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使用价值的定义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这种属性不依赖于商品的交换关系,而是商品本身固有的自然属性。例如,食物能满足人们的饥饿感,衣物能满足人们的穿着需求,这些都属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之所以存在的前提,任何商品都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和使用。
使用价值不仅反映了商品的自然属性,还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联系。马克思指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而是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如铁、小麦、金刚石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
(二)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是指具有特定目的、操作方式和结果的劳动。马克思认为,各种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质的使用价值。例如,缝制上衣和织布是两种不同的具体劳动,它们分别创造出上衣和布匹这两种不同质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劳动过程中,人们通过具体劳动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使其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种改变不仅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还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三)使用价值的多样性与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各种使用价值体现了社会分工的多样性。在分工体系中,每个人或每个生产单位只生产一种或几种商品,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这种分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使用价值是自然物质和劳动相结合的产物。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将自然物质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这种转化不仅体现了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还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通过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人们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推动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二、交换价值:抽象劳动的表现
(一)交换价值的定义
交换价值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在商品交换中,一种商品的价值通常通过它能与多少量的另一种商品交换来表现。例如,一匹布可以换多少斤粮食,就体现了布和粮食之间的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似乎是一种偶然、相对的东西,因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交换比例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实际上,交换价值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马克思指出:“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种比例关系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二)抽象劳动构成交换价值的基础
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是劳动的一般形式。在商品生产中,虽然具体劳动的形式千差万别,但抽象劳动却是它们的共同本质。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抽象劳动量决定的,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量,而价值量则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在商品交换中,不同质的具体劳动通过抽象劳动转化为等量的价值,从而实现交换。
(三)交换价值与具体劳动的关系
在交换关系中,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被抽去,只剩下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在商品交换中,人们并不关心商品的具体使用价值是什么,而只关心它所包含的价值量。不同质的具体劳动在交换中表现为等量的抽象劳动,即交换价值。
这种转化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特征。在商品经济中,人们通过交换价值来实现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他人劳动成果的相互转化。这种转化不仅促进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还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一)劳动的二重性定义
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构成交换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在劳动过程中,人们既通过具体劳动创造出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又通过抽象劳动将商品转化为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
这种二重性体现了劳动的双重属性。具体劳动体现了劳动的有用性,即劳动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抽象劳动则体现了劳动的社会性,即劳动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方面,具体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具体劳动创造出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就无法转化为交换价值。另一方面,抽象劳动又是具体劳动的目的和归宿。人们进行具体劳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更是为了通过交换价值来实现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他人劳动成果的相互转化。
这种关系体现了劳动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推动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动力。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具体劳动的形式和内容将不断丰富和多样化,而抽象劳动则作为劳动的一般形式贯穿于整个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
(三)劳动二重性在政治经济学中的意义
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它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首先,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区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解决了古典经济学家无法解决的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他认为,只有抽象劳动才创造价值,而具体劳动只是创造使用价值。这种区分使劳动价值论更加科学和完善。
其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来获取剩余价值。马克思通过分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所在。他认为,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既通过具体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又通过抽象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出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
最后,劳动二重性理论还是马克思解决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基础。例如,在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中,马克思通过分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在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马克思通过分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和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