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泰戈尔,应从童年开始

木头马教育图书课程 2024-03-29 00:25:39

印度,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孩子们从小就熟知《西游记》中唐僧一心向往的“西天”呢!可以说,我们从小就知道印度,却又觉得印度那么遥远,那么陌生。

在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度,诞生了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伟大的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1913年,他以诗集《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泰戈尔拥有如此多的成就,却始终怀着一颗赤诚的童心。

他运用自己的笔,为孩子们描绘了一个洁白宁静、引人入胜的儿童世界,把孩子们的心灵、生活和世界描绘得深刻动人。

《愿望的实现》中,泰戈尔深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往往会在不如意的时候想“我要是个大人就好了”,于是诗人真的让这个愿望实现了,写下了父子互换后的风趣故事,乃至后来都被许多作家争相模仿。

7个故事语言简练平实、清新纯朴、寓意深刻,展露出文明古国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风貌。

读懂故事情节并不难,难的是读懂这个世界。想要读懂这个世界,就必须要掌握读懂儿童故事的要领——读懂“三个人”。

读懂故事中的“人”

孩子们都是观察生活的“小能手”,他们都懂得运用眼睛、耳朵、用心观察人们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乃至揣测心理。五官并用,才能全方位地了解一个人。

想要读懂故事当中的“人”,也不外乎如此。

以《愿望的实现》为例,这篇童话中的苏巴、苏西本来是父子,可是身份互换后,两个人的外貌、神态和动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有特点;我们可以让孩子画一画故事人物肖像图,体会父子俩前后的鲜明变化。

读懂写故事的“人”

艺术来源于生活。

想要读懂故事中的“人”,就必须读懂故事人物背后的作者。

泰戈尔出生于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这是一个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谐交融的书香门第。

他自己曾说道:“我小时候所得的大利益,就是文学与艺术的空气弥漫于我们家里”。

他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孟加拉学院。从小就醉心于诗歌创作,从13岁起就开始写诗,诗中洋溢着反对殖民主义和热爱祖国的情绪。

13岁以后,泰戈尔发表了长诗《野花》、《诗人的故事》等。

他的诗,引人思考,但他的文笔却又舒缓柔和,让人在阅读中又如沐春风,十分的惬意。

许多批评家说,诗人是“人类的儿童”。因为他们都是天真的,善良。在现代的许多诗人中,泰戈尔更是一个“孩子的天使”。

他的诗正如这个天真烂漫的天使的脸;看着他,就“能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就感得和平,感得安慰,并且知道真相爱。

读懂象征的“人”

孩子们的世界是单纯的,属于儿童的文学作品经常用到象征的艺术手法,也就是说,虽然儿童文学的世界充满夸张与幻想,可这个世界并非是架空的,我们常常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参照——这体现出泰戈尔作品的现实主义色彩。

例如《愿望的实现》中,讲的是一对父子之间的故事,父亲老苏巴是一位非常严厉的父亲,而儿子小苏希却是一个调皮贪玩的孩子,父亲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不好好读书,而孩子一心想快快长成父亲那么大,就不用去上学了。

父亲想回到自己的童年,不要因为父母的溺爱而不好好读书。仙子帮助他们实现了各自的愿望,可是交换了年龄后的父子却并没有如他们原本所想的那样如愿。

变小了的父亲,依然是一个贪玩的孩子,并没有像自己想象中那样会去好好读书。

而长大了变成父亲的儿子老苏希也很可怜,他并不能为所欲为,因为年龄大了。

交换了年龄后的父子都生活得不开心,最后在仙子的帮助下又变回了原来的自己,但是经历过这一切的他们懂得了相互体谅,也不像以前那样针锋相对。

想要真正读懂泰戈尔的文学世界,就要手握“通关密码”,读懂“三个人”,才能在这个奇幻的世界里畅快游历。

童年游历,充满好奇,难免被奇特想象和神奇情节吸引;壮年游历,昂扬进取,难免被象征意义与决绝追求吸引;老年游历,阅尽沧桑,难免被单纯美好和人生真谛吸引。

所以,读泰戈尔,读泰戈尔为孩子们写的诗歌与故事,应从童年开始,但一定不能在童年结束。

-END-

▍来源:网络。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