续为医学事业发光发热。

这就是陈菊梅,她以生命为代价,表达了对医生职责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你认为,我的评价配得上她吗?恐怕"天使"这个词,都不足以描绘出她的伟大。

1958年,陈菊梅从苏联学成归来,带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来到了解放军302医院。然而,现实给她的努力泼了一盆冷水。

"50万"——这个数字像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了她的心上。每年,有这么多的同胞因为肝病而离世。当时的中国,不仅背负着"肝炎大国"的帽子,而且连最基本的病毒检测都做不了,只能靠转氨酶数值来判断病情。

你说这是什么事啊?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陈菊梅几乎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这种超负荷的工作强度让她患上了扁桃体炎。

然而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坚持抢救病人。结果却是病情加重,发展成了肾炎,整个人都浮肿了。

此时此刻,她面对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放弃研究,要么放弃自己。

47岁的陈菊梅做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她决定摘除身体中所有可能引发炎症的器官。先是摘除了扁桃体,接着是阑尾。她并未停下来,紧接着做了三次手术,把满口的牙齿都拔光了。

有人说她疯了,可她却坚定地说:"就算把我国从肝炎大国的帽子中摘掉,哪怕把我身上所有器官都摘掉,都可以!"

经历了长达八年的不懈努力,她在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迎来了转机,成功研发出了一款能够降低转氨酶的新药。这个突破性的成果使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死亡率从85%降低到了38%。

你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这意味着每100个重症肝炎患者中,就有47个人因为这一突破性的疗法得以幸存。

这位专家除了研发了新的药物之外,还创新了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技术,并首创了鞘内注射法。这些成果在传染病诊治的规范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

她说:“活着不想要出名,只要可以为病人服务就觉得很快乐。”但她并不知道,正是因为这种默默无闻的付出,拯救了成千上万的家庭。

这就是陈菊梅,她是一个以"自残"换来医学突破的战士。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全国人民因此备感紧张。

彼时,陈菊梅已经78岁高龄,按说这个年纪应该在家享清福。但是,当她了解到防疫形势的严峻,便毫不犹豫地投身抗疫一线。

这位78岁的老人在人头攒动的会议室连续奋战三天三夜,最终撰写了指导全国的《非典防治手册》。她不仅如此,还是专业期刊上首个开设非典专栏的人,亲手教广大百姓如何预防非典。

你觉得这就完事了吗?

2008年汶川地震后,83岁高龄的陈菊梅仍义无反顾地出现在救灾现场。她是所有救援人员中年龄最大的,但也是最努力的。

她前往北川、什邡和绵竹等重灾区,脚步遍布各个地方。

有人担心地问老太太:"你怎么不戴口罩呀?"

她笑着回答:"这里只是受灾区,并非疫区,没必要戴口罩。"

更让人感到震撼的是她说的那句话:"83岁算什么,我还是个战士!"

然而,命运并没有就此放过她。2010年,她被诊断为帕金森综合征。她的手臂开始萎缩,走路摇摇晃晃,身体的一侧变得不太灵活。

你猜猜陈菊梅会讲些什么?“今天又是摔跤的一天,各种姿势都试过了”,她总是能以轻松诙谐的方式来形容自己生活中的难处。

即使如此,她依然坚持每天早晨七点半准时到岗。如果走不动了,就乘车过来。她这一坚持就是好几年。

在众多医生都开贵药、多开药的大环境下,陈菊梅医生却始终坚持替病人节省开支。有些患者的医药费用高达十几万,她会直接告诉他们:"别吃那些药了,真正需要的最多只有两种,其他的不吃比吃还好。

每天十个号都不够,于是她就给病人"加号",一加就是十来个,一直加到快90岁,医院才"强制"取消。

她说:"肝炎病人是很痛苦的,好得慢,而且费用高昂。"这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一位医者最朴实的情怀。

这一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25年,当时的陈菊梅还是浙江天台县一个平凡无奇的小姑娘……

1925年,陈菊梅出生在浙江省天台县的一个普通家庭。那时的中国,医疗条件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尤其是能够上学对大部分家庭来说还是遥不可及的事。

然而,这个贫寒家庭的女孩却凭着干劲,在20岁那年成功考入了浙江医学院医疗系(现在的浙江大学医学院)。

你知道她有多拼吗?闲暇时间,她总是会抱着借来的人体骨骼模型反复观察、记忆。这股子较真劲儿让她在五年后顺利毕业。

毕业后,她进入上海市立第二人民医院工作。但是,陈菊梅认为这还远远不够。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国内医学几乎是一片空白。为了改善这个状况,国家精心挑选了一批优秀的医学生送去苏联留学深造。

1954年,陈菊梅就是这批留学生中的一员。

在苏联期间,她不仅精进了医术,还攻克了俄语。最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传染病学博士学位。

她的目的是什么呢?

那时候的中国,传染病横行,每年因肝病死亡的人数高达50万,国际上给咱们扣了个"肝炎大国"的帽子。所以,祖国的医药品研发和制造水平急需提升,以满足医疗需求。

1958年,这个传染病学博士,从苏联归来后,满腔热血地投入到了改变祖国医疗现状的事业中。

这一干,就得一辈子都得这么干......

然而,她却不曾料到,等待她的将是一场需要她付出所有的漫长战役。

她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只为了服务他人,她的一生都在无私奉献,她的名字叫梅香。

梅香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她的父母都是农民,家里的生活非常艰难。但是,梅香从小就非常懂事,她知道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好,所以她一直都很努力地学习,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梅香在学校里表现得非常出色,她的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她的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因为她不仅聪明,而且非常善良。

梅香在学校里也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她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

梅香在大学里选择了教育专业,她希望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她在大学里非常努力地学习,她的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

她还参加了很多志愿者活动,她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活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梅香毕业后,她成为了一名教师。她在学校里非常努力地工作,她的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她。她还参加了很多教育研究活动,她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梅香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她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奖励。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她依然非常努力地工作,她希望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梅香的一生都在无私奉献,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就能够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然而在陈菊梅67年的行医生涯里,她创造了50多个“全国第一”,堪称医学界的奇迹。但是当你问到她自己最引以为傲的成就时,她总是微笑着回答:“能够帮助病人,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怀是我最大的快乐。

那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攻克了60多种传染病,医治的患者超过10万人。

但是想要采访她,那可真是太难了。无论你用什么方式,她都会找借口婉拒,常说:"活的时候不愿意出名,死的时候更不希望为自己留名"。

2015年时,陈菊梅在军队的302医院被正式批准退休,那时候她已经是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了。而此时,很多同龄人已经退休30年了。

你说她想要得到什么呢?

不就是那句"从医者当以救世为怀"吗?她为了救人,把自己的器官捐出去,甚至把牙齿也拔了,最后遗体也捐出去了。

她如同她的名字一样,菊梅相伴。如同梅花在严冬中绽放,如菊花在深秋中傲然挺立。

有人问:这样做值得吗?

她可能会笑着说:这只是我的使命罢了。

陈菊梅是一位用生命谱写奉献的伟大人物,被尊称为"天使奶奶"。她的事迹,是我们永世铭记的榜样。

陈菊梅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个令人敬仰的名字,她为了摘掉祖国"肝炎大国"的帽子,宁愿摘掉自己全部器官。在未来的日子里,她的名字必将被人们铭记。

0 阅读:7

元冬说娱乐人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