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丧命,竟是他汀惹的祸?常年吃他汀的患者,谨记“三查两忌”

俊恩谈健康 2025-03-09 10:55:02

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阅读这篇文章。

在此,友情地向您作出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伴随经济条件飞跃的,还有“三高”人群数量。尤其是高血脂患者,受不良饮食习惯影响严重,目前我国成年人血脂异常人群已接近3亿。

和其他慢性病一样,一旦确诊患者就需要长期服药,而作为一类在治疗高血脂领域效果相当出彩的“神药”,他汀类药物因其降脂作用显著,受到众多医患青睐。

恰也正是如此,有些患者在血脂水平得到了有效控制后,就动起了停药的念头。这种做法带来的风险到底有多大?又该如何通过科学服药,来规避其潜在的风险呢?

一、心梗丧命,竟是他汀惹的祸?

48岁得方先生,冠心病多年,一直都有在吃他汀类药物。

半年前公司发放了免费体检卡,刘先生发现自己胆固醇降下来了很多。没有了原来那种“向上的箭头”,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LDL)已经到了一点多。

而且,这几年他也明显感觉到,自己没有刚患病时候,那种时常心慌的感觉。

既然一切都恢复正常了,他也就想着应该断药了。

他并没有直接停药,而是想着先减半看看。减药两周后他感觉一切都还好,就索性停药了。

没想到,又过了大概两个月左右,他就因为半夜突发性的心肌梗死离世了。

主治医师初步判断,是由于擅自停药引起。家属虽悲痛但又充满质疑,因为停药前确实体检报告各项指标已经正常,才会停药的。

其实,方先生这样的案例在临床上十分多见。

发表在《Pharmacoepidemiology& Drug Safety》上的一项研究,通过对国内外超870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发现,在420多万的参与者的服用他汀类药物数据中,平均年龄最低的约为52岁,其停药率超过了一半;平均年龄最高的约为82岁,其停药率约为三分之一,而整个大样本研究中的总停药率在五分之一左右。

其中,相比于那些已经出现过致命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那些长期服药期间身体未曾出现过不适,吃药与不吃药没有太大感觉的患者,发生私自停药的概率更高。

恰恰也就是这部分人,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更大。

在这个研究中,其中几项分别提到了私自停药(即停药间隔超过30天以上)所带来的风险。比如,与长期坚持规律服药的患者相比,私自停药半年以上的患者,因心血管疾病而住院接受治疗的风险,增加了约34%;又比如,私自停药一年以上的患者,全因死亡率是长期坚持规律服药患者的2-3倍。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后果呢?

其实,此类药物虽然是临床上常用的降脂药,但它的工作原理不单单是去降低异常升高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同时它还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

它可以减少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炎症细胞数量,减轻了血管壁各类炎性反应。使原本不稳定的斑块变得更加稳定,不易破裂,减少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

它还可以修复血管内皮细胞,加速产生更多的一氧化氮(NO)来舒张血管,防止更多的血小板聚集。同时,它本身也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进一步降低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也不是胆固醇降到理想水平,就可以断然选择停药了。

而且断然停药,就相当于把原来假的胆固醇合成酶撤走,身体来不及反应,就会代偿性的增加这一部分合成酶的数量。这就会造成短期内大量低密度脂蛋白被合成,引起血液中胆固醇水平骤然升高。

这种剧烈的波动给血管带来的伤害,会比持续性的高血脂更加严重。

它不仅刺激血管内壁细胞膜功能下降,使血液变得粘稠,加速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还会释放大量炎性细胞,刺激斑块内血管异生,影响纤维帽的强度和完整度,使其更加容易在血流压力的冲击下破裂,形成血栓。

为了避免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在我国疾病指南中明确指出,在应用此类药物的时候,即使是LDL-C(低密度脂蛋白)已达标,在可耐受的条件下,应该继续长期规律服药,只要这样才能保证斑块更加稳定。

而美国临床内分泌学会(AACE)发布的《成人血脂异常管理临床指南(2025年版)》中提到,LDL-C水平和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是呈正比的,LDL-C每降低38.7 mg/dL(约1 mmol/L),ASCVD的发生风险就可以降低约五分之一。

更加细化来说,对于已经发生过ASCVD严重急性事件(如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等)的人群,当LDL-C水平控制在55 mg/dL以下的时候,ASCVD的复发风险可降低约五分之二。对于ASCVD患者还未发生急性事件的,当LDL-C水平控制在70 mg/dL以下的时候,再每降低10 mg/dL,发病风险会相应的降低二十五分之一。

那有些患者又该想了,既然这类药物对于身体健康,尤其是心血管健康如此利好,多吃一些,患病风险不就更低了吗?病自然也就好的快吧!其实不然,剂量和药效并非呈线性关系,药品的安全剂量是经过大量实验论证的,超剂量服药可增加的药效甚微,而药物不良反应则可能会加之数倍。

患者应该谨遵医嘱,科学服用,切勿私自更改服药剂量。

对于常年都需要服药的患者,为了更好的控制血脂水平,及规避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建议除了定期复查血脂以外,还要谨记以下的“三查两忌”。

二、常年吃他汀的患者,谨记“三查两忌”

1、定期检查肝功能

由于人体约七到八成的胆固醇,都是来源于肝脏的合成,所以此类药物主要的作用及代谢场所,也就是在肝脏内。在药物起效的过程中,被此类药物抑制的酶,同样也是肝脏细胞膜构成的主要成分之一,这就可能会造成肝细胞膜变得不稳定,细胞内的一些酶(如ALT、AST等)就会透过细胞膜渗入血液中。

