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到底讲了什么?为啥只在秦国取得成功,而后世无人模仿?

老易说历史 2024-12-20 10:21:33

商鞅原名公孙鞅,是卫国人。古人有以国为姓的习惯,所以也被称为卫鞅。

史书上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他的出身,但是从他的行为特征来看,他大抵就是一个所谓的“士”,即有文化、有技能的精英人士。这样的人在战国时代出现了很多很多,比较著名的苏秦、张仪等等。他们为获得更大的人生舞台,一般会游走于国际市场,价高者得。因为卫国当时是一个小国,机会不多,舞台不大,所以,公孙鞅便去了当时的天下第一强国魏国求职。

公孙鞅的运气还不错,在魏国成为了魏国总经理——宰相公叔痤的门客,相当于公叔痤的私人秘书或者参谋。

后来,德高望重的公叔痤身体不行了,魏惠王一边经常慰问,一边询问下一届总经理选举的事情。

公叔痤未及多想就推荐了自己的随从官公孙鞅。为什么说公叔痤这种冒昧推荐欠考虑呢?因为领导干部的任选最重要的是政审,你推荐的公孙鞅魏惠王能放心使用吗?他对公孙鞅又不熟悉也不了解,他只会认为你们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小圈子关系。

结果,魏惠王便犹豫了一下,公孙痤人老成精,也是秒懂魏惠王的心理,于是让其他人退下,单独对魏惠王说,如果不能重用公孙鞅,就最好把他杀掉。这个人相当有能力,如果他日被其他国家所用就麻烦了。

要用他也是你,要杀他也是你,我该听你哪一句呢?再说没有任何理由,你就叫我把一个无冤无仇的公孙鞅给杀了,这很不体面嘛!真要杀,你完全可以替我杀了他呀!所以,魏惠王就支支吾吾没表态,然后就离开了。

一见如此,公叔痤又立马叫来公孙鞅,把前面的情况告诉他,叫他赶紧跑。并解释自己前面要魏惠王杀了他是一心为公,现在劝他赶紧逃跑是内心惜才,让公孙鞅切莫介意。

公孙鞅当时什么反应呢?笑着说,魏惠王既然没有听您的话重用我,也就不会听您的话杀害我。

从这也可以看出,公孙鞅这个人在政治上还是不够成熟。因为魏惠王不愿意用你的心大概率是真的,但不愿意立即杀你却并不一定!万一他是在试探公叔痤的态度呢?万一他只是不好意思当着公叔痤的面杀公叔痤的人呢?或者公叔痤想为国除害了呢?

但好在公孙鞅的运气还不错,魏国确实没人在乎他的死活。

但是失去了公叔痤的照顾,公孙鞅在魏国也是越混越差劲,最后连基本生活保障都成问题了。于是,公孙鞅便考虑跳槽的问题了。可是,天下诸侯国林立,该往哪个国家去另谋出路呢?想了一下,公孙鞅选择了百废待兴的秦国,跟后世韩信选择被赶到巴蜀的刘邦,逻辑是一样的。

秦国当时是什么状况呢?因为秦国地处边陲,经济、文化全面落后,在国际上存在感很低,时任国君秦孝公内心十分焦虑和急切,然后发布了一个《求贤令》到处引进人才,希望能帮助秦国重新崛起。落后的企业要想引进人才,待遇上必须要有吸引力,所以秦孝公在《求贤令》中公开承诺的入职待遇相当诱人,反正跟今天什么“试用合格之后,待遇一切从优”是一个意思。

公孙鞅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欣然赶往秦国参与应聘的。

但是,人家秦国只是穷,并不是傻。你公孙鞅要到这里来赚高工资可以,总得先证明一下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呀!于是,老板秦孝公亲自组织面试。面试的题目就是秦国要怎么做才能做大做强?

