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硕贵教授
损伤控制外科避免早期复杂手术,争取复苏时间,时效救治按阶段处理伤情,如事故救治案例体现其重要性。开放自调节团队急救模式中,指挥协调者统筹,评估、操作医师和二线人员各司其职,护理人员分工协作,外勤保障物资和联系。“角色直观化” 和 “医嘱套餐化” 提高效率。通用安全型红细胞输注技术以 O 型悬浮红细胞为通用型,实施有序输血流程,应用效果良好。手术激光定位导航解决手术定位难题,提高精准性和安全性。精准战创伤救治需辨别黄金窗口、多学科协同。基础研究要探究机体稳态失衡机制,推动技术前移和窗口拓展。这些成果提升救治水平,有广阔发展前景。
一、战创伤救治的重要意义在医学领域中,战创伤救治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决定了伤员能否存活以及存活后的生活质量。每当战争、灾难或意外事故发生,战创伤救治就是与死神赛跑的关键环节。许硕贵教授在这一领域深入钻研,带来了众多具有开创性的理念、技术和模式,这些成果宛如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战创伤救治水平提升的前行道路。从损伤控制外科的深入剖析,到急救模式的创新、输血技术的突破、手术导航的革新,再到对精准救治方向的展望,每一部分都展现了现代战创伤救治领域最前沿的动态,为我们打开了了解这一关键医学领域的大门。
二、损伤控制外科(DCS)与时效救治原则:战创伤救治的核心策略(一)DCS:挽救生命的关键外科原则损伤控制外科是现代创伤外科领域的一大创举,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想象一下,当一名重伤员被送来,医生不是立刻进行复杂且耗时的手术,而是迅速采取一些简单快捷的操作,这就是损伤控制外科的核心思想。其目的是阻止伤情进一步恶化,为伤员争取宝贵的复苏时间。它包含三个关键要素:保障的及时性、技术的适宜性和救治的高效性。就像在救治那些生命垂危的伤员时,必须抓住最佳时机,使用最合适的救治方法,确保医疗技术能在最有效的时间内发挥作用,这样才能实现整体救治的最佳效果。比如,对于严重腹部创伤伴出血性休克的患者,立即进行复杂的腹部重建手术可能会因患者身体无法承受而导致更糟糕的结果。此时,采用损伤控制外科原则,先进行简单的止血和包扎,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再考虑后续的手术,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
(二)时效救治:遵循时间规律的救治之道时效救治强调要依据战创伤救治的时间规律行事。在整个救治过程中,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重点。早期,初步复苏、止血和控制污染手术是关键。这就好比在火灾现场,首先要扑灭明火(止血),防止火势蔓延(控制污染),然后才能进行后续的修复工作。接着,要及时纠正体温不升、酸中毒、凝血障碍等可能致命的问题。最后,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完整、合理的再次或分期手术。
我们来看一个真实案例,2016 年 7 月 20 日上海水上飞机项目事故,这场事故造成了机上人员伤亡。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如果能在事故后的黄金救治时间内,严格遵循损伤控制外科原则,迅速开展合理救治,很多生命或许就能被挽救。研究表明,急诊室滞留时间是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如果能缩短这一滞留时间,按照时效救治原则进行救治,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将显著提高。这就像为伤员搭建了一条生命的快速通道,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
三、开放自调节团队急救模式:高效协作的急救体系(一)明确的团队架构与人员职责指挥协调者:急救现场的总指挥指挥协调者在整个急救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常由战创伤急救中心副高以上的专业人员担任。比如在救治 1 号伤员时,指挥协调者要在接到通知后的短短 10 分钟内到达现场。他们就像战场上的指挥官,要接受救护车人员的口头报告,指导评估医师对伤员进行初步评估,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制定详细的抢救计划,还要与家属沟通。在整个复苏过程中,他们掌控全局,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任何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伤员的生死。