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楼女子二度拜堂:董竹君在夏家的屈辱与抗争

满洲第一强勇巴图鲁 2025-04-21 11:19:07
是新娘还是货物

身穿花开富贵,福山寿海,这是多少民国女子的向往。那鲜红的嫁衣,穿上的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丽誓言。可对董竹君而言,回到夏家穿上嫁衣的那一天,便是她梦碎的开始。

1918年,董竹君收到夏之时的来信,催她回合江老家。董竹君意识到,将来的日子恐怕不好过,于是动身前她先到洋货店里买了满满两竹筐的小礼物。出发那天,天气灰暗暗的,还下起了牛毛细雨。

她坐在轿上,打开帘子往外看,轿夫们都汗流浃背地抬着轿子,卢炳章也只得用他两条腿一步一步在轿后跟着。每到一个站点,轿夫停下休息时,总有些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乞丐上前讨钱,祖国这样的社会现象深深刺痛了董竹君,她再也无法安心地坐在轿中。

经历了5天的路程,董竹君终于到了合江老家。轿子停在一座旧式大平房门前,一时之间,屋子里纷纷出来了很多人围着董竹君母女。

在人群当中,董竹君没有看到夏之时,她只好随着下人进客厅先拜见了家里人。而后,董竹君细心观察了家里的装修,房间的家具都是上等的,院子中间有个天井,四面都是房屋,一看便是富贵人家。

过程中有人同她讲道,真正的老家其实不是这里,在乡下大头场观田。董竹君听后十分不解,说是回老家,如今回的却不是真正的老家?

在这些家人当中,董竹君最注意的便是丈夫的继母,自己的婆婆。她姓刘,肤色黝黑,身材矮小,一双封建社会标志的小脚,笑起来露出两颗龅牙,看人时经常眯着眼睛,看董竹君时的神情似笑非笑。大哥夏冕昭身材高大,衣冠端正,据说在这一带是个善人,董竹君与他打招呼时他也只是点点头,不说话。

小辈当中有一个年纪最大的侄女,叫国君,丫鬟大麻子告诉她,这国君人如其母,生性险恶,让她多当心些。其中有个丫鬟叫佩琼,是大哥大嫂的丫鬟,据说生性善良,多亏了佩琼,让董竹君在后来看清了夏冕昭的嘴脸。

那天,婆婆对董竹君始终是板着脸的,董竹君并未在意,回房后只是吩咐麻子把礼物都给所有亲戚分了去。晚上夏之时回家后,非常赞同她的做法。

两人夜间还畅谈了分别后的生活。夏之时回国后一直追随孙中山,1917年护法战争爆发时,夏之时被唐继尧委任为靖国招讨军总司令。1918年已经没有什么中央行政机构,拥兵者称霸一方,兵多、地多的则为实力最大。

军饷不是国家支付,而是向当地人民征税,筹款。从百姓那里征来的经费由夏之时个人任意开支使用,剩余的则为个人财产。董竹君听完后,只觉得丈夫此行违背了初衷,内心十分惶恐。

家里大部分人依靠夏之时做官得来的钱生活,还有一部分人是靠收田租。这大家庭里家规很严厉,对婆婆,所有人都不能和她平起平坐,就连说话都有讲究。这院子一向不把下人当人对待,不如意就要揪胳膊,用烟枪戳。心机颇深的女仆们经常到各房太太面前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在外人看来和和气气,实则勾心斗角。家里的当家是夏冕昭,但夏冕昭解决不了的事情就得由夏之时出面调和。

无论走到哪里,董竹君青楼出身的事情总要被人拿出来说一遍。在夏家,她就曾听麻子说,老太太让夏之时休了她,另娶一女。夏之时不同意,老太太便毅然决然地说,反正不能做正房,她出身青楼,有伤门风,你就再娶一个回来做正房。夏之时至今没答应。

听到这个消息后,董竹君是气愤的,但庆幸的是,夏之时待她很好,为了丈夫,她愿意去容忍。

为了讨婆婆欢心,董竹君向下人学习家里的规矩,帮总管记账、烧菜、缝纫、绣花、照顾侄子侄女等,经常忙到深夜才得以休息,为的就是不落人口实,免得让丈夫为难。

但不久后,董竹君感觉到丈夫心理有了变化,他开始变得阴晴不定,时好时坏。

有一次夏之时生了骑马疮发了高烧,就在床上躺着,董竹君是衣不解带地照顾他。董竹君出房门,正巧一个士兵向她敬礼,询问夏之时病情,夏之时听到后大骂说自己还没死呢,董竹君就开始勾三搭四。

