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现象
公元1380年,洪武十三年,大明朝的宰相们发现自己“失业”了。就在这一年,朱元璋下了一道圣旨,废除了持续2000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以后,朱元璋将直接面对六部百官,再也没有中间人赚差价。
大明物的宰相们有没有惴惴不安?有没有抱怨连天?好像并没有。没有了宰相们的预审,朱元璋每天工作十几不小时;到了朱棣勉强还撑了一撑;到了第三代就不行了,于是宰相制度又偷偷恢复了,只不过不叫“还相”了,叫“内阁大学士”,权力还比以前更大了。
宰相制度不能皮除,是因为让皇帝每天工作
14小时,他根本承受不了,必须有一个助理。换言之,宰相存在的土壤是文牍繁重,只要土壤存在,就一定要有宰相。
中华文明2000多年的历史当中,中原王朝很多时间都是在和草原游牧民族搏斗。匈奴、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室韦,女真⋯中原王朝取得了无数胜利,燕然勒石、亡胭脂山都好几回,可是始终无法将游牧民族根除。
因为中原和草原的势力分界线,地理上就是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也是农耕区与牧区的分界线。出了张家口就是草原,无法耕作,养不活农民,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自然习惯骑马生活。生产力得不到改善,中原王朝是不会对草原有野心的。
后来的故事就简单了,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工业革命。有了铁路科技后,铁路可以一直通到库伦(鸟兰巴托旧称)了。有了铁路做经纬网,游牧民族再也不能构成威胁,因为时代变了,草原轻骑兵的士壤
不复存在。
清朝后期,还有一股势力大得吓死人,足足有几十万人,而且素质优良,组织严密,它就是漕帮。当时的清政府对漕帮极为忌惮,几次三番想要予以瓦解或控制,却一点效果都没有。漕帮还是那么多人,而且自发围绕着几个“龙头“形成了紧密堂口。可到了清朝晚期,不等清政府动手,漕帮居然烟消云散了。因为技术发展,大轮船出现了。从江南到北京,走海运更省钱,京杭大运河一经荒废,便不能复起,运河都没了,漕帮自然也就散了。
世人对于力量,往往缺乏真正的了解,分不清虚名和实利,自然也就分不清宰相头衔和构成宰相的力量。宰相无非一个虛街,封谁做宰相仅仅是皇帝的一句话。有时候,一些很高的职位却一点权力都没有,比如太傅、太师、司空。有时候,宰相又有可能是非常强势的。曾国藩只身人北京,功高而不震主,61岁善终,这背后不是慈禧的心慈手软,而他背后有整个湘军。湘军既然没解散,谁敢动曾国藩半根毫毛?所以,当宰相背后的力量是他身后势力时,宰相就是无敌的。台面上的人物可以换,土壤是永恒的,树大根深。
真正的铁饭碗
什么是铁饭碗?很多人把铁饭碗理解为文凭和职位,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比如说,你家里年迈的父母,对你人生的期待肯定是:读个好大学,拿个不错的文凭:找一家承认你文凭的公司,找一个好工作;公司里混个头街,社会有面子;在公司里拉帮结伙,尽量把根扎下去。
20世纪90年代,外资企业进人中国,搞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40岁裁员”,让当时的国人颇为震惊。辛辛苦苦熬了十几年,好不容易凭资历混到了中级经理,却在40岁的时候收到一纸裁员令,让你到人才市场另找工作。这一切皆因为外资企业奉行"Up or Ou”(不进则退),除了少数高管,几乎很少见到35岁以上的员工。“部门经理”“总监”绝不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目标,甚至不是让人停下歇脚的凉亭。你的一切价值来自你是一个高素质人才。你可以为公司创造价值,而且持续地创造越来越多的价值,这才是你可以领取工资、获取高薪、升职加薪的原因,而不是你的头街。
所以,虚名一文不值,土壤才是力量。真正的
铁饭碗是你要找到一个位置,在这个位置上,你越能持续地为公司提供产出,你的士壤基本盘就越不容易受攻击,则你的台前也越不容易受攻令
例如,专门负责和难缠大客户打交道的人、地级市的区域经理等。
我见过几个中层销售经理,无论公司派系斗争如何变化,他们自如闲庭信步,日子总过得不错。秘诀就在于,他们是韶关、湛江、梅州这些地方的。这些地方的销售经理都是固定的,总部再你怎么内斗,也不会派轮岗来这种地方。在公司的生态位中,他们占据了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