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过程非常曲折,八九十年代的GDP增速不稳定,忽高忽低,一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发展才进入稳定的快车道。

中国加入WTO,为什么会给中国带来这么大的变化?
贸易顺差一方面,而杠杆是另一方面。杠杆导致了资产负债表的大幅扩张。
仅仅只是贸易顺差,是没办法让2007年的GDP增速达到14.2%,要达到这么高的增速,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贸易顺差通过杠杆加大导致的国内M1数据不断高增长,第二是房地产通过杠杆加大促使信贷扩张,居民资产负债表快速扩张。


张三通过外贸赚到了10万美元,汇改以前是8.25的汇率,也就是兑换成82.5万人民币,他用这个钱去买房子,按照30%首付计算,他可以买到总价值275万的房子,这个可以是一套房子,也可以是很多套房子。
开发商拿到了这个275万,再去竞拍土地,按照保证金20%计算,可以拿到价值1375万的土地,随后开始建房子,在房子刚打地基的时候就开始预售,拿到钱又去买地,如此循环,大家可以算算加了几次杠杆。
张三买房子加了一个3.33倍的杠杆,开发商拿地加了5倍的杠杆,两者相乘就是16.7倍。张三的这个10万美元的贸易顺差,就扩大到了1375万的M2数字,这么大的杠杆,GDP增长能不高吗?
张三不买房子,买其他的资产也是类似的,只不过杠杆没有放那么大。比如说张三用这个82.5万买了厂房,然后抵押给银行,银行按照70%的价格给他贷款58万,他再买设备,再抵押贷款,如此循环,也可以有四五倍的杠杆。
2008年以前的经济增长体现主要就是资产负债表的大幅扩张。
2014年以后,经济持续低迷,很多人都感觉钱不好赚了,特别是2018年以后,外部形势也急剧恶化,内外压力之下,很多人的日子都不好过。
很多人知道经济增长没有以前那么快,一夜暴富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是你细问根源是什么,其实大部分人都说不清楚,一会说是特朗普打贸易战,可是即便贸易战,中国的出口还是在增加,所以并不是贸易战的问题。
根源就是杠杆加不上去了。加杠杆的第一大工具房地产上不去了,导致整个杠杆加不上去。

我们看这几年的零售销售总额,除了2020年和2022年下滑以外,其余时期都在走高。两个很简单的事情,2015年以前换手机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大额支出,当时有车的家庭还不是那么多。现在换手机只是一两个星期工资的事情,马路上到处堵车。
看消费数据很好,旅游景点也是人山人海,用电量也在增加,经济数据其实不差,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钱难赚,生意难做。
根本原因就是杠杆上不去了。房地产低迷,影响了整个社会杠杆资金的放大量,靠汽车消费无法弥补这个量,因此,继续找到一个新的杠杆工具,度过杠杆猛然降低的这段困难期。
这个新的杠杆工具有且只有一个,就是股市。
民众把房产替换成了股票,从资产的角度来说性质是一样的,房地产是没办法继续玩了,因为人口出生率下滑导致未来20年要买房的人越来越少,但是股市可以玩,中国企业要征服世界,很多企业今后业绩会越来越好,中国制造业全世界领先,未来会让整个西方高科技产业崩盘,我们吸全世界的血,企业的业绩能不好就怪了。
既然未来的业绩会很好,那何不先把价格拉上去,提前定义未来的业绩呢?这就有点类似前几年的比亚迪,先把股价拉上去,拉到100倍市盈率,当时看着很高,后面几年业绩上来,市盈率自然就降低了。
股市一旦上去,就能对冲房地产下滑导致的居民资产价格下降,整个社会的资产负债表就从收缩重新变成扩张。
比如张三现在房子价值100万,股票价值100万,房价跌到70万,股票价格涨到130万,对张三来说总资产是不变的。
只要资产价格不缩水,他花钱的意愿就大了,就算他不把股票卖出去也没关系,这就和前几年有多套房的人心态是一样的。
以前很多人一有钱就买房子,银行卡上没多少余额,但是敢于大手大脚消费,因为他觉得有几套房子是信心保障。
一旦把股市拉上去了,全社会的资产负债表扩张,这会直接反应到信贷数据的扩张上,M1会走高,很多人都感觉不差钱了,随后零售销售数据大涨,失业率下滑。
这么操作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股市上去了,如果大家都卖掉怎么办?
要让股市盘活资产负债表,民众心中建立长期投资的理念,还有一个关键的步骤:提高印花税。
国家队花了万亿资金,把股市拉到4000点以上,很多人会感觉牛市来了,然后大量资金进场,把成交量推到2万亿甚至3万亿以上,量化疯狂收割,如此一来,共同富裕的目标没实现,反而很多人被收割了。
要把股市推上去,同时不让收割,不让散户有及时套现的想法,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印花税,直接把印花税从现在单边千分之一涨到1%。
1%的印花税可以杀死量化,让很多投机者也变得无利可图,股市的成交量就会下来。也就是指数涨到四五千点,但是每天成交量可能只有二三千亿,很多公司的换手率不到0.5%,慢慢变成和房子一样成为不经常买卖的资产,可能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才会操作一次,大家对持有股票最大的想法就是等分红,这就真是和国运捆绑在一起,而不是大部分股民都是投机客。
这需要花多少钱呢?
其实真不需要多少,可能五千亿到一万亿就能把指数推到4000点,达成初步效果,如果把资金量推高到2万亿,可能5000点以上都没问题。民众对经济的信心会大幅增强。
到了5000点,1%的印花税让很多人放弃做短线的想法,但是会不会有很多人卖出套现呢?
会,肯定会。
中国股民都不会相信指数一直都在这么高的位置能稳定下来,所以很多人会套现卖出,他们套现之后会怎么投资呢?
▶如果是存在银行,银行会转头借给其他人,所以这个钱还是在市场流通;
▶如果是买国债,国家会拿这个钱做科技投资,这个钱也是在市场流通;
▶如果去买房子,那就更好了,从一个资产跳到另一个资产。
不管投资者卖出股票之后如何选择,这个钱最终都还是在市场流通,而不是沉淀在银行账户上不动。卖出股票的投资者发现,大A点位一直在4000点以上不下来,最终他们又会回去再买进股票,久而久之,投资者就会用买房子的心态买股票,就是一直持有,等着分红。
我今天说的这个逻辑感觉应该没问题,我们再也找不到比股市更好的资产对冲工具,而且拉高了股市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副作用。我们要站在未来的业绩规模看现在的估值,其实是极端偏低的,所以拉上去是完全没问题的。
我看到了这一点,我相信国家队也看到了,为什么还不动手,我唯一能想到的理由就是国家队吸筹还没到预定的比例。什么时候到,不晓得,但是我感觉时间节点很近了。9月份那次应该是一次预演,再多来几次就成熟了。
这个方案有一个问题就是共同富裕,股市起来了,改善了那些有股票的人的资产,但是对那些没有股票的的人怎么办?
这可能没有办法完全兼顾到,市场经济就是这样的。

结束
往期文章
不要小看存款的风险
请关注并点赞+在看。你的每一次点赞都是我创作路上的动力来源。
有道理,但现实还没看到希望
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