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说,中国人在公共场所说话声音大,影响别人却不自觉,将之归为“素质低下”的表现;也有不少专家、学者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做出了解释。
若依个人观点,除上述原因外,从语言学方面亦可以进行解读。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在他那篇题目长得惊人的论文《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每种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就是说:不同语言里显现了对世界的不同看法,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过使用语言的人自身往往不察觉,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
中国人说话声音大,有一部分是汉语自身特点使然,可以单独拿出来说说。
我们知道,在汉语普通话的音节中,一个音节可能没有辅音,但必须要有元音。由于元音在发音时,人的声带一定振动,故此声音响亮,而且还能延长发音的时间。在现代汉语中,元音成分占据的比例大,并且没有以p、t、k这种辅音作为结尾的音节,这自然而然使得汉语语音显得铿锵有力,比较响亮。
这些术语可能比较难以理解,不妨想象一下:一个美国妈妈和一个中国妈妈在机场喊自己孩子,美国妈妈用英语喊“Jack”,就算累个半死,那个辅音音尾k也不会响亮,更不可能拖长;但中国妈妈用汉语喊“杰克”,则远近可闻。这是因为“克”字音节以元音为主,声音响亮,要是她愿意,还可以尽量把发音拖得长长的——如果孩子名叫“阳”“刚”“亮”一类的,那就真是画面太美不敢看了:因为这些字属于十三辙里的江阳辙,更能表现出洪亮雄壮、慷慨激昂的语音特点。
除此之外,声调也是一个原因。汉语普通话有4个声调,说话时,不同声调的字连续交错搭配,而声调又附着在主要元音上,因此要求发音要具备一定的语音动力以应对改变;反观英语没有声调,单词讲究的是重音和轻音的交替,发音不需要时时紧张。
例如,用英语说Good morning,teachers.(老师,早上好。)我们听起来轻重交替,比较和谐;如果用汉语给它配个音,诸如:狗搭毛宁骑车子,听起来便是咬牙切齿的感觉。这就是因为声调的存在,我们说话时得保持一定的语音动力和强度。
所以,从汉语自身语音特点上讲,中国人说话不用很费力,就能达到不错的声音传递效果。不过,若以此为借口,觉得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理所当然,那不免让人鄙夷。因为相较于非得从语言学方面做出解释的难度来讲,小声点说话,不过举手之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