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铁“去英语化”,美媒却着急了:外国人看不懂咋办?

今谭 2022-12-21 18:38:43

细心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地铁站出现的一个新现象,那就是英文减少了。许多的英文单词都被中文字体所取代。即使还有英文字,前边也会有中文标注。英文的地位大大减轻,中文占比逐渐提高。

早在2022年初,地铁站就开始发生改变了。英文字的减少代表着中文元素的增多。在北京举办冬奥会期间,中国地铁的去英语化就已经开始了。按理说英文是世界通用的文字,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地铁去英语化呢?我们一探究竟。

一、 地铁站“去英语化”,大胆且自信

中国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国家,是一个有涵养、有包容的文化大国。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更是中国的门面,很多政策的实行,大都是从北京开始的。这次的地铁“去英语化”也是由北京开始。不过这次的改革十分大胆,而且最初更是选在了冬奥会期间。

“去英语化”的改革自2022年1月起开始实施。不仅地铁的英文减少了,各地的路标指示牌也迎来了大变革。其中的英文元素都被大大缩减了,甚至一部分的指示牌、路标牌的英文元素被彻底删除。

要知道,2022年1月,正是备受全世界瞩目的冬奥会期间。冬奥会期间不仅要接待全球顶尖的冬奥运动员,更要接待来自世界的游客。地铁站“去英语化”的实施十分大胆,也十分有自信。

为何说大胆且自信呢?因为在此期间,北京的外来游客数量十分巨大。英文作为全世界通用的文字,可以为很多外来游客带来方便。“去英语化”则是将英文和中文的地位进行变换。一方面凸显了中文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保留了英文的便利性。

其中的大胆,是选在了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进行变革改动。向全世界大方的展示中国文字,则是中国对全世界展示的文化自信。然而这份文化自信,虽然会让很多人感到舒适开心,但同样也会让许多“不友好”的人感到不自在。

二、 英文减少,“美媒跳脚”

地铁“去英语化”的实施,全世界媒体对此赞不绝口。但也不乏一些“不友好”的声音出现,这部分声音大都来自于美国的媒体。他们称这样的行为是对美国的不尊重,是对世界人民的不尊重。

美国媒体的指责方向主要为两点。其一则是认为,外来游客更认识和熟悉英文,“去英文化”会让外来游客陷入不便的境地。其二则声称外国人不认识中国文字,增加中国文字的比重是“画蛇添足”。

但显然,这样的言论是不正确的,更是无理的。首先,地铁站实施的“去英文化”并非一刀切,并不是去掉了所有的英文元素,而是减少了英文元素的比重。不仅能够体现出中国元素,而且还不会为外国友人带来麻烦。

其次,中国文字的知名度并没有美媒所说的那么低。据统计全球使用中文作为第一语言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7%。而将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人口数量也达到了2100余万人。虽然比不上使用英文的人数多,但绝不是美媒口中的“小众文字”。

美国媒体的“跳脚”行为,展示了他们的傲慢和无理,也恰恰凸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包容力。美国的急躁,将他们所谓“高人一等”的姿态展现的淋漓尽致,渴望被世界认可,更希望自己能够影响世界。这样的美国不仅不会迎来尊重,反而会被世界所反感。

三、 地铁“去英语化”实为大势所趋

中国文化悠久,历史悠远,有足够的文化可以展现,也有强大的底蕴能够承载。地铁“去英语化”的实施,实为大势所趋。英文元素的比重下降,同比提高了中文元素的比重,让更多外来游客、外国友人能够了解中国的文化,进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甚至爱上中国。

同样,“去英语化”的实施,也是对西方一些“不友好”的国家和媒体的一记响亮的耳光,这一记耳光打在了那些傲慢的政客和媒体的脸上。让他们切切实实的体会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也感受到了来自于东方文明古国的强大力量。

结语

中国地铁“去英语化”的实施,不仅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也让世界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字,了解中国文化。虽然一些“无良”的西方媒体发出了负面的声音,但终归是苍白无力的。“去英语化”是大势所趋,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你如何看待我国的这次“去英文”行动?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我们下期再见!

0 阅读: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