商鞅第一次应对的是“广施仁政、厚积薄发”那一套,也就是远古时代的“仁道”。秦孝公当即表示不满意了,这道理谁不懂呀,还用得着高薪聘请你来给我们培训?寡人要的是能立竿见影的速效。

公孙鞅一看没有摸中老板的心思,又换了“王道”的方案,无奈秦孝公还是不满意。

最后公孙鞅(以下约定俗成地称商鞅)被逼放出了“毁灭一切、唯我独尊”的“霸道”大杀招。秦孝公一听就两眼放光,咱要的就是这种速效药,啥副作用、后遗症,都见鬼去吧。先让老子雄起一把再说。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便在秦国推行了著名的“商鞅变法”来。

但是,变法是要把原来的很多上层建筑推倒重建的,所以历来阻力非常大。所以历史以来,变法要想成功,以下三个要素是必备的,缺一不可:

第一个:绝对权力和权威的全力支持。后世的王安石变法就是因为换了领导人,就立马偃旗息鼓了。这一点商鞅变法是具备的,秦孝公确实是一个急欲翻身且十分强硬坚定的领导人,对商鞅变法的支持力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个:变法对象的基础差、底子薄。这一点跟拆迁的道理比较相似,人家原来住着小别墅,你去强拆试试?一定有人跟你拼命的。但如果人家原来住的到处漏雨透风的茅草房,沟通得好、保障到位,拆就拆了吧。这一点实行商鞅变法得秦国也具备,当时的秦国确实是全面落后,国际地位跟咱们今天的非洲朋友一样。

第三个:一定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让人看到效果。别说你的规划蓝图有多美,大伙跟着你埋头苦干好几年却没看到半点效果,那你就等着大家对你倒戈相向吧。啥变法?啥改革?你就是一个搞传销的大骗子,渣男,把老娘的贞操还给老娘。所以,商鞅变法之后没多久,秦国为什么要去打魏国、韩国?得进行阶段性成功验收呗!

上述三点综合起来就是商鞅变法之后,几乎就没再出现过一次全面的、彻底的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到最后都是不了了之。因为秦汉以后,中国进入大一统的操作盘,变法的阻力和压力是秦国商鞅变法没法相提并论的。商鞅变法相当于一个或者两个省的改革,大一统王朝是几十个省的改革,阻力和压力大得多。思想是不是更难得统一?是不是更难得出效果?领导人的决心是不是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干扰?像王安石的青苗法、张居正的一条鞭法都是最初搞局部试点时效果还不错,一旦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就阻力重重了。

后世真正最接近成功的改革其实北魏孝文帝(其实主导人是冯太后)的汉化改革,因为北魏当时也并没有一统,然后拓跋鲜卑在文化和经济建设上也确实有拥抱汉人的刚需,冯太后和元宏态度也比较坚决。

在讲商鞅变法的具体思路和内容之前,必须得实事求是地讲,商鞅这个人是很厉害,但是他在秦国变法基本上搬运了李悝在魏国变法的整体模板。

我们也可以把商鞅变法作为一个项目创新来理解,那么开展一个新项目,一般的逻辑步骤是什么呢?先定调,也就是统一思想;再搭台,也就是列出整体大纲;再唱戏,也就是逐条实现纲领;然后验证,也就是查漏补缺、缝缝补补;最后固化,也就是总结经验,标准化成一个新体系。

商鞅的第一步,自然是和秦孝公在内部去统一思想。

可想而知,秦国的很多班子成员是并不想变法的。你商鞅到秦国来兜售梦想,凭什么让我们这些既得利益者给你买单?秦国的贵族元老纷纷对商鞅群起而攻之,一度弄得秦孝公都有点顶不住了。秦孝公你请一个外人来搞试验,万一失败了呢?秦国不你一个人的,你担得起这个责任吗?你对得起列祖列宗吗?赶快把商鞅这个江湖骗子赶走!

商鞅是个聪明人,知道如果秦孝公一动摇,他就完蛋了。于是,他对秦孝公说:不愿意改变的人都是没啥勇气、胆略和追求的人,所以他们的意见不重要。只要咱们干出成绩来了,他们保证会主动过来抱大腿。我们都是干大事的人,不必在乎每个人的想法,说了算、定了办,认准就干。操作工依赖于现状,技术工墨守成规,他们是不会明白我们伟大的梦想的,让他们按指示办事就行了。我们是操盘者,他们是执行者,商量个屁,直接让他们执行命令就行了。其实咱们搞项目,就是需要一些整不明白事的沙雕,沙雕永远比聪明人好管理,我们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干,不香吗?