莫名其妙的羞辱让董竹君感到很气愤。她想“回敬”他几句,她没想到,在日本时他如此蛮横无理,如今回国了,他还是这样,一点都没变!但念在他有病在身,董竹君还是忍住了。但值得庆幸的是,这期间,四弟要结婚,董竹君又帮忙主持婚礼,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聪明贤惠。一家人对她也改变了些看法,开始在背后夸她知书达理了。

某一天晚上,夏之时异常兴奋地冲进房间,说大哥和婆婆喜欢她了,要重新拜堂成亲,婚礼由婆婆亲自主持。

董竹君听后,心里其实是不喜欢的,他们在上海已经拜过堂成了亲,自己的孩子国琼都这么大了,如今又说重新拜堂,这不是把婚姻当儿戏吗?若他们一直不喜欢她,那么她是不是就永远不能算夏家的儿媳?

董竹君问夏之时怎么想,夏之时只说,为了让老人家开心,他们再拜一次堂又如何,况且,这也是风俗习惯,祖祖辈辈都遵循的。

董竹君虽然不喜欢,但还是同意了。在与夏之时这段婚姻当中,董竹君一直都在不停地忍让,她是一个好妻子,只是不知道夏之时会不会是她的良人。

选好吉日后,夏家大院里里外外都开始忙活着婚礼的事情,张灯结彩,杀鸡宰羊,这种时候,宴席自然也少不了,请的人越多,夏家就觉得越有面子。家里每个有桌子的地方都摆上了糖果、糕点。

婚礼上,董竹君穿的是一件黑色的丝绒旗袍,梳了个辫子头,在头上插朵大红花,带着国琼重新拜了堂。夏之时的前妻双亲知道她待夏述禹很好,那天也来祝贺,承认董竹君是他们的女儿。这一天,董竹君其实并不快乐,一家人热热闹闹满脸笑容地说说笑笑与董竹君仿佛全然无关。可接下来的一件事情更是将董竹君本就不好的心情跌到了谷底。

拜完堂当晚,夏冕昭妻子,就是董竹君大嫂拿出一张1000块的收据给董竹君,说这是夏冕昭在上海为她赎身时付给巡捕房和堂子的一张收据,现在可以拿去毁掉了。董竹君竟一时气结,真想冲进去找夏冕昭说清楚,这笔钱明明是他被关在监狱里罚的1000块,她当初是自己从堂子逃出来的,没拿夏家一分钱赎身,如今这样的做法又是怎么回事?留着这收据打算把她当货物,不开心时随便抵了出去就行?想来实在是侮辱人!

而董竹君同丈夫说起此事时,夏之时也觉得哥哥在当时吃了苦,所以未敢吱声。在一起这么多年,他怎么误会她都可以理解为丈夫是害怕失去自己,可这次她当真感到失望至极。

虽然心里不悦,但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那次拜堂之后,董竹君才算正式成为夏家一份子,又因为夏之时有钱有势,家里对她越来越信任,但凡解决不了的事情都会和她商量再做决定。

在当时,原配妻子的空房由再次正式结婚的妻子填补便为“填房”。按规定,阎家要特派大轿抬她去家里,大摆宴席。董竹君无奈之下又被抬到阎家,直至进入阎家正堂,她也只是一声不吭。阎家亲朋好友见到她就像见到了什么新鲜的物品一样,一直盯着她。

董竹君在阎家住了3天,她印象里,这3天过得还算愉快。阎家不似夏家这么压抑,董竹君与阎母也非常谈得来。

第二次办婚礼,董竹君只觉得封建思想对国人影响颇深,凡事都要按照“老祖宗”那一套来,大概是留学日本董竹君思想较为开明,总之这一切她都是非常不喜欢的。如今虽然已经改革开放,可也还有许多落后地方仍然保留着封建时期遗留下来的“习俗”,又或者说是恶俗,这都是被时代淘汰的产物,实在不应该保存下来。

婚姻本应代表着今后生活幸福美满的开始,可对于董竹君而言,这竟是幸福的终止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