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留言说:“家里的孩子爱打人,有什么好办法没有?”孩子爱打人,真的很让父母头疼,如果是不负责任的家长,被别人说:“没有家教,”也是情有可原。偏偏自己教也教了,骂也骂了,甚至还动手打了,怎么孩子就是不长记性。
有调查表明,90%以上的幼儿有行为攻击的倾向,但在亲子教育中,家长对这些小打小闹并不重视。而专家认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一般男孩的攻击性更强,男孩受到攻击后,会立刻地报复对方,如不加以抑制,这种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爱打人其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件事情,父母不用过于担忧,但是也不能放任不管。
孩子爱打人背后的原因常言道:“事出必有因,”为什么同龄的孩子没自己家孩子爱打人呢?
小区有一个叫小米的宝宝、1岁半左右就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爱打人,长得比同龄人都高,但是语言发育比较慢,不太会说话。
她的妈妈吐槽说,带下去都没有宝宝和宝妈愿意一起玩了,有些宝妈看到她带孩子来了,就推着孩子走了,有些宝宝则躲在妈妈后面说:“怕”。
当小米的妈妈邀请我带孩子去她家串门后,发现这孩子爱打人不是没理由的。
1、妈妈总是夸别人家的孩子
小米妈妈经常会说:“你家棠棠真听话,不像我们家小米。”
在家和孩子的对话差不多是这样:“哎呀,你怎么这个样子,你看看人家棠棠”、“哎哟喂,我真是服了你了”之类的话。
你可能觉得孩子太小,其实你说话的语气或情绪,孩子全部可以感受到,孩子1岁到1岁半左右几乎可以听懂父母大部分的语言。
最后的情况就是,如果小米的妈妈抱了一下别人的孩子,小米就会跑过去打那个孩子。
2、妈妈会打骂孩子,你再不听话,我打你了啊,语言刺激加上父母身体力行地打孩子,孩子想不学会都难。
3、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差,对于自己的一些需求或情绪无法表达,最后只能通过打人、丢东西来处理。
总而言之,孩子打人一般是出现在这4种情况后:
1、喜欢的玩具被抢或自己被打,生气的时候(这个不仅包括玩具,也包括父母的关爱,如同小米妈妈一般的情况)。
2、你对我有威胁,不安的时候(比如你盯着我的玩具,虽然你没拿走它,但是孩子可能会上手给那个盯着玩具的宝宝拍一下,或者宝宝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一直被干扰)。
3、感受不到关注,无聊的时候(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孩子想和某个孩子玩,或者希望父母陪伴的时候,可能会通过摔东西、打骂、干坏事的行为来引起父母和对方的注意)。
4、想玩别人玩具的时候,有需求的时候(尤其在1岁半到2岁左右,自我意识的萌发,孩子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觉得是自己的,和第一种情况是对应的,一个因为玩具被抢,一个因为抢别人玩具,孩子之间因为抢玩具发生的争抢打斗)
孩子打人,父母不要忙着教育,可以先想想自己孩子打人前后发生的事情,找到孩子打人背后的原因,再去教育孩子,甚至可以先设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打人或者被打,你会怎么教育和处理,预见性的教育比临时起意,更周全,效果更好,父母也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打人,父母该怎么引导?孩子爱打人,其实分析到深层面就是孩子缺乏社交技巧,小时候叫“熊孩子”、大了叫“情商低”,而社交技巧,在孩子1.5岁左右就可以培养。
很多父母在孩子打人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打人,怎么可以打人。”当然,这句话没有错,父母应该第一时间指正孩子的错误,但是,真正想要孩子改掉打人的习惯,父母不仅需要告诉孩子什么不能做,还要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更好。
单纯的说教可能没有效果,父母需要通过一些“可视化”的工具或实际情况引导孩子知道,除了打人,还有其他社交方法。
1、借助绘本
优秀绘本的魅力在于,你以为它在讲故事,其实它在讲道理。而且对于低幼儿而言,父母、书中、电视中的人物形象、卡通动物等都是自己可以模仿的对象。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3、4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你的孩子可能会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做游戏等。
绘本的教育意义其实很多也是基于这个心理,绘本中的某一场景,某一人物,某一事件可能和孩子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孩子就会产生关联,原来小熊碰到东西被抢时,他是这样做的。
生气可以不打人,可以踢球、打鼓等;想要和朋友一起玩时,可以大声说出自己的需求,或者和朋友交换玩具等;无聊的时候,可以邀请别人一起画画或玩游戏等;借助绘本图画视觉上的刺激,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把整个事情还原到孩子眼前,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发生了什么?该怎么做?宝宝遇到一样的情况可以怎么做?这比絮叨的说教效果要好很多。
推荐绘本:《手不是用来打人的》、卡伦.卡茨所著的翻翻书之《不打人No Hitting》。
2、实战演练,3句话教育原则对于3岁之前,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在发育中的婴幼儿,你的长篇大论在孩子听来就如同“唐僧念经——头疼。”
当孩子出现打人情况时,父母的说教也要有重点,可以采用3句话原则,一次只说一件事,每次说3句话。
比如:“如果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并且打人了。”
第1句:描述情况、共情,比如你喜欢轩轩的小汽车,你也想玩一下是吗?
第2句:讲道理,但是直接从萱萱手里抢玩具的行为是不对的,打人的行为也是不对的;
第3句:引导思考、得出解决方案:轩轩哭了我们该怎么做?把车子还给轩轩,给他道歉。
如果还想继续教育,先忍住,把孩子安抚好,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可以再继续3句话原则。
第1句,共情,你打轩轩,不是想伤害他,只是想玩他的小汽车是吗?(孩子点头同意,父母要先摸清孩子的想法)
第2句,引导思考,那你觉得还有什么办法能玩到轩轩的汽车呢,打人肯定是不行的。(孩子说,等轩轩不玩的时候我就可以玩了)
第3句,认可或更好地建议,这个办法不错,或者你可以问问轩轩愿不愿意和你交换玩具。
当孩子出现打人情况的时候,第一要拉开,不要光嘴上喊“不能打、不能打”,第二步才是教育。
3、父母以身作则,帮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打人,就要先做到自己不打孩子,连说都不要说,父母的处事方式就是孩子学习的对象。
而且孩子之间的吵闹,大多数原因可以归结于抢玩具,那么父母日常需要给孩子灌输基本的规则意识,自己的玩具、别人的玩具、公共的玩具。先分清楚这个,再去说分享的事情,也要教孩子区分:“打、拍、摸”是不一样的。
写在最后,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父母不要希望,自己说一次,或者教一次孩子就能完全学会该怎么去做。需要父母耐心地不断地强调和重复,但记住不是说教,更不要长篇大论,和孩子沟通,一定要记住“讲重点”,试试绘本法和3句话教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