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

凡一历史科普局 2022-08-23 12:31:16

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统一。

为什么这么说?难道秦以前的夏、商、周都不算统一的国家?是的,夏、商、周的国王、天子,其实只是名义上的全国领袖。各个诸侯疆域内的政事、军事等等,全由诸侯自己作主。所以说,夏、商、周只是形式上而不是实质上统一的国家。

秦就不同了。秦始皇建立了统一集权的中央政府,将全国各地划为郡、县,由中央政府派遣郡守、县令治理。这种政治制度是前所未有的,后来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各朝各代至多只有少许变动。

秦代的军队,如按体制分,有皇帝警卫部队、首都卫戍部队、边防戍守部队和郡县地方部队四种。如按军种分,则有陆军、水军两大类。陆军又分步兵、车兵和骑兵三个兵种。步兵有身穿铠甲持长兵器的重装步兵,主要担负与敌人格斗的任务,也有不穿铠甲持弓、弩等远射兵器的轻装步兵,主要担负杀伤格斗距离外敌人的任务。

车兵一律穿铠甲,配备长兵器和弓弩。秦代的弩威力很大,小弩射程150米,大弩可达900米。

秦代的长兵器也长,有的矛长度竟达6.3米。骑兵已经配备有齐全的鞍鞯,但还没用上马蹬。因为没有马镫,骑马的人两脚悬空,不着力,很不利于马上格斗所以当时的骑兵一般只装备弓弩,适合较远距离射箭作战。也正是这个原因,秦代骑兵仍和战国时一样,只能配合步兵、车兵作战,还不能独立完成战役任务。

秦在并灭六国前,就已有较强的水军;天下统一后,收编了楚国等水军及船舰,规模更大,战斗力也更强。

原先魏、齐等国所用的职业兵制和各国大多采用的征兵制,已不适应统一的秦王朝。秦代实行一种新的、与集权封建制度相适应的兵役制。

秦朝政府的户籍制度极其严密,不论男女,一出娘胎就登记在册,到死了才注销。男子从17岁到60岁,祖上有爵位的到56岁,每年要服一个月的徭役,到20岁就要服正式兵役;服满两年兵役后,仍须每年服一个月的徭役;如果国家发生战事,随时再应征入伍,直到60岁止役。

这是明文规定的。实际上,由于国家需要大量的兵役、劳役,正式兵役期常不止两年,每年徭役时间也大多超过一个月。

秦始皇在政治上创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在经济上也有不少新的建设。经济建设往往与军事也有关系,比如筑驰道,对于国防军事意义就很重大。

秦代的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东往燕、齐旧地,南入吴、楚旧地。驰道一律宽50步,两侧每隔三丈种一棵青松;据《史记》记载,光是北方一条驰道,长度就达1800里。

除驰道可认为具有军事意义外,秦代还大肆建设报警信号设施烽燧即烽火台,并且完备了战国已有的邮驿,大约30里设一个驿站,备好吃饱喝足随时可出发的驿马,通讯人员每驰到一个驿站,就换骑一匹驿马继续朝前飞奔;到前一个驿站,再换乘一匹......逢有紧急军事文书,平均一昼夜可行500里。

秦代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北逐匈奴,二是南征南越。

中国在战国时,北方的戎狄各族,逐渐统一为三大民族,从东向西,依次是东胡、匈奴和月氏。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但与中原政权,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却是对立的。

战国末期,强大的匈奴已东逐东胡、西逐月氏,对秦、赵、燕三国的北方边境形成威胁。所以这三国都筑了长城以防御匈奴。

匈奴主要以游牧为生,男女老少都能骑光背马驰骋射箭。匈奴骑兵性情犷悍,行动飘忽,对汉族人民凶杀劫掠,残暴贪狠。

当秦灭赵破燕,继而又南征楚国时,匈奴趁机越过长城,大肆进犯。秦朝初,不仅中国北方边地好几个郡被匈奴吞占,首都咸阳和富饶的关中地区,也受到了威胁。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四次出巡,就专门沿着北方边境,由东向西视察了军事形势与匈奴入侵的情况。他由此而制定了北方边防的策略:

第一步,驱逐入侵的匈奴,恢复原为秦、赵所有的国土。

第二步,修复秦、赵、燕原有的长城,将它们中间的空缺处连接起来,再向东向西延伸,以阻止匈奴、东胡南犯。

第三步,迁移内地百姓,充实边境地区,并修筑道路便利内地与边境的交通运输。

当年,秦始皇命青年将领蒙恬统率30万大军北征匈奴。

蒙恬出身于将门,在秦并灭六国的过程中曾参加征楚战争。

他不辜负重任,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预定方略,恢复了原来属于秦、赵的土地。战争一告结束,秦始皇即命蒙恬负责修筑西北边防的长城。

秦代的长城,东起辽东西至临洮,延袤10000多里,所以称万里长城。

从前人们常说秦始皇造万里长城,其实是秦始皇命蒙恬连筑了战国时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部分也并不完全是城墙,不少地方是据点式的城亭工事。但在当时情况下,这已是防御匈奴南犯的最好军事设施。

而且,长城也不是单纯用于防御的。长城内可以练兵屯粮,可以积聚物资,为出击作准备如果没有长城,以后汉代大规模出塞征战,把匈奴远逐到大漠以北,又怎么可能!

长城归根结底是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为此也确实牺牲过许多人命。然而,由于它巩固了边防,保全更多人的姓名。

秦始皇另一个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征服南越。

南越又称“百越群蛮”,散居于中国南方,保持着原始部落氏族生活,从“百”、“群”两个字,可见部落氏族之多。

秦始皇北逐匈奴,主要是为了解除威胁,巩固国防。因为北部地区天寒地冻,山荒岭疏,沙漠连绵,物产稀少,讲物质收益,北征的意义并不大。而中国的南方,就大不相同了,那儿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疆域辽阔。所以他南征南越,是为了将南方作为中原民族移植发展之地。

当蒙恬在北方驱逐匈奴取得胜利时,秦始皇发五路兵马,每路五六万人南征南越。

五路大军中,由湖南进入粤北的这一路,遭遇番禺地区越族酋长的顽强抵抗,秦军主将战死;幸而从都阳湖西进入粤北的这一路,越过南岭,抄到番禺越族的背后,取得了胜利。

秦征南越的战果是增设了四个郡,大致上包括了今福建、广西、广东以及越南红河流域等地方。这一场战争固然由于气候、疾病及战斗等原因死了不少人,但它开辟了万里疆土,扩展了人民生存地域,不能不说是秦始皇的又一大功。

“然而,就在此后四年,公元前210年,50岁的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途中病死。临终时,他遗命要长子扶苏即位,蒙恬掌兵权。

但结果是,宦官赵高篡改遗诏,赐扶苏、蒙恬死,由秦始皇第18子胡亥继位为二世皇帝。

如果说秦始皇是残暴而不昏庸,那么,秦二世却是昏庸而更残暴。秦王朝不顾广大人民在长期战争中所遭受的创伤,大征徭役、兵役、赋税,大肆筑长城,造宫殿,修坟墓,以致民不聊生,危机四伏。秦二世继位后,人民遭受的剥削压迫更残暴,徭役、兵役更繁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大起义。

自此秦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0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