同时,此类药物分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活性代谢物(如自由基等),相应的就需要大量的抗氧化物质(如GSH等)去中和它们。一旦后者数量不足,肝细胞膜就会发生过氧化反应,使其表面脂质膜被破坏,造成不同程度的肝损伤。

常年吃此类药物的患者,需要定期检查肝功能,以防出现药物性的肝损伤,尤其是那些刚开始服药的患者。

临床研究发现,在服药的早期(即12周之内)多数患者,都会出现肝内转氨酶(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的异常升高。如果升高的幅度不是很大,医生通常会建议继续服药,并进行阶段性的复查。再根据个体差异化情况,进行药物调整。

如果是升高的幅度超过正常范围的三倍以上,那通常都会建议停药。一般会再过六周左右进行复查,此时多数患者都会变回正常值。

2、定期复查肌酸激酶(CK)

HMG-CoA还原酶在辅酶Q10的生物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此类药物在抑制前者的同时,也就抑制了后者的正常产生。

而后者又是细胞能量生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负责肌肉细胞的运动功能。

一旦缺乏,就会造成肌细胞不同程度的损伤。早期可能表现为肌肉酸软、疲惫乏力。当肌细胞膜损伤严重,细胞外的Ca²⁺就会渗入细胞内,造成电解质紊乱。此时,一些蛋白酶也会被过度激活,开始加速分解那些本来不该被分解的,构成肌纤维的蛋白质,最终可能发展为横纹肌溶解。

此时,大量受损肌细胞内的肌红蛋白就会被释放出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在经过肾小管的时候就可以造成堵塞,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如过滤、排泄等)。大量物质无法正常排泄,就会出现急性肾损伤。如不及时治疗,极易发展成肾衰竭。

常年吃药的患者要时刻关注自己肌肉情况。

在医学上主要就是通过查看血液中的肌酸激酶(CK)水平来衡量,因为它是存在于肌肉之中的关键酶,一旦肌肉受损,它就会渗入血液中。

当其轻度升高的时候,一般不做干预,或是依照病情进行药物减量;当其超过正常值五倍以上会建议停药。在超过正常值十倍以上的时候,就说明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肌肉损伤。

临床上,约四分之一的患者在服药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症状,其中又有约5‰的患者出现横纹肌溶解。而药物引起的肌细胞损伤,在早期超95%都可以通过干预控制住。所以,在服药的早期,建议每四周进行一次肌酸激酶(CK)的检查;稳定期后,可将检查间隔调整为六个月。

3、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此类药物在发挥作用的同时,还会阻碍一些可以影响胰岛β细胞内钙离子通道活性的物质生成。随着胰岛β细胞活性的下降,胰岛素的分泌自然也就会减少。

同时,它也会干扰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表达,使葡萄糖无法正常转运到细胞中,而大量堆积在血液中,引起血糖的升高。

而且,肝脏内胆固醇合成受阻,也会刺激肝脏过度的将一些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循环系统中来供能。

假如,身体负荷不了这些多出来的葡萄糖,或是胰岛素分泌不足,都可能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尤其是那些处于糖尿病前期,以及存在代谢综合症(如肥胖)的患者,在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发展成糖尿病的风险更大。

所以,建议患者每三个月要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时关注自己血糖状况,并依据病情进行药物调整。

4、用药遵医嘱,忌随意!

该类药物的服用人群仅限于: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确诊患者(如心肌梗死、严重劲动脉狭窄等)及其高危人群(如合并多项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四十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等),血脂异常患者(即LDL-C大于4.9mmol/L或TC大于7.2mmol/L)。

要根据自己健康状况,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切忌私自用药。由于酶的合成受生物钟影响,通常午夜其活性最高。所以此类药物最佳服用时间选择晚餐后,会优于早、中餐后,更能使药物发挥最大效益。

5、吃药期间要“忌口”!

在服用该类药物的时候,要注意一些可能会影响药效,或是增加毒副作用的食物。

就比如高脂饮食(如红烧肉、汉堡等),它的吸收和他汀类药物一样,都需要胆汁酸的参与。二者同服,身体会先进行脂肪的乳化,也就导致该类药物吸收率大打折扣。

再比如葡萄柚,其含有大量抑制细胞色素P450 3A4酶的成分,后者是参与他汀类药物分解的主要酶。一旦两者同时服用,被抑制的药物会长期堆积在血液中,使同期血药浓度骤然增加,极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肌肉酸痛等)。

还有像酒精、维生素e,以及一些可导致药物相互作用的药品(如贝特类降脂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等,都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总而言之,正在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征求专业医生建议后,进行药物剂量的更改。

一般在药物耐受的情况下,是需要长期服药的,这样才能更好的降低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同时,对于常年吃药的患者,在复查血脂水平的同时,也要定期做肝功能、肌酸激酶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查,及时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东云.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治疗效果的影响[J].医学综述, 2015, 21(1):3.DOI:10.3969/j.issn.1006-2084.2015.01.051.

[2] 孙慧灵,张琳.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调查[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18):3.DOI:CNKI:SUN:JXUY.0.2015-18-125.

[3] 吴文武.心血管极高危患者他汀停药原因分析[D].温州医科大学,2015.

[4] 张岩,刘鑫,邓娇,等.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解放军药学学报, 2024, 37(3):244-246.DOI:10.3969/j.issn.1008-9926.2024.03.007.

0 阅读:18