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风险预测研究LDL脂蛋白、血糖与冠心病的关系

堇宾评趣事 2024-10-17 03:10:03

冠状动脉钙化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指示标志。

随着年龄增长,冠心病血管老化加剧,加速了血管钙化的发生,从而更进一步促使冠心病的发展。

因此,年龄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有研究结果显示,性别与冠心病之间存在相关性。

男性和女性患者在发病年龄、吸烟、尿酸、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等危险因素方面都有明显差异。

研究表明,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更高,特别是在吸烟、饮酒、同型半胱氨酸等方面。

而女性在年龄、肥胖、血脂代谢异常等方面受到重大影响,尤其是绝经后女性更易罹患冠心病。

这可能与性别特定的生物学和行为因素有关,如血糖水平、血脂水平、心理社会问题等。

此外,性别因素可能与其他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如生活方式、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等,进一步增加了冠心病风险。

考虑到性别的影响,能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个体风险。

因此,性别因素在预测高尿酸血症和(或)痛风患者发生冠心病风险的模型中具有重要意义。

血清尿素氮是人体蛋白质代谢的主要终末产物。

MURATAA等人研究发现入院时高血尿素氮(BUN)水平是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内病死率的最佳预测指标;李名兰等人研究发现尿素氮水平与冠心病患者死亡相关。

这可能是因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和心肌灌注不足。

为了维持机体的代谢需求,机体通过一系列代偿机制,其中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

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会导致血管收缩、钠潴留等生理效应,进一步导致体循环血容量增加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在出现心功能障碍时,血管收缩和肾脏血流灌注减少,这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肾脏难以维持正常的肾血流灌注和肾小球滤过率,为了维持肾小球滤过率,肾脏会通过压力性利尿激素的释放来增加水钠的重吸收。

这种代偿机制会导致尿素氮排泄减少和重吸收增加,从而引起血液中尿素氮水平升高。

谷草转氨酶(AST)在人体中以心肌细胞活力最大,其次为肝脏。

谷草转氨酶(AST)主要分布于心肌细胞中,大约80%的AST存储在心肌细胞的线粒体中。

AST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的细胞内功能酶存在。

当心肌发生损伤时,线粒体受到破坏,导致AST水平显著升高。

这些信息表明,AST的升高可以反映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

具体的研究表明,在心肌损伤时,AST的变化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

米宇田在研究中发现,AST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因此,AST的测量可以作为评估心肌损伤程度和冠心病严重程度的辅助诊断指标。

LDL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它参与胆固醇在血液中的转运和沉积,同时与血管内膜的炎症和斑块形成相关。

LDL水平更能反应出冠心病风险的相关性。

冠心病的发病率随着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增高而增加可能是因为低密度脂蛋白穿过血管内皮进入血管壁,并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细胞。

大量不同来源的泡沫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被称为脂质核心的结构,这也是构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脂质核心中的脱水基质逐渐钙化并增加纤维蛋白含量,形成了成熟的粥样硬化斑块。

这些斑块的存在会导致动脉管腔变窄,血流受阻,最终引发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

HDL负责运输胆固醇,并防止其在斑块中积累。

同时,HDL也是一种抗炎分子,可防止泡沫细胞的形成,减少钙化的形成,保护冠状动脉。

HDL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呈负相关,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促进胆固醇外流和逆向胆固醇转运,是HDL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机制。

一项研究确认,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独立危险因素。

根据YH等人的研究,采用多变量校正Cox回归模型估计冠心病的风险比,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相比正常尿酸水平的人群,风险比提高了1.46倍。

这可能是因为尿酸能够促进活性氧的产生,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发生过氧化,进而损害内皮细胞,从而加重冠心病的发病和发展过程。

有研究发现CHD合并心衰患者血清HDL-C与其心功能分级及易损斑块的发生紧密相关,进一步分析中介效应模型显示,代谢性疾病在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发病机制之间扮演部分中介作用。