主要评估医师、操作医师及二线人员:专业的救治力量1 号伤员的主要评估医师要对伤员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救治的细节。主要操作医师则负责实施像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具体的急救操作。同时,各个相关专科的二线人员,如骨创二线、脑外创伤二线等都处于待命状态。他们就像一支随时准备出击的特种部队,根据伤员的具体情况提供专业的支持。例如,如果伤员有严重的骨折,骨创二线人员就会迅速介入,协助处理骨折问题。护理人员:伤员的守护天使护理人员在急救中也有着明确的分工。责任护士负责整体护理工作的协调,就像乐队的指挥,确保各个护理环节顺畅进行。气道护士专注于保障伤员的气道通畅,这是生命的 “通气管道”,一旦堵塞,后果不堪设想。循环护士则密切关注伤员的循环系统状况,保证液体复苏等循环支持措施能有效实施,确保血液能正常地为身体各个器官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外勤人员:急救的后勤保障外勤人员虽然不直接参与救治,但他们的作用不可或缺。他们负责协助医护人员调配物资,比如及时将急救所需的药品、设备送到现场。同时,他们还要负责样本送检等工作,保障急救现场与外界的有效联系,就像一座连接急救现场和后方支持的桥梁,确保物资供应不断档。(二)“角色直观化” 与 “医嘱套餐化”:提高急救效率的双保险角色直观化:一目了然的职责标识在紧急的急救现场,每一秒都很宝贵。为了避免混乱,所有参与急救的人员都佩戴着标明其救治角色的胸牌。这些胸牌上的编码清晰地界定了每个人在救治中的职责。这就好比在一场大型演出中,每个演员都有明确的角色标识,这样在紧张的急救过程中,大家一眼就能明白各自的任务,不会出现职责不清导致的延误或混乱,大大提高了急救效率。医嘱套餐化:标准化的急救流程根据伤员不同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严重创伤套餐医嘱。比如对于那些呼吸无或微弱、大动脉搏动无的伤员(严重创伤套餐医嘱 A),抢救措施包括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液体复苏等,并且详细列出了每一项具体医嘱,如 D3 立即行气管插管、协助清除口腔及气道分泌物等。对于呼吸有、大动脉搏动有、血压平稳的伤员(严重创伤套餐医嘱 C),则重点放在液体复苏和后续检查以明确损伤程度等措施上。这种医嘱套餐化使得所有参与抢救的人员都能统一行动,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即使面对多个伤员的复杂情况,也不会出现嘈杂混乱的医嘱下达局面,确保了急救流程的标准化和高效化。四、通用安全型红细胞输注技术:紧急输血的救星(一)技术方案与适用范围:特殊红细胞的应用通用型红细胞:紧急输血的理想选择通用型红细胞是指 O 型悬浮红细胞,其抗 A、抗 B 抗体滴度不高于 1:256。在战创伤紧急救治的关键时刻,这种特殊的红细胞类型发挥着重要作用,适用于各类战创伤伤病员。在战场上或灾难现场,伤员的血型可能无法迅速确定,通用型红细胞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能在紧急情况下为伤员提供及时的血液支持。输注方案实施:有序的输血流程医院急诊抢救室配备了不间断电源血专用冰箱,里面常规储存着 15 单位的 O 型悬浮红细胞。当战创伤病员被送到急诊抢救室后,医生会迅速评估患者失血和休克的情况,确定红细胞悬液的输注方案。护士会抽取患者输血前的血样送检,同时医生要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并请他们签署相关同意书,还要开具输血相容性检验单和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验单等。这一系列严谨的流程,确保了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二)实际应用效果评价:显著的救治成果从 2017 年 10 月该方案实施到某一时期的输血实例分析,共有 34 名患者启用了通用型红细胞,占该中心同时输血患者的 1.27%。总共输注通用型红细胞 109U,平均每人(3.2±1.8)U。在这些患者中,有些患者的 BO、RhD 血型甚至来不及检测,涵盖了多种血型的患者。令人欣慰的是,24 小时抢救成功率达到了 58.8%(20/34),有 17 人最终康复出院,而且所有患者都没有出现输血不良反应,非 O 型患者输注通用型红细胞后也没有出现溶血反应。这充分表明,通用型红细胞输注技术在紧急救治创伤患者方面表现出色,能够让抢救输血更加及时有效,为挽救患者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