在商鞅的耳边吹风之后,秦孝公的血性被激发出来了,老子才是秦国国君,看不起谁呢,我怎么说你们就怎么干。谁不想干,就给我辞职走人。

就这样,商鞅拿到了开工许可证,然后正式启动了商鞅变法这个大项目。

商鞅的第一步也是标准化操作,搞项目嘛,主体必须要明确,成分要划分好,不能搞一刀切。什么样的人要打击,什么样的人要团结,必须要先搞清楚,这也就是教员的阶级斗争思想。

事《诗》、《书》谈说之士,则民游而轻其君;事处士,则民远而非其上;事勇士,则民竞而轻其禁;技艺之士用,则民剽而易徙;商贾之士佚且利,则民缘而议其上。

上述引用部分就是商鞅所说的社会五种害虫,名为“五蠹”。哪五种人呢?第一是读书人,这帮人光会耍嘴皮子,不事生产,还经常不把领导人放在眼里;第二是那些隐士,这帮人实现了财富自由了,躺平了,难以使唤他们;第三是那些斗勇耍狠的人,这些人靠暴力行走江湖,容易引起社会矛盾;第四是那些手工艺从业者,这些有一技之长的人到处可以混饭吃,不太服管;第五是那些商人,这些人投机倒把赚大钱,容易让人不甘于安贫乐道……

商鞅这种思想的核心意思是啥呢?其实就是不能让底层人吃太饱,饱暖思淫欲,他们吃饱了想法就多了,就不会卖命干活了,咱们就不好管理他们了!

那么谁才是商鞅心目中的良民呢?不敢有太多想法的士兵和农民。士兵以服从为天职,很好管;农民被土地绑架,也不敢随便调皮。

如果秦国都是这样的人,老板你说什么都好使 ,甚至你叫他们死在你面前让你开心,都没一点问题。大家可以去看看动不动就剖腹的军国主义小日本,还有我们今天很多鼓吹绝对服从的民营企业,这帮人一定都是商鞅的忠实粉丝。

把商鞅自己认为的社会“五蠹”打倒后,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总不能把上述五种人都杀光吧!没关系,商鞅接下来就是“驭民五术”——愚民、弱民、 疲民、辱民、 贫民。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不一一解释了。连起来的总体意思就是:不能让老百姓懂太多了,不然他们就会有想法,会变强大。得让他们一直虚弱,他们才会听话。千万不能让他们闲下来了,得让他们像机器人一样一直转,他们就不会去思考人生。也不要太给他们脸了,他们一旦被重视了就会飘。也不能让他们实现富裕目标,不然他们就会不想努力了。

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

商鞅这种思想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上面的话,意思很通俗,就不翻译了。这句话其实从奴隶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咱讲句不太客气的话,跟现在开KTV一样,你手下有一百个小姐,你就发大财了,但你手下只有一个小姐,你就早点散伙吧。

人性之恶,于斯为盛。可叹的是很多小姐认为是青楼老板拯救了自己。

所以,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就是耕战思想。就是秦国只能存在士兵和农民这两种人,要打仗的时候,农民变士兵,都去战场上砍脑袋赚钱;没仗打的时候,都给我搁家里好好种地,咱公司不养闲人。很多人骂“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其实董仲舒在商鞅面前,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但是素来民风彪悍的三秦子弟就真的愿意被商鞅这么改造吗?没有人天生被奴役!但正如再贞烈的女子进了青楼也会慢慢接客,再彪悍的男人被骗到缅北也得老实,三秦子弟在秦国的严刑峻法之下,慢慢被驯化。

具体用了哪些招呢?第一招叫孤立那五种坏榜样,免得他们带坏其他人;第二招是通过重税、重刑去逼他们变为农民;第三招是用铁血手段从顽固分子中抓典型,杀鸡儆猴。第四招用一些奖赏措施在农民和士兵中树立正面典型,转移焦点。

把秦国的成分结构改造得差不多了之后,怎么去维护和运营这个新系统呢?

第一招固化赛道,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会分配到责任地,但这个责任地不是这么好种的。让你种地是为了你能够自己带粮食上战场,是为了你能随时完成国家的征税……如果你做不到,对不起,你不配做大秦的子民,去死吧!