其中,高胆固醇血症的中介效应为6.7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中介效应为3.5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中介效应为6.51%。

过去的研究中,总胆固醇被用作预测心血管疾病事件的指标,但现在的研究倾向于使用LDL和HDL水平作为潜在的预后因素来替代TC水平。

在日常临床实践中,使用HDL和LDL水平作为预后指标更加合理,它们更直接地反映了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风险。

血糖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抗是导致冠心病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高血糖与多种并发症有关,包括心血管疾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

氧化应激是高血糖相关并发症病理生理的重要机制之一。

氧化应激是指活性氧物质(ROS)的生成和机体抗氧化防御机制之间的平衡失调,从而对细胞完整性造成有害影响。

高血糖通过多种机制诱导ROS生成的上调,如线粒体电子传递链、高级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形成以及NADPH氧化酶的活化。

线粒体功能障碍通常发生在持续高血糖的情况下,进一步促进ROS的生成,从而建立起有害的氧化应激循环。

高血糖水平刺激炎症途径,促进炎性因子分泌,如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炎症反应通过促进免疫细胞释放产生ROS的酶、NADPH氧化酶等,从而增强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可使糖尿病病人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升高,其病理特征是动脉硬化,最后引起心梗。

目前已有一些基于不同人群建立的冠心病的风险预测模型,模型中的预测因素不尽相同,主要为年龄、血糖、血脂等。

参考JIANGL,等人建立的预测痛风患者的冠心病模型,将模型预测因素Age、病程、SBP、HbA1C和TG纳入冠心病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显示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为0.840,预测模型的效果较低于本研究的模型,本研究构建的模型具有较高的效能。

Jiayuwang等人构建冠心病早期病变危险因素的预测模型,采用LASSO回归和Logistic回归筛选预测因子并利用随机森林法构建冠心病早期病变的危险度预测模型,发现RF模型在冠状动脉早发疾病风险预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同人群之间存在异质性,因此不同人群开发的风险预测模型通常无法很好地适用于整体人群,导致模型的预测能力受限。

本研究使用本地患者临床资料构建临床模型,因此更适用于预测本地高尿酸或痛风患者的冠心病病变风险。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利用LASSO回归与多因素逻辑回归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在预测性能上表现良好。

另外,随机森林模型已被广泛地用于临床医学研究,当前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使用随机森林模型来预测糖尿病及精神卫生的预测。

但是,将其应用于我国的冠心病发病风险预测研究较少。

本研究在对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因素分析,筛选出7个与冠心病发病有关的因子并建立了随机森林模型,用于预测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经过ROC曲线分析和一致性检验,该模型显示出较高的区分度和校准度。

DCA分析结果也显示出该模型在临床有效性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研究预测模型表现出了可靠的预测能力。

同时,本研究为随机森林模型在预测冠心病风险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数据和支持。

这说明该模型在预测高尿酸和(或)痛风患者可能并发冠心病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意义。

利用这一模型,可以及早识别高危人群,为冠心病的早期干预提供重要参考。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是通过探究高尿酸和(或)痛风患者并发冠心病的风险因素,并建立机器学习算法模型进行预测。

这种方法整合了不同类型的信息,使得预测模型更加全面和准确,提升对高尿酸血症和(或)痛风并发冠心病风险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有助于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为临床个体化预测和干预冠心病风险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在探讨高尿酸和(或)痛风人群并发冠心病方面,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数据和预测模型,为临床干预和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未来研究可考虑扩大样本规模,并结合不同地区的数据进行验证,以进一步完善模型,提高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首先,本研究采用的是横断面研究设计,仅能完成关联性分析,无法确定尿酸水平与高尿酸和(或)痛风人群并发冠心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其次,本研究未考虑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开展队列研究,并控制膳食因素,从而深入探讨高尿酸和(或)痛风人群与冠心病发病关系。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构建临床预测模型,为个体化预测和干预冠心病风险提供了重要参考。

0 阅读:12

堇宾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