五、手术激光定位导航的研发与应用:精准手术的利器(一)技术创新背景与意义:解决手术定位难题在手术操作中,精准定位就像在黑暗中寻找灯塔一样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医生在手术时手的抖动和用力不均常常导致体内目标定位困难,尤其是在体内金属异物取出等复杂手术中,这个问题更加突出。许硕贵教授发明的以空间智能可视化为特征的手术激光定位导航新装备,就像为医生们配备了一双精准的 “眼睛”,为解决这些难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技术原理与临床应用实例:提高手术安全性这种先进的技术通过对体内目标进行 X 成像,然后利用数学圆锥几何模型实现精准定位。例如在穿刺针操作中,像椎弓根穿刺这样的高难度操作对精准度要求极高,哪怕是毫米级的偏差都可能损伤脊髓、神经、血管,从而导致患者瘫痪。而激光定位导航技术就像一位精准的向导,能够有效地辅助医生进行微创操作,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在实际临床病例中,比如黄某海上缆绳伤病例,他伤势严重,经历了多次复杂手术。如果在这些手术过程中应用激光定位导航技术,就能提高手术操作的精准性,降低手术风险。比如在骨盆骨折克氏针固定等操作中,可以更准确地定位,减少对周围重要组织的损伤,促进患者更好地康复。
六、精准战创伤救治今后的方向:追求更高水平的救治(一)临床层面的精准策略:多维度提升救治效果辨别黄金窗口:把握最佳救治时机精准战创伤救治要求医护人员能够准确辨别手术黄金窗口。因为伤员的伤情是动态变化的,不同阶段其生理状态和伤情发展各不相同,所以黄金窗口的时长和救治重点也会随之改变。医护人员需要综合分析各类检查指标,甚至借助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才能更精准地把握这个黄金窗口,在最佳时机实施最有效的治疗。这就好比在股票市场中,投资者要准确把握最佳买入和卖出时机一样,需要精准的分析和判断。多学科协同与创新技术应用:整合资源提升救治水平要依托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将急救模式创新、通用技术创新、救治药械装备创新、专科救治创新和麻醉技术创新等众多成果有机整合。例如,四肢骨创伤 3D 打印一期修复术、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REBOA)等专科技术与其他创新技术协同应用,就像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医疗 “航母编队”,各部分相互配合,发挥出最大的救治效能,全面提高整体救治水平。(二)基础研究的支撑作用:为救治提供科学依据机体稳态失衡的研究:深入了解创伤影响深入研究创伤打击对机体稳态失衡的影响机制至关重要,这涉及生理、生化、免疫等多个方面的变化。只有精准识别这些变化,才能为后续的调控和手术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比如,深入研究创伤导致的凝血障碍机制,有助于开发出更有效的止血和凝血调节技术,就像为修复受损的生命大厦找到了更坚固的建筑材料。推动技术前移与窗口拓展:拓展救治时间和空间借助科学技术的进步,如远程医疗、智能化监测设备等,可以将救治技术和资源前移。这样一来,伤员在受伤现场或转运途中就能得到更及时有效的救治。同时,通过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有望增加黄金窗口的时长。例如研发新型药物或技术来延长创伤后机体可耐受手术的时间,为进一步的确定性治疗创造更好的条件,就像为生命的救援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七、结论:战创伤救治的光明前景许硕贵教授在战创伤救治领域的研究成果是全方位的,涵盖了从急救模式到关键技术的各个层面。损伤控制外科原则为救治搭建了整体的策略框架,就像建筑的蓝图一样指导着救治工作的方向。开放自调节团队急救模式优化了现场救治流程和人员协作,让急救工作更加高效有序。通用安全型红细胞输注技术解决了紧急输血的关键问题,是挽救生命的重要保障。手术激光定位导航技术提高了手术精准性,为复杂手术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而对精准战创伤救治方向的展望,则为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这些创新成果的综合应用和持续发展,必将不断提升战创伤救治水平,在未来的军事和民用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它们就像一盏盏明灯,为挽救更多伤员生命、提高伤员生存质量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同时也将激励更多科研人员和医疗工作者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希望的领域不断探索创新,推动战创伤救治事业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