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到!又到了和孩子“抢”手机的时候了

成都儿童团 2024-07-02 15:10:30

暑期将至,孩子假期的上网时间如何安排,手机等电子产品怎么管理,要不要交给他们,相信不少家长已经开始头疼了。

没办法,手机管理对于“10后”这群互联网原住民来说确实是个世纪大难题。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4)》,报告中的一些数据或许会让家长们更加纠结“手机问题”。

调查报告将网络素养分为上网注意力、网络信息保存和利用能力、网络信息的辨识和批判能力、网络印象管理能力、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能力、网络道德认知和行为等6个维度。其中,青少年得分最低的是网络信息的辨识和批判能力——这意味着面对信息过载的网络,我们的孩子并不能准确地判断信息真伪和良莠。

另一方面,随着每天上网时长的增加,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逐渐下降。

让孩子拒绝网络和电子产品不现实,也有些荒谬,但给不给、怎么给,这几位心理学家、教育家的观点或许能帮到正在发愁的家长们。

美国心理学家吉姆·泰勒长期关注教育问题,他写了一本书《数码时代教养指南》,讲的是怎么教育孩子面对科技潮流。

家长们最担心的大概是孩子偷摸玩手机影响学习,但在吉姆·泰勒看来,更值得关注的是过多的时间花在学习科技上,而忽略了生活技巧的培养。

书里列出了详细的数据:2005年,美国凯撒基金会对8-18岁的年轻人进行调查,发现他们花在和学习无关的科技设备上的时间,每天超过5.5小时。

到了2009年,这一数据超过了7.5小时,数据还显示,大约有25%的孩子,每天登录社交网站超过十次;5岁以下的孩子,58%会玩电脑游戏,但只有43%会骑自行车;10%会用智能手机,但只有9%会系鞋带。

孩子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科技产品上,最直接的坏处有两个,一个是给自己造成心理和社交上的伤害。

孩子把大量时间花在社交网络上,有可能他们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把自己塑造成网络世界喜欢的样子,从而在社交软件的算法中丢失了真实的自我与个性,自我认同的方式也潜移默化地被影响。

另一个是丧失机会成本。这一点很好理解,孩子把本可以花在健康活动比如学习和体育上的时间,花在数码科技上,由此错过了健康活动带来的潜在收益。

吉姆·泰勒给出的建议是父母从价值观、态度、社交技巧、作息习惯等方面出发,调整孩子的“设置系统默认值”,尽早地、长期地给孩子传递积极信息。

他尤其强调了父母应当如何培养3.0版本的孩子。他将孩子分为三个阶段,1.0版是还无法与外界沟通的婴幼儿;2.0版是学龄前,尝试着参与世界的孩子;3.0版是上小学以后,与外部社会建立起越来越紧密关系的孩子。

手机占据时间是一个现象,家长们需要通过现象来解决核心的问题。吉姆·泰勒提出的这四条小建议,操作性很强,且适用于大多数父母:

01 | 让你的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学习的时候把电子产品物理屏蔽,玩手机的时候就安心地玩手机,户外运动的时候就不要操心考试成绩,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同一件事情上。

02 | 三思而后行。在作者看来,流行文化鼓励孩子做一个“冲动”的人,网络世界也会提供给孩子很多次“重启再来”的机会。但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意识到每个决定与选择会面对的后果,而非只专注于及时的快乐。

03 | 分清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在孩子被数码产品、网络信息包围的时候,家长有责任带他们看到一个多维的世界,参与线下的活动,接触面对面的社交。就像,去真实的球场打球,而不是用游戏机来模拟打球。

04 | 和孩子一起好好吃饭,锻炼,睡觉。

孩子望着父母背影长大,父母对他们的成长、性格习惯的塑造影响是巨大的。《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4)》也指出,青少年与父母关系亲密度越高,网络素养水平越高。网络素养水平高的青少年,多半有着善于沟通、愿意花时间陪孩子的家长。

有孩子因为偷偷玩手机,导致作业做不完、睡眠差,更有甚者还会攒钱买备用手机。和孩子“争夺”电子产品,对不少家长来说实属家常便饭。

有家长在采访中提到,女儿四年级拥有手机后迷上了游戏、聊天。“她连续偷买了四部手机,在被没收三部之后,和她约定手机使用时间为周末、节假日。有天被我发现,她又偷买了一部,我将几部手机当她面全部砸烂。”

甚至孩子的手机问题,还会引发父母之间的“婚姻保卫战”。

有妈妈在社交平台分享:“孩子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就给他买了手机。因为这个手机,我跟他爸爸教育分歧越来越大,孩子爸爸觉得教育应该疏而不是堵,根本没察觉孩子没有自控力。这两年,经历了手机游戏充值,熬夜打游戏,我盯得精疲力尽,都想放弃婚姻了。”

孩子一哭二闹,家长想方设法对手机围追堵截——大多情况自然是徒劳无功。

毕竟,在信息时代,家长很难完全做到不让孩子使用手机和网络。

教育家李希贵曾分享过自己遇到的“手机网络之争”。他曾就职的北京十一学校比较早做到了校园里WIFI全覆盖,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和老师有关教学与学习的各种创新大批涌现,他们互相分享。

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有些老师和家长就反映学生玩游戏太多,影响学习。有些老师和家长希望把WIFI给断了,甚至不让带手机进校园。

在收到这些反映后,李希贵连续调查了4个月发现,5000余名学生只有极少数孩子玩游戏,WIFI并没有严重到影响学生的成长。他对部分老师和家长的担忧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现在的中学生玩手机还没有我们玩得好,他们将来怎么适应数字化社会呢?”

这与另一位心理学家,《园丁与木匠》一书的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的观点不谋而合。

几年前,艾莉森·高普尼克在《纽约客》杂志上写过一篇题目为《屏幕对孩子危险吗》的文章,通过自己的故事告诉读者:我们的孩子可以依靠科学技术获得进步。

她在文章中回忆了自己在花园与孙子安吉共度的一个下午。她告诉安吉,蜜蜂会酿蜂蜜。安吉立刻回问:“蜜蜂是怎么酿造蜂蜜的呢?”。

于是,他们一起通过网络搜索关于蜜蜂酿造蜂蜜的信息。先是在手机上观看视频,接着换到屏幕更大的电脑,在网站中搜索养蜂人拍摄的“奇奇怪怪”的视频。在她的回忆中,安吉最喜欢的是一段关于蜜蜂跳舞的纪录片。

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小朋友通过网络获取到了在学校、课堂难以习得的知识。比如以视频网站b站为例,点开“公开课”专区,便能看到文、理、史、哲、艺术、经济等各个学科的视频学习资料。

不少高校老师、专家学者都有上传自己的授课视频,某种程度上来说,技术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知识更普惠的世界。这些都是信息时代中成长的小孩才有的教育资源。

父母在孩子利用技术获得新知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使用习惯。

比如用更“民主”的方式,共同商讨电子产品使用的规则,一个父母和孩子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并针对每位家庭成员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

或是制定更科学的“手机时间”,周受资建议青少年每次使用TikTok不超过60分钟,这是波士顿儿童医院的数字健康实验室专家进行大量研究后给出的建议。

如果没有办法放下手机,那就要和孩子一起学着好好拿着它——是的,要一起。就像奶奶带着孙子看蜜蜂视频那样,言传身教地引导孩子利用网络进行正向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小世界。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