第二招切断退路,工商业、手工业、服务业、劳务输出这些都给你们一锅端了,你们不种地就没活路了,就看你们还能怎么办?

第三招命运捆绑,总会有一些因为生活太艰难而不想活了,但是没关系你不想活了,你想不想你的家人活下去呢?你要是敢闹什么幺蛾子出来,你的家人和亲戚朋友都要跟着倒霉。还不怕有人包庇你,你的邻居和乡亲也跟你捆绑在一起了,你犯事了,举报你才没事,不举报就跟着你倒霉。

到此基本上把商鞅变法的基本框架讲清楚了。下面必须要讲一些具体措施:

有人说商鞅废除了奴隶制度,其实这是扯淡的。秦民很多战败的士兵或者犯错的农民是会被处罚成奴隶去伺候贵族阶级的。

有人说商鞅依法治国、一视同仁,其实这也是扯淡的,商鞅变法时期,很多高级一点的物资,平民是没有资格享用的,你得在战场上流血立功,领导心情好嘉奖你,你才有机会开开荤。

有人说商鞅变法的军功制给了底层人晋升希望和通道,这也是面子工程。军功制确实是可以凭敌人首级换爵位,但是这个爵位是不能继承的,而且一旦你和你的家人犯事了,必须收回去抵罪,而且秦国当时对男子的上战场的要求是得50多岁以后才可以不上战场,中间是不断轮换地当兵种地,反正大多数人最终是死在了战场上,然后被官府收回了一切。所以,商鞅变法后,大家见过几个从平民崛起的权贵?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明面上给你不错的待遇,但找个机会就给你积分清零了。

另外,商鞅变法之下,秦民是不能随便串门的、是不能交头接耳的、是不能有任何私人交易的、是不能随便走动去其他地方看看的……然后孩子长大之后,父子兄弟是不能住一块的……为啥呢?怕你们抱团取暖呗!如果有人敢试水怎么办?轻则砍头砍脚、脸上刺字,重则腰斩割头、五马分尸,还有就是连坐诛连、谁都别跑!

当然,商鞅变法也有一些好的方面,比如户籍制度,这个制度好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能够让管理层能随时算清账,解决了“隐匿人口、土地、财产”的问题;比如军制改革,军功制虽然是挂羊头卖狗肉,但是很多底层人就吃这一套,所以一上战场就想着砍敌人首级(实际上是割耳朵),激发了秦军的战斗力;比如律法改革,尽管秦国的严刑峻法本质上是用来制裁老百姓的,但很多人就是自己苦一点无所谓,只要看到更多的人跟自己一样苦兮兮的,心里就开心,有利于秦国人心理平衡。

最后,咱要讲一讲商鞅变法的底层逻辑了。商鞅变法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是让底层人的犯错成本无限放大,然后认命地乖乖地接受绝对服从。因为在法家思想中,底层人就是穷生奸计、就是无药可救,必须要把他们不当人看,他们才会听话。

咱们去看看我们身边的企业,什么样的企业在搞法家这一套?为什么很多企业要搞一天十二个小时工作制?要搞封闭式管理?要鼓吹绝对服从?要搞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打击那些有想法的员工?要倡导“结果代表一起”……

大家知道为什么有很多人对批判商鞅变法特别敏感吗?好像一把商鞅变法的真相讲出来就跟挖了他们家的祖坟一样!因为动了他们的利益蛋糕呗!比如有些搞企业培训的,本质上就是一个驯兽师嘛,为了让老板开心,给员工灌输各种服从思想呗,然后给老板提供各种刀子去砍那些与自己不相关的人呗!然后民智提升之后,他们还怎么去驯化那些底层员工?

商鞅是很厉害,但永远不会有太多人觉得他高尚。至少顽固、狭隘如我这样的人不会!

我为什么不喜欢用强者的思维去解读历史?因为强者思维喜欢改造别人,喜欢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和工作,喜欢强迫认同……他们通常是认为弱者不可救、弱者不值得同情、弱者只会拖自己后腿……而我只是希望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强者,但却心疼太多人其实都是弱者而已。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